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发表浙江,计算机应用发表中医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1 浏览:13614

学科门类(二级类):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2016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工程机械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曹源文教授

所在院校:重庆交通大学

推荐部门: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

二○○九年四月

填表说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检测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16年12月31日.

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1,团队基本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工程机械教学团队以机械工程学科为背景,紧密结合国家交通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支学研产相结合,结构合理,敬业精神强,勇于奉献,交通特色鲜明,发展态势好的教学团队.重庆交通大学早期隶属于交通部,主要以培养交通工程建设人才为目标,1984年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最早以"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和"筑路机械"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后,在原"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机械制造","工程机械"二个专业方向.现该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能满科教学及团队科研所需要的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以及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该教学团队所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被列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团队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合作与交流,社会怎么写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2,团队人员结构

教学团队共由7人组成,其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发展潜力较大.他们当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青年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面向21世纪交通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等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中现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86%,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57%,硕士以上学位达100%,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9%,中青年教师共占86%.团队是以中年教师为主体,有利于其承上启下作用.团队成员大多来自重庆大学,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且所学专业都是与工程机械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缘结构合理,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工程机械相关的设计,制造,以及交通工程现场施工机群配置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该教学团队是一支充满生机,活力与朝气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代表,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是精品课程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以及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带动了我校以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维护为代表的,交通特色及其鲜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稳步发展,带动了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表1学历结构

博士

硕士

本科

合计

人数

4

3

0

7

比例

57%

43%

0

100%

表2师资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36-45岁

46-60岁

合计

人数

2

4

1

7

比例

29%

57%

14%

100%

表3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合计

人数

1

6

7

比例

14%

86%

100%

表4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合计

人数

3

3

1

0

7

比例

43%

43%

14%

0

100%

3,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曹源文教授——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青年"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学科工程机械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工作,现担任面向21世纪交通版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机械方向高等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教育教学改革论文57篇.近年来共主持完成了省部级等科研项目7项,目前主持及主研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8项,科研经费累计达500多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项5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

:从事教学工作24年,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首届十佳教师"获得者,2006年重庆交通大学"首届教学质量专项奖"获得者,学校教学网络评估(共14次,评估排名9次列全校前5%以内,5次列全校前20%以内),03,04,06,07和08年五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围绕本专业方向课程群,组织开展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和完善,提出,建议并实施了学分制下《专业导论》课的设置,负责建设有《机械设计》,《工程机械构造》等校,院级精品课程,教研室活动始终坚持"集体备课,观摩评课,教学研讨"的运行模式,达到了取长补短,培养了团结协作,带动了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

研究成果"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通过教学组织模式理论研究,教学配套体系建设和工程实训的创新实践,制定了新的教学支撑体系与工作流程,实现了以专业基础课为切入点,逐步完善专业课的建设目的,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

科研方面:紧密结合交通工程建设,特别是西部交通建设,围绕施工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工程车辆动荷载对路面的破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公路工程机械施工和控制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交通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砂粒基层材料的非线性承载力特性研究",(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分析砂砾石材料的承载力与车辆荷载,路面结构层刚度以及材料性能的关系,提出了砂砾材料更合理的非线性承载力模型及求解方法,研发了适合砂砾材料的回弹模量试验方法和测试装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092675.3).应用砂砾基层每公里节省建设费用10万元,在新疆使用本项目技术,节省建设费用2000万元.经国内着名专家评审,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成果-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动荷载及其对路面破坏作用的研究"(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四自由度车辆模型分析车辆在不平整度路面行驶时产生的动荷载,提出车辆动荷载的计算方法并深入分析影响动荷载的因素,得出可靠度高的车辆动荷载计算方法及路面平整度预估方法,填补了在车辆动荷载与路面不平整程度的藕合作用方面的研究空白.

4,团队特色和优势

(1)学术水平高,科研及教改成果丰硕

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合作和努力,目前在筑路机械,交通建设与装备,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与管理等领域已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31项,横向合作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3000多万.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目前为国家和企业带来3亿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团队还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项,获得国家专利项.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与教改论文篇,其中EI,SCI,ISTP三大检索收录篇.

