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25 浏览:78254

新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回顾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无论是教师理念还是教学实践,无论是教学教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转变.虽然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新的挑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新课程改革,大家一起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这一年中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政治教学任务.但改革总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理念和实践的矛盾,教材的不完善等都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困惑,困难,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解决困难,以更好的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在这一年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切磋,研讨.

一、新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

在座的各位大多都是执行新课程的老师,大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高考方案不明的问题.高考是悬在高中学校和师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高考的顾虑,极大地束缚了教师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家都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快,走得太远,不敢为天下先,惟恐"邯郸学步",大家都担心新课程实验没搞好,高考又砸了锅.因此,有的教师一面按新课标要求上课,一面又要补充传统内容.学了新教材,再来做传统的习题,"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多走路,走弯路.

另外,新课程不仅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老师们备课可参照的只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课程标准》,《黑龙江省思想政治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而《课标》又过于笼统,教师在具体把握上有一定难度.

(二)理念先行与行动滞后之间的矛盾.广大一线教师虽然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理念,但在实践上有些教师习惯了轻车熟路的老一套,不愿另起炉灶,对新课程表现出抵触不满的情绪,致使课改在具体操作层面难以落地生根.我们习惯了从外部环境为课改找阻力,却缺少对自身的解剖和反思.鉴于学生总体的自主,探索能力还比较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简单地选择了走师生都习惯的以灌输讲授为主的老路子.这样就导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是缺少机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善于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不少课堂以老师讲解为主,缺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论的获得不是习得而是被动接受,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等.例如,领学生做题,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方法(划——背),文字题——讲解思路-知识点-步骤-方法——不会答.

(三)教材自身存在的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

新教材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最初的设计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展开,应试教育对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的冲击等等,这样就使新的教育理念很难有效落实.

2,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

教材的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例如,

3,内容的展示,政治术语原理的出现顺序凌乱,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编者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后关系,没有作任何铺垫,突然出现新的概念,术语,原理的表达使用的术语前后不完全一致,这为教者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违背了学生由浅人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如,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冲破原有固定思维的限制,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来自教材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说,我们还习惯于用过去所形成的经验来教现在的新课程.比如用过去的考核标准,重难点的分析处理以及对过去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的掌握,来对待现在的教学,并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其结果是增加了教学任务,课时更紧张了.而在面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时,老师一般不愿意打破以往多年已经形成的固定的经验和模式,对新课程会有抱怨和抵触的情绪.其根源还是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深,准备不足,以及自身的惰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是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除参加省市一级的培训外,我们老师提前一周开学,在学校内部进行培训和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先进省份的经验,研读先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通读教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学年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进行强化和渗透新课程理念,研究解决办法,设置教学主题,共同研讨,交流新课程实施的办法和体会.上一学期我们的教学主题是创设情境,搭设合理认知台阶,这一学期教学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大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在研讨和交流中得到启发和调整.

2,认真研究和解读新课程新课标,按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新教材和实施新教材.《黑龙江省思想政治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标准》提供的内容目标和考核要求,不仅是模块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也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依据.它为教与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正确的导向,同时它还在整合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转变角色,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但是,《课标》过于笼统,教师在具体把握上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课标》分解工作,制定了《海林市高级中学新课程课表分解表》,我们对每个知识点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进行了认真的分解,为教师准确理解课标把握教材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一届高一政治课教学做了铺垫.这也有利于我们再回头看时分析,总结,完善.现在我们每一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课标分解教案集".但由于形式要求和时间关系,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有待下一年进一步完善.

