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提纲范例图书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1 浏览:9194

《中国现当代文学(2)》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代码:文名称:文名称: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学时学分: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学院:讲授习题课讨论课实践绪论1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22第二章十七年的诗歌44第三章十七年的散文44第四章十七年的小说65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22第六章文学思潮(二)44第七章新时期的诗歌66第八章新时期的散文及报告文学66第九章新时期的小说88第十章新时期的戏剧44第十一章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格局44第十二章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66第十三章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33第十四章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23第十五章九十年代以来的戏剧22合计64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1课时)

当代文学及其性质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学习目的要求及其它

第一讲第一个时期(1949—1976)的文学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2课时)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意义,五十年代三次重大的文艺运动,"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深远影响,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新民歌运动的开展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讨论,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出笼,"三突出"原则和主题先行论,四,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

重点:文学思潮的脉络,十七年的文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难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当代文学第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情况

十七年的诗歌(4课时)

第一节概述

本阶段诗歌发展历程,本阶段诗歌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流派贫乏畸变,体式的畸形化,诗美内涵的极端化,抒情主人公的消隐.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

一郭小川的诗

建国后诗歌创作历程,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郭小川诗歌创作特色主要体现为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立意高远,哲理性强,生动贴切,富于音乐美,博采众长,形式(诗体)多样.

二贺敬之的诗歌

"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第三节闻捷的诗

《天山牧歌》的创作特色

鲜明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新时代劳动和爱情的颂歌,通过叙事抒情,叙事与抒情的巧妙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重点:郭小川,贺敬之诗歌的创作特点

难点:放声歌唱与时代政治

基本要求:掌握五十年代诗歌的基本审美取向

十七年的散文(4课时)

第一节概述

当代各类散文的基本情况:抒情散文的两次:1956到1957年,1961至1962年,报告文学的涌动,杂文的兴盛沉浮,史传文学的生长

邓拓的杂文《燕山夜话》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针对性,丰富的知识性

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创作特色

1,新时代,新生活及普通劳动者的颂歌

《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

2,独创的诗体散文风格

关于杨朔模式的反思

1,结构模式化:

开头设悬念,中间写人物,卒章显其志

2,小说化诗化

3,文字的雕琢

4,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二、秦牧的散文

创作特色:题材广阔,知识丰富,思想深邃,趣味盎然,形式多样,语言流畅

秦牧散文没有固定格式,说理,抒情,叙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潇洒自然.

代表作有《花城》,《土地》《古战场春晓》,《海滩拾贝》等.

三、刘白羽的散文

与时代共脉搏,善于表现生活的壮美,具有充沛的革命,语言华美明丽,文笔气势磅礴

重点: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难点:关于杨朔散文模式散文哲理与诗意的表现

基本要求:掌握十七年散文代表作家作品

十七年的小说(6课时)

第一节,概述

长篇侧重表现历史,短篇多关注"现实"

革命战争与农村生活,成就显着,人物塑造取得可喜成就,长篇进入第一次,题材众多,艺术上的新尝试.

本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成就主要体现为题材领域的独特与宽广,史诗品格的追求,众多典型人物的刻画.

第二节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1953年,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1954年,李准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同年举家到荥阳县落户.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主人公李双双是在新的集体生产下出现的一代农村新人的典型.她勤劳,直率,心直口快,大公无私,关心集体,爱丈夫,疼孩子,也漂亮,聪明.孙喜旺则是一个身上有弱点,但仍非常可爱的农民形象.他善良,憨厚,热爱劳动,也有些自私狭隘,明哲保身,爱妻子,也怕妻子.又有时耍大男子主义.

小说是一部应时的歌颂农村"大跃进"中妇女办公共食堂的故事,作品有明显的那个时期的浮夸风的痕迹.但是作家凭了对民间艺术的熟悉,从原小说的人物性格冲突中发现了新的主题.

茹志鹃是当代着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百合花》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作品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茹志鹃在新时期小说风格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第三节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杨沫的《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林道静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准确地概括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表明,青年人只有走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青春之歌》的修改及讨论

梁斌的《红旗谱》

1953年,正式动笔创作第一部《红旗谱》,195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反映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的斗争生活.作品以大革命前后十年历史斗争为背景,具体描写了华北冀中平原锁进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描写了三代农民不同的斗争道路,深刻地反映中国农民革命由自发地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性的转折,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是一部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柳青的《创业史》

1959年《创业史》(一)在《延河》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多卷本长篇小说.

原计划写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合作社运动,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建立.

小说艺术时空深广宏阔,围绕梁生宝与梁三老汉,梁生宝与郭世富,郭振山,姚士杰四条矛盾线索展开对建国初期波澜壮阔历史内容的描写,将艺术笔触伸向生活的里层细处.