(2)人才培养质量优良

工程机械教学团队20多年来已培养了毕业生1500多人.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近80%的学生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挑战杯"国家级奖4项,其中刘刚同学获金奖项,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励项,省级奖项,本专业学生万普鹏等同学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项,学生自主科研或参与教师科研立项课题达34项,学院还组织开展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械电子设计大赛,发动机拆装大赛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近5年来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7%以上,位居全校前列.(3)教学支撑条件完备

工程机械教学团队所依托的机械工程学科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室,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工程机械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室,机械控制技术综合实验室,以及占地约3530平方米的工程实训中心.与,重庆大江集团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望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机床集团,重庆维柴发动机厂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3+1"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所有的资源均为本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

工程机械教学团队十分重视与海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凯特林大学,日本琦玉工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德国英飞凌公司,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汽车研究院以及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多所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近三年来共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16人次,派出5名学术骨干到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组织重庆市市级学术会议2次,组织校内学术报告50余次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名曹源文出生年月参加工作

时间政治面貌党员民族汉族性别女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硕士)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授予时间高校教龄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系主任联系地址,邮编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办公移动电子邮件地址caoyw@cquc.edu.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

排名第2)

"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动荷载及其对路面破坏作用的研究",中国公路学会

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排名第2).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施工设备控制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

等奖(2004年,排名第2).

"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动荷载及其对路面破坏作用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

步三等奖(2004年,排名第2).

"工业废渣赤泥在公路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

排名第3).

"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

排名第4)

申请《天然砂砾回弹模量测试装置》等国家发明专利3项,(专利申请号:

200710092675.3,201610069928.X,201610070365.6).

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青年教师奖"(1999年)

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

获"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

获重庆市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81.09-1985.07西安公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985.07-1999.07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机械系工作工程机械1999.07-至今重庆交通学院机电学院工作工程机械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6

姓名李军年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85.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校教龄24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副院长

姓名郭小宏年龄48参加工作时间1982.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硕士)专业筑路机械高校教龄26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党总支书记胡启国年龄39参加工作时间1991.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博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龄13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

姓名罗天洪年龄33参加工作时间1998.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博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龄8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教研室主任

姓名罗红年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86.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硕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龄22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

姓名陆兆峰年龄29参加工作时间2005.6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

(博士)专业机械电子

工程高校教龄4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专业导论曹源文,李军,郭小宏等2005.03~2016.06384学时机械设计罗红,罗天洪2005.03~2016.063500学时工程机械构造曹源文,罗红2005.03~2016.063500学时工程机械发动机与底盘李军,曹源文2005.03~2016.061440学时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与管理郭小宏,刘一华,2005.03~2016.061440学时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罗天洪,马丽英2005.03~2016.06384学时工程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陆兆峰,何友全2005.03~2016.06288学时工程机械诊断技术胡启国,,2005.03~2016.06288学时工程机械可靠性与寿命分析胡启国,曹智翔2005.03~2016.06384学时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陆兆峰,,陈先宇2005.03~2016.06288学时工程机械专业英语李军,曾宏达2005.03~2016.06192学时工程机械实习团队全体2005.03~2016.064周/届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李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精品教材机械设计CAI罗红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6重庆市2006年度第五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郭小宏

曹源文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张帆

曹源文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已经被多所高校采用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郭小宏

朱战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交通行业统编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李军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7已经被多所高校采用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设备与技术李军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8交通行业统编教材沥青混凝土路面机群配置郭小宏

刘涛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8交通行业统编教材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与组织管理廖正环

郭小宏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7交通行业统编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李军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已经被多所高校采用现代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维修与测试曾宏达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已经被多所高校采用教学获奖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机械设计CAI重庆市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与重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学术论坛二等奖2016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改中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6.10-2016.12基于顾客满意理念的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2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6.10-2016.12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基地,实验室)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0.5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9-2016.7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全国示范性专业改革2万元交通部职教司2003.9-2005.9机械学科实验教学现代化改革的方向与举措0.5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9-2016.12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2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10-2016.7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数字化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0.5万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8-2016.6PLC控制液压系统传动课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0.5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16.6-2016.6"机械设计"校级精品课程1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06.11-2016.12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0.5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06.5-2016.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0.5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06.6-2016.5徐工集团重庆旭源工程有限公司教学基地3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05-2016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智翔铺道技术有限公司教学基地2万元重庆交通

大学2005-2016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一)团队设置特色

团队教师皆来自机械工程专业,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吴福-振华青年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骨干,吸收了担任本专业其它必修课,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教授和博士主要承担了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社会为导向,成果进教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作用.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了工程机械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1)团队建设目标

