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58 浏览:19609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卞恩鸿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引趣,生活,活动,故事,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引趣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枯燥的,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情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首选的教学方式.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引趣,生活,活动,故事,问题的教学情境,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了,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

一、创设引趣情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

例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把球传给A为什么足球解说中会经常听到"下底传中"的战术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要是由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A,由A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容易被封堵,球容易进.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得出: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课,大家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

通过这一场景的设计,就把一个角的大小问题与饶有趣味的足球比赛联系起来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也让喜欢踢足球的学生将对足球的兴趣"转嫁"到了"角的大小"这一要来看似"乏味"的数学内容上.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容易产生研究的关注点,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教师有责任在教学的同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而这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并注意收集相关素材进行加工,为我所用.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教学"克与千克"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课前去商场或超市调查有关物品净含量的数据,并感受轻重,同时准备好相关的包装,查询有关秤是知识资料.上课开始,吴老师首先请学生依据课前积累的经验感受轻与重.她请学生看两袋糖,猜一猜它们是不是一样重.到底哪袋重哪袋轻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很多学生选择了掂一掂.掂一掂是生活中常用的比较质量的方法,这样的方式将数学和生活有效对接.对此,吴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然后话锋一转:"通过'掂'可以感觉到的这袋糖重一些,紫色的这袋糖轻一些.那么这两袋糖到底有多重呢怎样才能知道"有学生提出净含量."什么叫净含量"由于有了课前的参与,所有学生高高举起手!

课前的调查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生活中他们可能没有刻意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亲自感受一下物品的轻重,多少,带着这种感受回到课堂学习,有了具体情境作为载体,此时的数学是真正"活"的数学,他们实实在在的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境,发掘其数学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信手拈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活动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情境的创设应促使这种交流更加有效.为此,要让学生以情境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时候,不少教师常常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制成"活动角".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在制作该教具时,对其进行了改进,用两根直的可伸缩,推拉的电视机或收音机的天线替代木条.小小的改进,不仅保持了原有天线的用处,而且增强了"演示"效果.在此基础上,我稍作变动,让学生自己找两根天线.有的学生写了2根可伸缩的指挥棒,有两名学生写了带圆珠笔的可伸缩教棒(课后赠送给几位老师了).将"活动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一定,天线(指挥棒,教棒)拉出来,边则长,推进去,边则短.在学生推拉的过程中,教师问:"你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边的长度在变化,角的大小始终没有变,从而可以直观地理解"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有思维动起来,才能达到活动教学的效果.

再如,特级教师刘莉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由说身高的谈话活动导入新课.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刘老师以学生每天接触的课桌为研究对象,安排了一下四个活动来实现课时目标.活动一:使学生初步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1)请小朋友观察自己与同桌的课桌桌面是否一样长,用手比画并估计长度.(2)请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3)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为什么测出的数不同(4)总结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活动二: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请学生拿出尺子,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估计一拃的长度.活动三:让学生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1)学生尝试用尺子量出一拃的长度后,汇报测量结果.(2)学生尝试用尺子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测量).(3)运用课件,指导学生用尺量较短物体的的长度.活动四:通过判断测量方法正确与否和测量较长纸条的长度,巩固和丰富测量方法.

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朴实,真实,纯真的发言赢得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展现出了一年级小学生生动,独到的数学思维.

这节课,刘老师遵循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新课程理念对它进行了解读与设计,努力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经历,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等理念.

四、创设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爱听故事,将学生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在数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花费的时间大不一样,应该用简便方法计算来提高计算速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是通过讲故事来导入的: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他从小喜欢数学.10岁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5+等+99+100等于当别的小学生动笔计算的时候,小高斯却已经算出得数是5050.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惊讶.你们知道高斯为什么算的又对又快吗原来,他采用了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后来,高斯成了一个大数学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

这样的导入生动有趣,搭建了故事与所学知识的桥梁,缩短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盎然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在教学"质数,合数"一课时,一上课便提出这样的问题:"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为多少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借助小正方形进行拼摆,有的用笔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在纸上写着长方形的长和宽,还有的不由自主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起来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在学生所探索的问题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方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机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