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

历史认识的局限和缺失.整个作品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关系都是以阶级斗争,阶级路线,阶级分析的观念和方法来设计构思的.情节提纯到不带任何偶然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左的偏颇,

重点:十七年小说的主要成就

难点:十七年小说的"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十七年小说的基本特征

十七年的戏剧(2课时)

第一节概述

建国后戏剧创作主要类型有话剧文学剧本,传统戏曲剧目改编及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及歌剧.

本时期戏剧创作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代表作家作品

一、老舍的戏剧

代表作《茶馆》描绘了一幅旧北平社会生活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个小不的角落,表现出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

《茶馆》的结构艺术.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人物众多,细节极为丰富("图卷式的作品").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时序,选取一重大事变发生后的短暂时期,一幕戏反映了一个时代,作家选取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角度——裕泰茶馆,三幕戏都在这里展开,在人物安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但又都与时怎么发表生关系,扩大了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剧作在历史内容,人物,艺术表现手段等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郭沫若的剧作

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又一,《蔡文姬》(1959)是其得意之作.

历史剧《蔡文姬》的"剧诗"风格

田汉的剧作

《关汉卿》是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诞辰700年而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关汉卿不畏,不怕牺牲,敢于反抗元朝黑暗统治,为百姓伸张正义的"铜豌豆"性格.田汉剧作的诗剧风格在此剧中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重点:十七年戏剧成就

难点:十七年戏剧的艺术追求

基本要求:掌握十七年戏剧的基本成就

第二讲第二个时期(1976——1989)的文学

文学思潮(二)(4课时)

拔乱反正与文学的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现代主义思潮的又在中国大地兴起.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寻根思潮,给文学创作的思维形态带来了重大突破,使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更迭及其原因

难点:新时期文学为何出现反思性

基本要求: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基本情况

新时期的诗歌(6课时)

概述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包括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在反""斗争中被错划为""的诗人和在五六十年代褊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消失的诗人等.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在""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八十年代中后期限的新诗潮与新生代诗人.

本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

舒婷,顾城的诗

一舒婷的诗

舒婷诗歌主要内容及艺术风格

表现自我,具有主体意识和社会使命感的现代女性自我形象,歌唱理想:人道主义,美好人性,社会使命,民族振兴,祖国强盛,吟咏爱情,长于意象创造,风格细腻柔婉.

二顾城的诗

顾城的诗创作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74),《生命幻想曲》,文化的我(1977—198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反文化的我(1982—1986),《布林的档案》,无我(1986—1993),《颂歌世界》《水银》.

顾城诗歌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同时表现出理性精神与人道色彩,长于用象征意象造成多义的诗境.

重点:归来的诗与归来的诗人,舒婷诗歌的人文价值

难点:顾城的诗歌的评价

基本要求:掌握新时期诗歌的新的美学追求

第八章新时期的散文及报告文学(4课时)

第一节概述

哀悼散文的创作热潮

哀悼散文是伤痕文学的一支,从题材上看,一类是悼念领袖人物的,另一类散文以悼念在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为主.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有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何为的《临江楼记》,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楼适夷《痛悼傅雷》等.

"反思散文"的创作热潮

"反思散文":反思包括""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是80年代以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些作家,主要是老年作家,写作了一批回忆往事的散文.或者追悼,怀念亲友,或者提供个人亲身经历的琐碎,片断的回忆,或者针对一些发生于身边的事件,不拘形式地传递深沉而凝重的切身感受."反思散文"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等.

第二节巴金的《随想录》

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第151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5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合订本.

《随想录》的基本内容:忆往事,缅怀故人亡友,解剖自己,披露内心,审视社会现实,探讨文艺问题,国外访问,记述友谊,对的反思.

《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表达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的深刻反思,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及作家说真话,诉真情的人格勇气.

第三节报告文学

概述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鲜明的主旋律意识,独立思考,异质融合,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转向全景式的把握.

本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黄宗英《大雁情》,为科技界人物立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刘宾雁《之间》,揭露问题,文学化,以人物为中心

钱钢《唐山大地震》,多侧面,历史感,反省意识,在事(史)不在人,历史叙事

李延国《中国农民大趋势》,取材现实性,在人不在事,结构和手法上创造和变化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形象的刻划

将科学诗化,题材上的开拓与远见卓识,文体意识的自觉艺术化,报告化,精心构思,文辞的华美

重点:《随想录》的思想艺术价值,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难点:报告文学的泛化

基本要求:掌握新时期散文的基本情况

第九章新时期的小说(8课时)

第一节概述

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流程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谌容的《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的现实意义,陆文婷形象及其意义,