工程机械是重庆交通大学史悠久的专业方向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厚重积累,工程机械教学团队已具有明显的交通建设特色.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强势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以机械工程为基础,工程机械为特色,走自己鲜明的交通建设与装备之路.秉承"出成果,出人才,创特色"建设思路,遵循重庆交通大学"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总体原则,紧密围绕国家建设,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以培养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维护管理人才为目标,以交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学校强势学科和专业交叉,交通建设急需的人才培养为发展方向,满足国家工程建设对工程机械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2)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

团队整体素质好,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位层次高.团队教师在教学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是一支由中青优秀教师组成的,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力量.任课教师分别毕业于重庆大学,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团队共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有2名教师进博士后流动站.担任各主讲课程的教师都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积累,经过教学实践的磨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热心本科教学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所有这些教师都承担了重要的科研工作,为科研成果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已经作出了突出业绩.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曹源文老师荣获"重庆市优秀教师",交通部"吴福-振华青年教师"称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交通大学"首届十佳教师",重庆交通大学"首届教学质量专项奖"获得者,03,04,06,07和08年五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学校教学网络评估优秀奖(共14次,评估排名9次列全校前5%以内,5次列全校前20%以内),成为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

(3)团队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团队教师长期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从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李军教授2005至2016年担任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在2005至2016年期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项省部级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2016年申报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团队主要成员胡启国博士等主持和承担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顾客满意理念的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罗红副教授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专家组验收,评为"优秀",并且罗红老师于2016年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国家二等奖,重庆赛区特等奖的优异成绩.


同时,团队紧密结合交通工程建设开展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工程技术推广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国家科技部"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指南项目《高等级公路(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机械综合作业定额应用技术》,交通部《高等级公路路面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最佳规模研究-(沥青混凝土搅拌站设置与生产能力规模)》,重庆市科委《高等级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机械综合作业定额应用技术》,以及交通部《旧水泥路改造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再生机械与工艺》等科研项目研究,其中成果《雾封层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设备与工艺》和《沥青路面表层渗透再生修复技术指南》被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作为地方行业标准(指南)下发试行,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很大,在国家公路工程施工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以及预养护中产生重要影响.

(4)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构建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团队教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项目使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将这些实践经验,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又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与工程实践"零接触",更加深入了解了工程机械发展的最新前沿趋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做了储备.团队带头人曹源文教授负责完成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振动压路机压实度实时连续检测技术研究",将其研究成果车载式压实度连续检测系统,振动实验台设计,传感器,信号采集仪的选型和参数优化选取,数据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技术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与工程实践"零接触".同时,团队成员结合自身在科研一线的具体研究,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科学前沿知识,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接受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针对专业特色,构建了合理的专业课程群

从培养大型施工机械设计,制造与使用及维护管理人才的目标出发,先分析这类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由知识结构确定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将知识点总结为若干个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决定教学课程体系,这样既减少了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又做好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入与扩展,实现了课程的最优配置.构成了以"工程机械构造","工程机械设计","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机械诊断技术"等为主干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程机械施工设备维护管理"和"工程机械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整合为"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扩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增强了专业适应能力.为了增进学生对工程机械专业的认识,开设了"专业导论"课,0.5个学分,用2周的时间讲授(8学时).授课教师由本专业业务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熟悉教学规律的曹源文教授,李军教授,郭小红教授和胡启国博士担任,每人一讲,结合工程机械发展方向,注重开发引导,激发学习热情,拓宽学生视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

第一,将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和适应新环境提供坚实基础.第二,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参加全国,全市性的科技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使学生有了将实际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相结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课程的考核方法,改变原来单纯的试卷考试方法,实行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实训成绩,以及科技活动,研究论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现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五,以"个人分工,小组合作,核心领导"为特点,以"集体备课,观摩评课,教学研讨"为途径,着力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形成骨干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发展.

(3)依托科研优势和教改成果进行课程建设,让科研成果进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近年来,本专业方向以已取得的科研丰硕成果为依托,将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基于平整度的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估,高速公路施工机械管理运行,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快接触到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依托教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打造了《机械设计》,《工程机械构造》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品课程,带动了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

(4)建立了动态的课程调节机制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每年召开相关会议,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讨论,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

除了课程内容的改革外,对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做了许多探索研究.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团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明确的教改思路:师德教育与业务培养并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重点放在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上,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实践,始终坚持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的原则.具体创新型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结合现造业发展趋势,开展人才预测,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观念,提出了"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原则和终身不断的连续教育模式,以及综合化工程系统型教育方式,制定了一套先进的,适合于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新世纪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机械工程为基础,工程机械为特色,走自己鲜明的公路工程

②构建"四个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众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程背景及科研项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按照这种模式组织教学过程体现了教育的科学规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凸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③建立了开放性的个性化实验室,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精英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新模式.

