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科,教育管理文提纲福建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79 浏览:98514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1,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等于成长".为什么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等于成长".这说明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都是素质的突破口.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道德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即要求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点好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没有教师不断的学会教学,学生的学会学习很难保证.

第三,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已.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体操作中更侧重哪个环节的训练,从各个环节的提高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备课中,可以专门训练引入这个环节,课前设计几种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加以鉴定比较哪种引入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课程.这种方式使都是水平的提高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点上,既有实效性,又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都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已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已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已要讲什么内容,为什和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2,结合你的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如何反思

1.强化理论学习,暴露"困惑点",进行教学反思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暴露"困惑"的过程,引导反思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教育教学的理论源泉,勤于思考探索,才能从低层次,浅水平,多重复的教学困惑中走出来.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法"陈旧之处.

2.注重案例研究,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

案例最具可思可学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具有对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实践中,可重点做好两点.第一是提供单一课堂案例.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话,思想碰撞,就可能茅塞顿开.我们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每周观摩一节课,并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执教者的情感投入如何,问题的设计如何,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的评点如何,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如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三维目标实施情况如何.第二是举行"同上一节课"活动,提供对比案例,让更多的教师来观摩,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进行评价,并思考"这节课让我来上,我会注意哪些环节".

3.狠抓课堂教学,针对"习惯点",进行教学反思 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纳入原有的经验框架里,在原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求解释,课堂教学变化不大.这些"习惯点",更是教师应深入反思的地方.我们可做好三点:课前反思——充分了解学生了吗课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高效有序课后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了吗

我反思,我快乐.我反思,我成长.让反思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行为吧!

如何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课堂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能力.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中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只有敢干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疑点.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把上课中学生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有利于教学和复习的针对性,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有利于自己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

思所难,化维为易,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师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等写下来,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比较,必将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做到化维为易,水到渠成.

思创新,化维为易,水到渠成

每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本课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创新,知识上的发现,组织教学的方法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并进行改进,这样教师就能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3,写一篇关于你的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或学生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从教二十几年来,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自己许多年来的思想品德教学,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什么等","为什么等","怎样做等",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四、师生互动,游刃有余

师生互动,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到理解,最后掌握运用,成功解决问题.需要教师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科学展示目标,二要巧妙设置问题,从简单开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三要及时点评学生答案,总结得失,指出不足,四要适当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由此及彼,学会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

五、自觉主动,事半功倍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②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③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又参与教.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一个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课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三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六、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目标的方向性更强.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④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操作.

概括起来讲,在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对教学实践而言,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学习方式,这里应注意合作的必要性,有无必要合作,合作的有效性,能否解决问题,合作的组织性,几个人为好,分工如何,合作的科学性,如何通过有效合作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吸引学生研究学习,生活中的有价值的问题,阐述意义价值,寻找形成原因,探究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及时复习,巩固成效

温故而知新.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讲解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再次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度,问题的分析,直至解决,自主得出结论,使知识咀嚼消化,滋润心田,强身健体.

深入分析,教师应做到:第一,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第三,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第四,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高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八,教后反思,完善纠偏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反思,思考其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怎么写作.

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主要表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是否先进.不能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要考虑教材,学生,教师,课标等因素,制定出具体,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教有目标,学有方向,第三,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要结合传统的教授法,讲透,讲清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教学相得益彰,第四,教学内容是否适当.一口子吃不成胖子,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剪裁得当,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共长,能力与情感同进,第五,教学效果是否体现.知识性内容,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还能掌握,举一反三,能力性问题,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能够自主分析,自己解决.

九,读议练讲,高效授课

课堂教学改革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成绩,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本着"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原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只有堂堂清,才能清,进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结合本学科,思考如下:

读读,就是要学生熟悉课本故事,加深理解,鉴于班级学生较多,可以让一个学生先大声朗读,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循着声音读完这篇课文.朗读之前,最好布置思考题目,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

议议,就是要教师把问题分层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简单的问题,对复杂的疑难,教师必须讲清问题,分工明确,提供时间,指导方法,充分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理想的结果,

练练,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当堂训练,从正反两面出题,谈观点,深感悟,察自身,换位思,明做法,选择正确做法,反思错误观点,举一反三,对合作,实践,探究等题目,要当堂训练,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练习册中的试题,教师对选择题,判断,要当堂解决,对分析题,有必要当堂讲述,而后再让学生进行训练,批改后纠偏补错,使知识牢固掌握,能力自然增长.