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重点:陆文婷形象刻划

难点:多视角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东方意识流"小说主要作品:《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蝴蝶》

王蒙"东方意识流"小说特点: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有意识的意识流手法,情节框架,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暗示,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第四节汪曾祺的小说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延续了现代诗化散文化小说传统,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重点: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难点:汪曾祺与乡土寻根小说的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新时期的小说多样发展

第十章新时期的戏剧(4课时)

第一节,概述

本时期戏剧发展历程

本时期戏剧创作的特点:

戏剧思想和创作内容的不断创新手发展

戏剧形式的积极探索,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

多题材多风格的戏剧创作方向

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

沙叶新剧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民意识和世俗倾向及寓庄于谐,庄谐结合的喜剧化的戏剧风格.

高行键的探索戏剧《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

重点:沙叶新的戏剧

难点:高行健的戏剧探索

基本要求:掌握新时期戏剧探索大致情况

第三讲第三个时期(1989——2016)的文学

第十一章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格局(4课时)

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文化环境

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

九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三元一体"格局形成,个人化写作立场普及,文学潮流的淡化,长篇小说与散文创作兴旺.

重点: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格局

难点:九十年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

基本要求:了解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基本情况

第十二章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6学时)

第一节概述

本时期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

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彩.

新历史主义小说:是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

女性小说创作: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毕淑敏的《女人之约》,张洁的《只有一个太阳》等,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女性告别传统的父权制后走上自立道路的心理变化流程,陈染,林白等的"私人化小说"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传达出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真正的女性文本特征.

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显着特点:

多样化,个性化小说新格局的形成.

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长篇小说的兴盛是本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的《长恨歌》,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小说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民族文化魅力等等

重点:《尘埃落定》文化魅力

难点:九十年代小说中复杂的历史文化观

基本要求:通过了解几部重要作品感知九十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十三章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3课时)

第一节概述

"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成为90年代散文园地中枝繁叶茂的两棵大树.

抒情散文有重要的收获.90年代的抒情大多是作者自我情感体验的真实表露.周涛,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女性散文创作的繁盛.

作者往往从性别角色出发,善于从细微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表达自我敏感多思的情绪.

也有一些女性散文家从性别角色出发又超越了性别角色,表现了对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命题的关注.

第二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文化苦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沿袭文化苦旅的路子,更有意为之.

《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借我一生》:"告别之作",有关作者及其家族的事的记忆,以平实,真实的记忆构成的文学作品.

余秋雨的散文主要艺术特色:

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表现对历史人生与文化人格的关注

摒弃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达程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历史文化现象

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重点:新时期散文风格类型

难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如何看待文化散文热

基本要求: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的基本情况

第十四章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2课时)

第一节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概况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

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等,他们的诗歌体现出来的"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张扬了"个人话语"和"私人感觉"的合理性,也暴露了远离史诗意识的诗歌创作在意义上的缺失.

"梨花体'现象

"新世纪诗歌"现象

第二节韩东,于坚等的诗歌

"新生代"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重点:九十年代以来诗歌重要现象

难点:新生代诗歌的整体特征

基本要求: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的基本情况

第十五章九十年代以来的戏剧(2课时)

第一节九十年代以来的戏剧发展概貌

9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的话剧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注重靠近人性的本质内容,从而具有相当震撼人心的威力.

历史剧的创作成绩喜人.

军旅话剧以较为上乘的艺术质量,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审美趋向.

小剧场戏剧的崛起:这样的剧场形式在8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而真正凸显还是在90年代以后.小剧场话剧在物理空间上使剧场缩小,其中既有发挥着先锋作用的实验戏剧,也有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大众心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剧作.

第二节《闲人三部曲》,《思凡》等戏剧

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孟京辉的《思凡》从剧本为中心转变为导演为中心的演剧趋势.

重点:《闲人三部曲》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难点:九十年代以来话剧的趋势

基本要求:九十年代以来戏剧的基本情况

七,hbmywcy./xddwx/

八,课外学习要求

现当代文学(2)的课外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内容提示,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基本的要求是课外阅读教学计划中讲授的重点作家作品,并按老师的布置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而对在当代方向有进一步学习深造要求的同学,则在基本阅读要求的基础上,要求更多地关注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地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围绕一定的课题进行前期研究,写作一二篇学术论文,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

九,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写考试,考查)

中国现当代文学(2)的考核方式是考试.主要以AB两套试卷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为期评成绩的方式进行.命题要求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试题在注重文学史知识考察之外,更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分析论述题等几大类型,题量与题目难易程度要适中.成绩评定方面,试卷卷面成绩点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课外业,课堂笔记,课堂出勤情况等为依据综合记分.

撰写人:蒋芝芸

撰写日期:2016年07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年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