④多方面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注意将一些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加以实现.包括:启发教学,定量,半定量化教学,培养基本工程素质,强化综合训练,强化自学能力,优秀生的潜能开发等方式方法.为此,尝试采用针对学生基础差,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实践等,努力强化素质,能力培养.

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利用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锻炼青年教师,通过选拔建立起了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队伍,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队伍的稳定不变,建立了每门课程一名教师领衔与负责制.

⑥建设校级和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加大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⑦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鼓励已落实就业去向的学生以单位技术革新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并与单位联合指导,创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产学研基地.

(四)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1)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机械工程综合实验室和中心成立于我院建院初期,20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套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共分四个层次:演示,验证性实验,设计和专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导师制"创新实验,"导师制"实验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导师制"创新实验主要由毕业设计,部分专业课程和具有一定教研,科研背景的开放性,研究性实验以及部分科研试验组成,将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去,充分发挥导师对这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制"的推行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有事做,有人导,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该实验教学体系以"广泛培养基础能力,集中培养综合能力,按需培养专业能力"为原则,突出层层递进,因材施教.依托本实验中心使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构建完善的工程机械实践教学平台

提出并实施了适应于个性化培养需要的"课堂—实验室—创新型试验区"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机械实验教学平台.

提出了"课堂—实验室—创新型试验区"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的新理念.构筑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以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体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科研实践,必修的基础实验与选修的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校内实验教学引出到校外工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这个创新试验区学习,实践,锻炼.重庆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训中心为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等大赛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每年都有近500人次到实践教学基地参加科技制作与创新活动.并充分依托"",""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创建良好的工程认知与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实践训练平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积极推进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相结合,教学实验与科研试验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工程基地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试验条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创建了适应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两个层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的工程实践模式,构建了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自主研究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让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教授通过授课或举办讲座,开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被吸引到了实验室中,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指导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以来,收到了显着的效果.近5年来,万普鹏等同学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4项,刘刚,陈安科,周杰等同学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以及其它奖项40余次,绝大部分同学都自主承担和完成重庆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4项.通过学生科技活动和实践,构建了立体化的专业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1)精品课程网站

鉴于课程教学学时较为有限,而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又较多等问题,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研制完成了《机械设计》,《工程机械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网.并建立了题型丰富的课程习题库,通过我校的校园局域网,学生可利用课后的业余时间在网上直接下载所需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学生预习,复习,自测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2)专题教学

教学团队要求高级职称教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举行1~2次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并将教师主持研究,设计的科研项目的基本资料,研究大纲,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等做成多媒体,挂于网上,供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3)图书资源

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217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41万册,电子文献76万册,年报刊2272种,拥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VIP中文科技期刊,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PQDD,国研网,网上报告厅等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工程机械方面的书籍和刊物近6万册,另外,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的专业图书室已有20年的历史,现有专业书刊上万册,这均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资源保障.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重庆交通大学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的"教学信息管理中心"所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全面实施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化管理,为团队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团队内的各类精品课程都具有按照不同建设标准和建设规范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各种教学软件,通过信息管理中心开放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师备课的PPT提供了可选择的电子资源库素材,通过网络管理中心的软件系统,实现网上预习,答疑,实验项目公示及预约等.学生利用互联网提问题,老师进行网上答疑,和学生网上交流.师生之间利用互联网不仅谈学习,还进行思想交流.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长期以来,教学团队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取得了10余项教研成果,其中3项教研成果荣获了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先后发表了26篇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提出的改革方法,改革措施和具体的量化指标已被纳入学校(或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中,在全校(或全院)推广应用.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保证教改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主持教改项目已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作用

团队主持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顾客满意理念的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为对象,分析影响顾客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满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高等教育顾客满意程度因果关系模型,量化模型,客观,准确地揭示模型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分析顾客"满意度",了解顾客对教育教学需求,实施高等学校"顾客满意"战略,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找到切入点,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指出改进的方向,分析指数测评结果,提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及保证体系.

