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教师培训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72 浏览:115809

暑期教师培训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以学生的"学"来论教师的"教"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它的着力点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状态,如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创造出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这些状态达到最佳效果,并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参照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能否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分析来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关注点.它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设计水平,组织能力等,使评课由以往重教师教学技巧的评价,转变为重学生实际收获的评价,它把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在学生学得怎么样的基础之上,使"教"真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并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二)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当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它注重以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学习的基础,强调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来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并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所建立的联系,关注教师教学是否找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点,是否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源泉和基础,是否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引导,并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的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在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不完全排除,因为该门课程中某些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如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优良传统,社会,历史,地理,法律,文化等必备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义地传授并进行解释,这比让学生去重新发现和探究更有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上,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

()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是教学的及时雨,它能直接起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现,随时评价并认同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带着放大镜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在回答问题中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赞赏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教师对学生积极而有效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生生之间的即时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

()关注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追求课堂教学产生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它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中去继续求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它要求教师尽量将课内教学内容向学生课外的学习和活动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

()倡导教师个性化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鼓励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鼓励教师追求个性,使教师能将注意力放到关注不同个性,不同生活背景学生的发展上,让教师摆脱教案的束缚,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教师及时捕捉各种有用的鲜活的信息作为课程教材必要的补充,以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表现为评价要素的确定具有代表性,评价机制具有性,评价信息获取具有全息性,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过程具有性.


(一)评价要素的确定具有代表性

组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是多元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包容万千,因此,只能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其评价要素,应当选择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最有价值的要素作为评价重点.

教学怎么写作.

2.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3.教法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能根据教学进程恰当地进行

角色转换.

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运用即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鼓励创新,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

7.能熟练地操作教学仪器(现代化教学手段).

8.对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感兴趣,学得主动,积极,轻松,

愉快.

9.能借助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10.能在学习活动中生成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定的体验.

11.能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探究问题的

兴趣和方法.

评价机制具有性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教师教学构筑一个可以发展的平台,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作为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多元的,互动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应参与评价,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大改革,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给家长评价教师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新的评价改革的关键.倡导把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的教师,让教师建立起对自己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之一.

2016.8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