讲讲,最后,对学生还存在的疑难,教师要及时点拨讲解,从而让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十,预听温作,高效学习

在教学中,我偶然摸索到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我把它总结为预习,课堂,复习,作业,多年来坚持不懈,效果较好.现今身为教师,常常将这四步法传授学生,也取得实效.现反思如下:

(1),指导预习,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课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致了解,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每一个学生只有都做到"心中有数",存疑而学,存疑而问,才能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初中阶段,尤其对刚刚走入中学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予以预习指导和帮助.第一,要留出时间,集中学生统一进行预习,第二,要明确内容,直接指出页码和段落,第三,要指导方法,先浏览通读全文,再回顾勾画重点,后思考书中要求问题,终梳理点出问题,并将问题做读书笔记.

(2),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先入为主,引出教学主题.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

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第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第二,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第三,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四,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二)师生互动,精讲解难答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三)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第三,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第四,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高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十一,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每个教师能从以上方面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我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会使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它与教育反思有何区别

科学地界定教育案例的含义是教育案例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等"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研读教材案例"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第53页),与教育案例的的概念对照,你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等"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所以我认为属于教育案例

3,写一篇与你的学科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善待学生的提问让课堂充满活力

──对课堂突发问题的反思

新课改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中主要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索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恰当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掌握,运用知识.并正面教育学生,关注差生,欣赏他们身上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教育效果在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作为教师要树立新的课改理念,善待学生想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共享学习的快乐

我在上初三公开课《学会合理消费》时,为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绿色消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各消费场合仍存在个别消费者的购物免费使用塑料袋的现象,请同学们帮忙寻找一下你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消费这一情境满足了初三学生爱表现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纷纷举出了许多符合老师"标准"例子.就在这时候,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遭到了部分学生的质疑,产生了争议,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况,作为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教学片段

师:你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消费

生1:有,有的人上班摆阔开私家车,不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增加了尾气排放.

生2:有,有的人在饭店吃饭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生3: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出台"限塑令",而不出台"禁塑令"为什么还让生产塑料袋的企业生产呢.

生4:(急切地站了起来)因为塑料袋有它的使用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议论,有争论,课堂山出现了听课的老师和我都事先没有预料的情况,到底让学生探讨下去,还是就此打住这样讨论下去很可能完成不了教学内容!我做了个决定,看学生的具体回答而定吧!]

师:(很有兴趣)你为什么不同意其他同学同意不同意

[教师不妄加断言,反而对学生的意外提出的疑惑表示出探讨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

生:我同意!(部分学生表示)我不同意!(另一部分学生表示)(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要发表自己的高见.)

[尊重,善待学生,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让孩子敢于打破权威,具有批判的精神,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的价值取向.]

师:那么,我们分甲乙两组现场开展辩论赛.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一下使用塑料袋的利弊,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不一会儿,各组同学的都激烈讨论开了.)

[当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

(甲组)生1:塑料袋造价低廉,使用起来方便易行,大大为我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快捷,如果没有它我们出门时很不方便.(慷慨激昂)

师:有道理.(推波助澜)

(乙组)生1:不对.这样的行为是违背国家规定的.因为塑料袋具有危害性.(义愤填膺)

师:也有道理啊!

["尊重学生的权利,倾听学生的声音,接纳学生的观点,支持学生学习,赞赏学生成功",新课堂是合作互动的.师与生,生与生真诚合作,有效互动,凸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探讨.]

(甲组)生2:如果不生产塑料袋,那么我们写到的衣物,食品就会增加成本,因为其它包装的费用都不可能比塑料袋便宜.

(乙组)生2:这样说肯定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塑料袋有很多危害,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环境造成

严重的污染.

师:很不错!把我们前面所学的可持续发展都用上了.

(乙组)生3:对,塑料袋危害极大,两百年才能腐烂,影响土壤的正常呼吸,易造成动物误食,降解塑料难降解,所以它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我国法律都是应该禁止的.(很自信)

(辩论到了白热化,甲乙两组谁也不让谁.这种争论的激烈程度是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的,而且他们旁若无人.)

(甲组的部分学生有些动摇,看着我的表情.)

