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36 浏览:93272

新课程背景下对农村高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的思考

钟祖先

高考复习,对农村地区学生来说,语文是最难对付的.我曾经做过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觉得语文复习最没有效果,也不知道复习中该做什么,他们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学的不是考的,语文如一只刺猬,想学它却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学生甚至说,语文,我复习也是考得那么多,不复习也是考得那么多.话语中流露出对语文的极度无奈与绝望.每年的语文高考成绩也证实了学生的话的真实性,——农村高中语文教师最是吃力不讨好,常常是付出的很多很多,得到的回报很少很少.

农村地区高三学生觉得语文复习不知所措,是因为高考考点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而且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在实际复习过程中,这个客观存在的距离,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当然更没有意识到.高考语文复习课老师还是要学生掌握考点知识而大讲特讲,把做题训练当作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而加大题量,把题海战术发挥到极致,结果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而效果又特不如意.

在近几年的高考复习指导当中,我每一年高考之后都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渐渐发现,高考语文差的根本原因,除了学生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薄弱外,还在于自己的指导思路和理念.新课程学习让我大开眼界豁然开朗.

美国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明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别.其内容如是: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如何把"金字塔理论"运用到高考复习中,使我们农村地区的高考复习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学校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学校把"学习金字塔"图片挂在教室的墙壁上,这给学生接受这种新学习方法提供了便利.我首先和学生一起研究,我接受了一种新理念并不等于学生也接受了它.我得先让学生接受它!我给学生讲"建构主义理论",讲外校"新课程"践行者的经验,然后我们共同协商,是否抛弃过去陈旧低效的学习方法,探讨,尝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采用分组讨论,实践练习,"互教"或者"马上运用"的方式把要掌握的知识巩固在90%以上.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我们决定分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组内交流讨论,互教,及时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而获得最后的记忆效果.

高考复习做题量大.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首先尝试的是评改作业.老师布置了作业,学生在独立完成之后,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4名成员,互相对照答案:大家都相同的答案,准确率最高,不讨论,不同的答案,大家互相讨论,达成共同识之后,再找参对照,同学做不出来或者不能达成共同识的,由联络员负责和外组同学或者老师联系,获得正确答案之后再教给本组同学.整个过程大多在语文课上进行,老师始终和学生在一起,解答,点拨,而不刻意干涉学生.这里需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每组4名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位(小组长,记录员,联络员,报告员),承担相应的职责,而且每周一换,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


每天都有作业,每天都进行合作学习.经过一周的尝试,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这种尝试的收获.我觉得,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底了,我们决定再尝试作文评改.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用一节语文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解读作文题目,老师和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及范围,主题,体裁选择及结构安排等.以后的时间,小组内同学交叉浏览同学的作文,之后交流讨论,对每个同学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心中有数,最后就是每个同学从记录员处察看小组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反思把该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写在作文后面.既作为教师检查的凭据,也为学生作文的经验积累.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美国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有研究表明,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讨论,交流.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