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文专题一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00 浏览:94998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一,学生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哪些问题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同学们做题目,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也是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形成小学生解决问题学习困难的原因既有学生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如概念的建构不准确,必要的知识缺陷,顿悟思维受阻,思维品质差,消极的情感态度体验是形成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心理因素.

(一)基础知识缺陷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他们通过数学学习,在大脑中形成的数学知识网络,这个网络连接的是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就要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这个网络中去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并把它与新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但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或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检测如在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欠缺,或者学生头脑中即使有这个知识点,但它却没有与同类知识建立联系,这种提取也将受到阻碍,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把握的难度,使他们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概念,法则的建构不准确

概念的形成既需要对表面文字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而法则的建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也就是要知道这个法则是如何而来的,又可以怎么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世界的不成熟,生活经历的不丰富等,也就造成小学生在学习概念及法则时出现片面的现象.例如,学生学习加法时,对什么是加法就应用概念的形式进行表述,对于怎样计算加法,则应用规则式的方式进行应用,对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时还应将文字叙述,图式或表象结合起来进行建立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熟悉时,在大脑中不但要用概念的方式存储长方形的特征,还应形成长方形的表象.

(三)顿悟思维受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决问题思路的产生经常来自灵感,这就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顿悟思维.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顿悟学习学说,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坚定不移地认为顿悟是在先期知识的前提下产生的.通常我们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久久不得要领,在长时间思考之后,思维突然瞬间迸发,从而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时会受到阻碍,最终不能产生顿悟思维.可以说,学生大脑中积累的知识越丰富,在学习中越轻易产生顿悟思维,比如,连简单几何图形面积计算都不会的学生,绝不可能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产生顿悟思维.

(四)思维品质差

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这种智力品质具有明显的后天习得性.

(五)消极的情感,态度体验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存在着以下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一是成功体验少,学习中畏惧心理严重,他们在数学学习时总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担忧自己学不好,由此,碰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认为自己不能克服,于是回避或放弃对问题的探索,有时即使解决了问题,也怀疑自己的思路,方法是错误的,把原本做对的答案改错.二是来自学生自身内部和外界的压力大,高焦虑和惧怕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产生,有的学生上课时担心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在考试时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而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三是学习爱好差,某些知识在大脑中兴奋度不够,影响了在下次学习时对知识的提取,例如,一个学生觉得小数除法计算麻烦,由此不喜欢,在学习中有时碰到有小数除法的内容,他便回避或应付,长此下去,小数除法的知识在其大脑中处于抑制状态,这个学生后来在解决带有小数除法的问题时,表现出极差的学习能力.四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困扰数学学习,对一些四则计算轻易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在计算上出现的错误,有的是属于对计算方法把握存在问题,有的则是没有打草稿的习惯,再复杂的计算都习惯用口算.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对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它是在教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

三,浅谈我对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一些实物,场景,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依托这些情境进行分析比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能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初步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问题时,通过简短的引入语言,呈现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生活场景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小矮人,筷子,杯子等都有7,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6和7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如此亲近,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用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都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带进课堂,用故事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十几减几》时我们就可以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帮小花猫和小黑猫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愉悦.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给师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让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更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选择有效操作方式,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都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然后模仿与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思考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不利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师生交流是单向的,学生不能够进行真正的探索和思考,这样面对新的实际问题,他们一方面没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成为他们所认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学生首先要会合作,会交流.由于学生年龄小,许多学生处于欲言又止的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提供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题材,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的主动生成.

(三),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的角度从所学知识和方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应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对较丰富,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如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分类整理,如食品类,家具类,学习用品类,水电类等支出,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个月需要开支查重那一年的基本开支又是多少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结余是多少如果想要购置一台1200元左右的热水器,几个月后可以写一台呢通过了解,培养学生从身边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应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中感受学好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并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