师:(微笑着,期待着)现在你们甲组有无新的想法,说说看

(甲组)生4:我觉得对方说得也有道理.我们不应为了一时的方便,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师:那么你们觉得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是应该关停还是应该限制生产呢

[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所提问题.]

生5: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解决或是缓解由于塑料袋的过度使用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是为了使人民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袋以减少污染.所以国家只是国家出台"限塑令",而不是"禁塑令"

分析与反思

这堂课结束后,听课的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是不是该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有没有必要让学生继续讨论与这节课'无关'的问题""这位老师课堂上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恰当的""这样做值不值"等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正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

创造始于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独辟蹊径的可能.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特别珍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能力等不断得以拓展,深入,提升.

由于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往往会提出我们未预设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常会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学生提问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最符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有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只要你放手让他去干,去创造,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智慧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资源.因为这些在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其他学生热衷参与的问题,是全体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们思想政治老师要尽可能让课堂成为学生真实的探究经历,引导学生探究社会中的问题,关心社会,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中,当这位学生提出了"国家为什么出台"限塑令",而不出台"禁塑令"为什么还让生产塑料袋的企业生产呢"的课堂突生的问题时,可能有许多老师(当时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会发挥权威作用,让这样的问题模糊过关.这样虽然可以使教学能按教案预设那样顺利进行,但会遏止学生们的探究热情,使这位学生或更多的学生心中会有疑惑,或不信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沉着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通过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突生的问题,灵活运用,适时指导,并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探讨,解决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教育契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记录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讨论探讨,学生的思维展开了,思考深入了,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思维相互碰撞,最后终于解决了发现的问题.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使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1,研讨型论文与经验性论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前者指的是研究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性东西,而后者只的是由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所得的东西,也就是论文的出发点不同.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等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等","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⑥方法科学化.

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调查报告与叙事研究报告有何不同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2)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等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的价值. 3)主体

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列出参考资料

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二)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与叙事研究报告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他们积极倡导下,叙事研究开始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缘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很快引起了教师培训系统等多方面的关注.

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过去,一谈到写论文,我们就想到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只有学术论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体,实际并非如此.学术论文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一种文体.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有鲜明的观点,需要层层论证,需要有步步为营的推理,需要有逻辑鲜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这是学术论文的一般性要求,但这种文体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恰恰是不适用的.比如一个教师占有资料的空间与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综述与梳理,他所提出的相关论证,是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并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层次分明,学术论文这种文体与中小学教师有关,但不是主要的文体形态.其他的一些文体形态,也可以归诸"论文"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以"学术"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词汇表情达意,而我们的叙事,案例,日志,反思,恰恰是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语言类型属于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正是教师们寻找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正在形成他们自己独到的研究文体,随着教育叙事研究被广泛重视后,也将成为流行和被承认的一种论文,即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报告分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三要素:典型事件,问题叙事和反思.

3,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际,写一篇叙事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

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设问艺术故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但在讨论课上,有的教师"干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出现冷场的情况.其实能否展开讨论与课堂设问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要精心设计.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拿贴近他们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并展开讨论.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对不良诱惑说"不"》一框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大诱惑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吸烟,网络等的痴迷,在农村中学,对学生诱惑最大是吸烟,占到了80%.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成熟","吸烟"和"发展"三个词语,然后问"这三者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请你们畅所欲言.大家会讨论起来,有人会说:"吸烟代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会被别人所认可".有人会说:"一些名人,作家都是一边吸烟一边工作,只有吸烟他们才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吸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有人会说:"别人都抽烟,自己不抽烟,不成熟"有人会说:"吸烟是一种享受,能提精神等"

听到大家的看法不一,可以出示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进行深思:

上海市公布的一份流行病调查表明,如果不对中国吸烟人口进行控制,5000万儿童将死于因吸烟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个数字是加拿大人口的2倍,瑞典人口的6倍!而近日进行的"全球青少年与烟草调查"中,中国问卷上海项目组结果显示,上海市24%的中学生已尝试过第一口烟,其中6%的学生吸烟经历始于7岁.

看完这个调查表后,你是否还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吸烟是否是良好的文明形象你认为塑造良好文明形象应怎样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总结:"青少年吸烟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素质的长远大计.塑造文明形象,拒绝第一支烟!"

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善加指点,一定会有诗意的教学境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