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高级职教师,高级职文要求多少字教师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892 浏览:58039

作业要求: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高级职称教师)分析本学科全年段教材的内在联系,提交作业.

本学科全年段教材的内在联系

执教年段初中()小学(1-3)执教学科

数学

执教年段教材

的内在联系点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通过四部份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一、小学数学1—3年级教学内容编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们的校园10总复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1位置220以内的退位减法3图形的拼组4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5认识人民币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认识时间小小商店9统计10总复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我长高了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6表内乘法(二)看一看摆一摆7统计8数学广角9总复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解决问题2表内除法(一)3图形与变换

剪一剪4表内除法(二)5万以内数的认识6克与千克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有多重8统计9找规律10总复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1测量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四边形4有余数的除法5时,分,秒6多位数乘一位数7分数的初步认识8可能性9数学广角

掷一掷10总复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1位置与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统计4年,月,日制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6面积7小数的初步认识8解决问题设计校园

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计算教学低段要求(供参考)

年级段

教学内容

教学达标要求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以内

速度(绝大多数到每分钟做题)

平均错误率%以内

速度(绝大多数到每分钟做题)

低年级

(1,2,3年级)

1—6册

第一册

1,10以内加减法

7%

8题

5%

10题

2,20以内进位加法

7%

8题

5%

10题

第二册

1,20以内加减法

--

--

3%

12题

2,100以内口算加减法

10%

5题

7%

7题

3,100以内笔算加减法

10%

4题

7%

5题

第三册

1,100以内口算加减法

--

--

6%

8题

2,表内乘,除(包括有余数除法)

6%

10题

4%

10

第四册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8%

4题

6%

5题

2,两,三位数珠算加,减法

16%

--

16%

--

3,万以内笔算加,减法

10%

1题

8%

1—2题

第五册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

8%

4题

6%

5题

2,笔算一位数乘,除多位数

10%

1题

8%

1—2题

3,两,三位数珠算加,减法(经常带着练习)

--

--

15%

1题

4,笔算加,减混合运算

--

--

8%

1—2题

第六册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

10%

4题

8%

5题

2,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几百几十,用整十数除,简单的两位数除两位数

10%

4题

8%

5题

3,珠算三位数加,减法(经常带着练习)

--

--

15%

1题

4,笔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18%

1.5分做一题

15%

1.5分做一题

5,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8%

2分做一题

15%

1.5分做一题

三、对数与代数的认识

1.数与代数的课程设计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实际背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

注重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增加了探索规律内容.

2.如何把握教材的"度"

整套教材老师的把握,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很可能在这套教材中体现在"结论要不要解决问题的格式怎么写"等等.在理解教材的过程,都可能给老师一些疑惑.不过三维目标是要体现的,我们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探索,学生经过独立地探索,交流之后,教师需要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张三一句,李四一句,这实际表明学生的思维不完善,需要教师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抽象的归纳和概括,这也体现了一种理念,教师的这种接受式的,讲解式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指导的作用.

3.教材重点对传统的应用题进行改造,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跟计算结合起来.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怎么处理例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第3节,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有一个运西瓜的情境,就是有85个西瓜,第一次运走了40个,第二次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从这个情境中,不仅仅是解决85连续减去40和26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怎么来分析数量关系,连减的应用题怎么去分析数量关系.

二年级下册还有一个面包房卖面包的情境,有54个面包,第一次写走了22个面包,第二次写走了8个,问还剩多少个面对比,我们可以找到他们共同的数量关系.老教材是让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写答一个完整的过程.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的时候仍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现在给出的情境比较多,有图有表,需要学生用语言读出这些情境中的"文字",要使学生比较完整的叙述情境表达的信息.让学生看清给出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这些传统的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还是要关注的.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还可以使用画线段图,摆一摆的方法,绝对不能像传统的应用题那样记关 键 词,分类,脱离四则运算的意义来教学.教学中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要注意探索性,主动性.写不写答在第一学段权力交给老师,第二学段明确要求要写答.

4.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生提高数学素养的前提.(100万元一捆的重11千克左右,500万重约55千克.)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如:联系本校实际,"我校有学生1000人",让学生回忆一下每次集会,1000人在操场集合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学生集中在一起就是10000人.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2下P67)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对于60,97,35,6,5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再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等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

学生乙则提出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5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等等

可见,这种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如一位教师在上"大数目的认识"一课时,讨论"100万这个数究竟有多大"事先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在班上交流.有的学生在《少儿百科全书》中查到:100万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9.9天心脏跳动的次数,100万小时相当于一个114岁的人活的小时数,有的学生拿出爸爸书架上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注明有100万字,让同学们看一看有多厚,有多少页,展示每页的字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100万这个数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同时可以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用大数交流,学会表达和交流.

让学生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如三上P18"和大于600,小于700.

5.计算器引入后,学生过度依赖计算器,造成了计算能力的下降怎么办

王永春老师:计算器的引入是解决过大数目的计算问题,或者探索规律.

边关十二郎:普遍计算能力下降.现在不提法则,不等于不要法则.应该让学生有一个近乎规范的法则,可以利用数学日记自己回顾课堂,总结自己的法则.

我认为在学生经过独立探索,交流之后,教师需要一个归纳总结.同时,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6.如何注重算法多样化

①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

一是不要求每个个体掌握多种算法.这是对算法多样化的曲解.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个体要掌握多种算法.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必要掌握多种算法,让个体掌握多种算法的教学定位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算法多样化的精神实质.

二是不能无原则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美其名曰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质疑,辩论中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本质功能.

三是教师不要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有时教材编排的算法在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学生已经超越了"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1上P96)中的"9+4等于"时,有的教师在学生得出"9,10,11,12,13"(接着数)和"9+1+3等于13"(凑十)两种算法后,为了得到"逐一数"的方法:

师:还可以怎样计算9+4生:10+4-1等于13

师:真聪明!还有其它方法吗生:直接算.

师:怎样直接算呢生:9+4等于13.

师:你怎样一下就知道是13呢生:妈妈给我讲过,我就记住了.

师:除了直接算,你们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生:心算.

师:怎么心算法(教师满意为要得手.)生:就是在心里想,一想就想出来了.

等等

教师花了整整8分钟的时间才如愿以偿.学生以发现并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凑十"算法,还有必要学习低水平的逐一点数的算法吗!教材提供的只是范例,教学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印.对于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能想到当然好,教师决不能把自己的发现强加给学生!

②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算法的多样化既非算法的"全面化",也非算法的"同一化",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自己体验优化,"悟"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体验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探索的过程.是向学生从小渗透"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的过程.

教学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计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进行体验优化,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8+9等于"时,当学生独立探索出"8+9"的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反思,进一步探讨:①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②你认为还有更好的算法吗

这样教学,既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更好的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