3,加强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开展研讨课活动

新课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新课程使我们新,老教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为提高对教材的理解与准确把握,集体备课更加突显其重要性.我们要求各备课组精心安排备课组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备课组定时,定点,定内容备课,集体备课要有主备课人,要备教学进度,思路,重点,难点等,还有对教材,教法的研究,研究教材的处理,如补充,调整,整合,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学法等.我们在每学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研讨主题:有新课教学的研讨,复习课的研讨,试卷讲评的研讨等,大家通过共同听课,共同研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得到共同提高.另外,我们在各个学科都实行导师制,这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从教师层面来说,我们各个备课组都会安排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做年青教师的指导老师,指导他的教学,(虚心请教,耐心指导,推门听课),促进了年青教师的专业成长,对老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从学生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根据学生需要,为他制定一名导师,对他进行全面关注,帮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是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课程.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好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这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一个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需要我们去处理.加强实践活动是时怎么发表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整体设置,我们的安排是:

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必修每周2学时,选修每周2学时,共72学时必修每周2学时,选修每周2学时,共72学时必修每周2学时,选修每周2学时,共72学时每周4学时,共72学时每周4学时,共72学时必修:

经济生活必修:政治生活必修:生活与哲学必修:文化生活选修课程高考备考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1)必修课4个模块,即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安排在高一,高二完成,需4个学段.每个模块需36学时,共8学分. 2)选修课6个模块,即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常识,科学思维常识.主要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2个学段,高三第二学期主要进行高考复习.

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和制定三年课程修习计划.鼓励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强化实践环节,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恰当地处理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丰富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怎么写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中,我们在选修二开设了时事讲座,分别就学生关心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国关系系列"等主题,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另外,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制作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图片展"的一期壁报,图文并貌,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虽然对改革开放认识不深,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调查走访,向家长咨询,上网搜集资料,提升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过去,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政治课平时学不学都行,到考试时集中突击一下就行.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科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政治课成绩优秀,而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互相嫉妒,缺乏团队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这与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是有一定关系的.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政治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5,采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材处理策略

(1)有所突出,各课突出关 键 词主干观点,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

(2)有所引伸,降低学生起步的门槛,第一课第一框题调整为两节课,围绕货币的"神"(神在何处,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为什么奇)两个问题展开,货币的"奇"主要通过货币形态的发展来认知,"神"主要通过货币的职能来理解.

(3)有所改造,利用时事新闻,生活热点设计阅读材料,取代教材中脱离学生实际的部分探究活动,关于"公司的经营"就有许多典型案例可供学生讨论分析(例证:肯德基和麦当劳).

(4)有所省略,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新时代的劳动者》,《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由现状到目标,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就分别省下一课时时间.

(5)有所调整,新教材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我们感觉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知识条理不够清晰.在知识条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过渡自然.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生了脱节,缺乏连贯性.比如,讲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时,学生会产生疑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呢而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自然的过渡引出国家的宏观调控,它的含义及其相关内容.可是新教材中却接着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可见,新课程虽然淡化了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大了.

这个问题是每个老师都回避不了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同时,多想办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发生脱节,缺乏连贯性又给学生的认知造成难度的知识,我们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以降低学生认知上的难度.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了调整:将"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前面.老师的教学也顺畅多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了.

6,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制定本学科学分认定的最佳方案.

"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政治新课程强调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综合评价.我们要从教,学,评(考)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实效的手段.

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我们要综合运用平时课堂表现,测验,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手册,全面放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政治小论文.撰写政治小论文是体现探究性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政治科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例如:"我与改革开放"政治论文等.

·作品制作,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手抄报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政治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学生消费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习档案.通过建立政治科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政治论文,调查报告,作品制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等.建立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政治课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另外,我们每学期还有对不同层次教师的考核,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各种检查,学生的民意测验等,结果评价就要看考试成绩了,要求同层次班级的教学落差不能太大,如学科均分,优分率,及格率,分数段人数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些班上述指标与其他班差距明显加大,我们的任课老师就要好好地反思了.这种考核不仅要和评职评优挂钩,同时也是一种荣誉,它也推动教师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难处与困惑,它既是我们探索与解决的科研课题,又为老师自身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对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过去,我们大家可能听过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讲课,专家和学者们都可能提到对新课程理性思考.执行新课程一年了,今天我想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新课程的思考.