团队承担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课题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应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体系,创立一套适合工科院校多位一体化的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实践运作方式.通过实践验证,有效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经过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后能够明显提升操作技能,

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该成果成为我校和重庆市相关实践性实验室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先进组织和管理模式.

团队成员罗红副教授主持的《机械设计CAI》软件已获重庆市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已为多所学校采用,并受到一致好评.

团队成员主持的教改项目"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改中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学分制下设置《专业导论》课的构想","电类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初探","工程机械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等科研成果已经对目前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的设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学团队成员将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多部教材及专着

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精品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重庆交通大学重点资助教材:《沥青混凝土路面机群配置》,《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设备与技术》,《现代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维修与测试》,这些资料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机,电,液系统的重要参考资料,并且在国内公路施工机械研究,生产,应用部门广泛使用.

(3)课程改革成果应用成效显着

团队结合任课教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对本科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在已为本科生开设的"工程机械施工设备维护管理","工程机械技术经济分析"课程基础上,凝练,整合形成"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与管理",该课程的开设,学生选课率极高,学生反映很好,学以致用,毕业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

(4)接待领导及国内外高校,企业考察交流

教育部高教司,交通部高教司和等领导先后莅临视察工作,并对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团队主要成员先后参观,考察和交流的国外大学有美国凯特林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日本琦玉工业大学,芬兰Lappeenranta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的有长安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嘉陵集团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床集团,重庆汽车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特别是长安大学的机械学院与本院建立了教师交流学习的机制,为教师的学习互访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探索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5)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着)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InnovationBaseHardware-in-LoopforRemoteCollaborativeTeachingThe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formationTechnologiesandApplicationinEducation2016.11AHP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借鉴ISO9000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证指标体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论和谐课堂三个维度的构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6.08基于项目小组的工程类毕业设计模式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16.12谈辩证法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社会科学版)2007.02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开放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树立全面质量关,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保障高教质量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工程机械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团队发展的希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团队的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本教学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指引下,着眼于培养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为优秀创新团队的组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学校设立了"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教师事业发展基金,以项目引导方式面向我校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学位提升项目","外语培训项目","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项目","青年教师上岗前培训项目"等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正是在学校一系列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工程机械教学团队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从2004年至今,团队主要成员曹源文,李军,郭小宏,罗天洪等教师先后到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芬兰等国进行访问和进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感受先进教育理念.他们回校后,成为了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团队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提高,先后派遣或组织教师到美国凯特林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日本琦玉工业大学,芬兰Lappeenranta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长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进行调研学习.作为重庆交通大学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的重要内容,团队的每一位青年教师均有老教师专门负责指导,帮助过好教学关.同时学院还建立了教学梯队,给予经费支持,培养教学骨干,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通过三年的指导培养,团队的多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工程机械教学团队的骨干力量.

团队十分重视交流学习,不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等学习交流活动,先后到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同时也积极接收了四川省交通学校,重庆市交通技工学校等校外教师的进修学习.先后培养了6名本校青年教师,其中1名教师制作的CAI教学课件获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接受企业培训进修学习300人次.

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强化团队力量.我们还建立了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和培养机制,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走出去,引进来

建立完善的深造与培养机制,每年给青年教师创造到外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能力,并引入外校(地)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给每位青年教师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同时从国内外引进更多的优秀青年才俊加入到我们的教学团队,为团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2)青年教师导师制

作为重庆交通大学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团队的每一位青年教师均采取导师制培养制度,在老教师传,帮,带的引导和帮助下,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使之更快成长,增强实力,壮大教学团队力量.

(3)加强教学检查和督导

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实习,实验等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迅速成长.

学院教学督导室和各系教学督导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备课,讲授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指导,每学期要对每位教师听课2-3次,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和信息,进行即时在线督导,青年教师每周要听课1-2节.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院,教研室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在竞赛中互比互学,共同进步.教学比赛活动包括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专业技能竞赛,教案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环境,让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成为教学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

(5)教学,科研上逐步压担子,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随着教学各环节的熟悉和经验的积累,青年教师要从教学的质与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步压担子,以便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骨干.在科研上也要逐步承担任务,参加一定科研工作,要求每年要完成学校和学院所规定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量,并积极鼓励申报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让他们参与教改,科研项目申报,方案确定,项目的实施,鉴定和验收等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教改和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使之尽快成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60万元国家"863"项目(2003AA430010)2003.12~2006.12面向汽车电子控制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及其应用25万元国家"863"项目(2004AA1Z2380)2004.12~2006.9高等级公路(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机械综合作业定额应用技术55万元"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96070208A)2006.02~2007.12基于平整度的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估方法研究80万元交通部科技教育司

西部交通建设项目(201631881465)2016.06-2016.5高空作业车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0万元重庆市攻关项目

(CSTC,2016AC6077)2016.01-2016.12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使教师能够从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度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成果.

