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生文2016年

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30 浏览:17308

浅谈地理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陈坚志

地理学既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地理知识涉否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人地关系,地理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知识密切相关.所以地理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之一.

一、认真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中学地理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包含有中学所学各科的知识,地理教学中的各种知识,技能都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教师在上课时,就应认真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一)观察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中图上的知识占有极大的份量,而这些图在教学中又十分重要.如何充分利用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有关图册,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大量直观的概念及分布知识,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陆地轮廓,地形地势,湖泊分布,河流走向,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天体形状及其运动轨迹和方向等等均可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图而自行得出结论.由学生的观察代替教师的讲解,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的平铺直叙印象更深刻.

其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精确而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善于在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极不显着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如:高中课本中的"太阳系模式图",需要学生观察:(1)九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排序以及小行星的位置,(2)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及公转方向,(3)冥王星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是否会与海王星相撞(4)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方向,不同位置时哈雷慧星的形状变化.通过有目的地读图观察,使学生会用图具体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意到教材中没有文字描述的部分,把图中的内容转化为有形的文字内容,丰富所学知识.

读图只是观察的一个部分,更多的是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观察,如对地形,星空,月相变化,天气,植被,土壤,河流,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观察,对这些事象的观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直接的观察有气象观察,地震观察,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各种参观等各个方面,间接的观察则有地图和其他各种实物教具的观察等.

(二)记忆力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需记忆的内容,一般说,记忆大致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大类.

1.机械记忆

学生面对陌生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需要适当采用机械记忆.

2.理解记忆

对于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则要引导学生多思,达到理解记忆.最基本的理解记忆是充分运用联系或区别,抓住其内在联系抽出本质特征,上升到理性知识,使新的地理概念与已有的记忆痕迹发生联系,产生联想,使记忆深化.如:等高线(包括其他等值线)同实际地形相配合进行联想,并在运用联想记忆的同时还可列表进行归纳,对比相同点,找出不同点,在等高线图中,从高处向低处脊线向外凸,谷线向内凹,线的密部是陡坡,线的疏部是缓坡,以此增强记忆的深刻性,记忆效果会更好.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思维能力.例如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知识的掌握,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从现象到本质,认识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才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并认识其规律性.比如不同自然资源的形成同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水文,植被等各要素是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有其各自的规律性.

(四)想象力的发展

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相互之间还具有空间联系,学生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学生只能凭借已获得的有关地理知识经验或各种地图,图表,模型,标本等在头脑中形成对应的地理表象,这一过程只有通过空间想象才能形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语言,文字描述而想象出未曾见过的沙漠,海洋,火山等等的形象,也可根据照片,图象等想象地球的形状和地表组成,特征等.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如类比,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因素分别独立发挥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属动力系统,决定活动的效率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多方面成长的反映,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样的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创造才能正可在这祥的情境中得以展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教师的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等有直接关系.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设计"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活动,启动学生学习

地理教学具有探讨生活实例,解决社会问题,明辨人地关系的特色,如地理课可以阅读,可以做实验,出外考察,开论文总结交流会,看影视,进行讨论,上网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等.这样利用各种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验或探索研究的过程掌握知识,而不是象以前那样以观察教师的探索过程为满足,因而能激发起学生求索问题的热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

2.依据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就要接触经纬网,时区,等高线等较抽象的内容,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做简易地球仪,时区转盘,等高线地形模型等,通过手工操作活动既可容易地掌握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发挥分组合作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可让学生分组对各区域的相关知识进行感知和理解,搜集相关的地理事物,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报刊资料剪辑,图片等,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写成演讲稿,由小组选派人员(或小组集体)根据讲稿,利用挂图,投影,影碟机,图片,实物等向全班演讲和表演.

在分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都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通过组内合作,帮助,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组外竞争,交流,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5.强调动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 6.通过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

7.讲求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中《气候》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纬度,海陆等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8.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就需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对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社会协作条件"的分析中,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学生地理思维的各种品质的高度发展,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地理学科内容多,课时少,而开展其它教学活动的条件而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注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