(1)科研成果进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的许多研究成果进入《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沥青混凝土路面机群配置》及《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设备与技术》等教材及专着中.教学团队教师将参加科研活动获得的专业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将科研思维和方法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改进学生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坚持做到每年为本科学生主讲1~2门课程,每个生产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由1名高级职称教师和2名中级职称教师组成.

教学团队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天然砂砾回弹模量测试装置》(专利申请号号:200710092675.3),《湿热地区沥青路面疲劳寿命测试装置》(专利申请号201610070365.6),《路面层间加压渗水仪》(专利号:201620166317.4)等5项.这些专利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已用于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实例与参观,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办专题报告或讲座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每年至少为学生作一次专题报告或讲座,并将教师主持研究,设计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资料,研究大纲,研究方法和手段及主要研究成果等做成多媒体,显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近3年来,团队教师共为本科生,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会20余次,如:

曹源文教授:"沙漠地区路基施工机械优化组合及压实度检测方法研究","车

辆动荷载与沥青路面不平整耦合作用研究","车载式压实度检测仪的研

究","法兰克福机场跑道翻修施工设备探析","复合式沥青混合料路面摊铺工艺"等.

李军教授:"倡导学术精神,强化专业素质,工程机械学科进展及对专业人

才的需求","工程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郭小宏教授:"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发展动态","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

织及机械综合作业定额技术"等.

胡启国副教授:"复杂工程机械装备失效相关性及寿命预测技术","公路施

工技术与装备现状及未来需求"等.

罗天洪副教授:"工程机械仿真技术","施工机械控制技术的实现与发展".

罗红副教授:"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应用"等.

陆兆峰讲师:"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机械装备工作状

态监测技术及应用"等.

(3)开放实验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仪器,了解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和学科研究的所有教学与科研设备都对本科生开放,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SRTP),并且为学生参加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提供硬件支持和指导.

(4)通过科研改善办学条件

部分教师利用科研经费购写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进行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

(5)基地建设与3+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的开展,教学团队在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团队已有稳定的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9个,并与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有"3+1"人才培养模式.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团队内部激励,而且需要外部资源投入,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支持.基于学术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逻辑,教学团队建设不是形式上的组建,关键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病,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是完成团队建设任务,实现团队运行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教学团队建设的着力点:

(1)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遵循"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沟通,有效领导"理念,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经验,技能等的不断增长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进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 2)以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的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团队建设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3)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紧紧围绕教学团队的,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调动团队积极性,检验其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有序运行政策保障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管理创新,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经费支持机制,从而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总之,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系统地关注教学团队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重点建设.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是重庆市唯一的,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学团队-工程机械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我国交通基础建设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等方面,都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团队尚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机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使工程机械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进一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使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更进一步增强,从而建设一支重庆市一流,国家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机械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以工程机械教研室和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建设平台,以工程机械系列课程为建设核心,构建符合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彰显交通特色,突出交通工程机械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形成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更加合理和强大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建设内容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教学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旋律.通过引进和培养加大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划拨专项经费,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工作,并提高引进人才的优惠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1~2名,博士3~5名,2~3名教师成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从严执教,精心施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教师团队建设分为核心团队建设,骨干教师培养,发挥辐射作用三个阶段.

①核心团队建设

由工程机械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组成核心团队,认真学习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关文件,领会教学团队建设的精神,遵照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团队建设模式.

②骨干教师建设

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和精品课建设项目,确立科研课题,明确研究方向.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完成,通过经常性的公开课的锻炼,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得到跨越式的提升,进而成长为不负使命的骨干教师.

③发挥辐射作用

发挥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核心队伍建设对相近相关学科和其他教研室的影响,带动作用,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和其他学院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团队优势,争取扩大教学名师阵容,争取3年内建设一支重庆市有很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社会为导向,成果进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为重点,让科研走入课堂,将成果引进教学,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调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工程机械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重视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平台,拓宽教学互动渠道.力争在3年内建设1~2门省部级以上的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以此示范和带动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