1,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课标和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学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常常有教师希望课程标准就是原来的教学大纲,希望教材就是教学的直接依据,希望教学就是依据大纲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地教.这显然是和新课程倡导的思想是不相符的.那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我们经过反思,有以下几点理解:

第一,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依据,也是教材的评价依据,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可以有不同版本的地域教材,但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第二,课程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提出教学要求,但同时也规定了教师的教学空间.教师教学空间的大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的多少,要求的详细程度等密切相关.课程标准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对知识要点的要求明显"粗化"且弹性较大,教师不必拘泥于具体知识点组织教学,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大,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缩小,将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说明的相对"细化"则使全国各地,各种背景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这充分说明课程标准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定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教材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教学的依据,是师生共同对话的文本,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要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

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这一点我想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还要在教学中克服死教教材和抛开教材的现象,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体系等,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科课程资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要用好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学教材.

明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有效把握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们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课程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我们坚持落实新课程的"用教材教"的核心理念.

2,正确把握课程和生活的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我们大家都知道新课改后的高中新教材主要是四本书,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的哲学》.可见,高中政治课成"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这实际上是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诠释.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为一个充满自信,满怀爱心,追求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和仅仅学业突出的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赋予教育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本次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现代人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唯一生长的家园.人的主体性失落,"生活世界"里的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教育就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们通向美好生活的通道,是达到美好生活的手段.所以,回归生活是时代对教育改革的呼唤,回归生活是教育的生长点.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执行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

①更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尊重生活经验,拓展教学时空③更新教学方式,珍视课程生活的价值.一句话,把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3,正确对待统教与创新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在教学中还经常表现为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从教师的角度说就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学模式不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无从谈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被称之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着他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关系到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强弱.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迫在眉睫!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但在多样化的背后,我们的教学还多多少少地透露着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我们发现新课程下的教学常常陷入以下误区:

第一,把"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学习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式.现实中个别教师,把"知不知","怎么样","好不好"等毫无启发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对话庸俗为问答,表面互动,实质上还是"灌".

第二,有活动却无体验.

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针对以往教学过分夸大内隐,观念的活动,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这种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实际上新课程中学生的"动",应该强调的是学生思维的"动",是动脑思考的过程,是思想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而不是表面的形式化的活动.

第三,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给课堂教学带来清新的空气.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目的,动机,过程没有进行认真地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不管有无价值都要小组讨论,讨论时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匆匆结束了.这是典型的应付式的讨论,是摆花架子,只有讨论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这样的讨论对教学毫无意义.

第四,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就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然而,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把探究"泛化",把无需拿来探究的进行探究,把探究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五,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在学习方式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实际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同等于有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的情况.有的教师上课就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满堂看",学习方式又一次陷入误区.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学习,该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好,讲透.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并不都是无意义的,在新课程条件下,该继承的我们坚决不要丢掉,要大胆的继承和运用.

从以上五个误区我们可以看出,解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这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最实际的问题.在我们很多老师身上还存有这样的观点:一提到课改,就认为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要正确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哪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它特定的价值,不能笼统地说这种好那种不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内容,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资源条件,教师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来确定,不能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简单化,绝对化,传统的东西好的还要加以保留.

4,正确处理好教研和科研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用足用好新教材并合力开发教学,教辅资料.

课程改革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教学舞台,我们要用智慧和辛劳在这个舞台上演一幕幕有形有神,形神兼备的精彩教学之剧.让我们共同努力!

如何指导高中生度过高二关键期 高中三年的学习,对于一位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很快,思维形成的最关键期.而在这高中三年中,高二一年是最关键的.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度过这一关键期,那么将会在高中阶段取得很大的成就.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度过高二这一关键时期呢 首先就要了解高二这一关键期的各方面的特征: 环境特征学生在上高中时,因为从初中刚升入高中时,对高中的生活觉得比较新鲜,对高中的各方面都不怎么了解,并且在各方面也不成熟,因此也显得比较乖,不怎么调皮,各方面都需要适应.而到了高三,学生都一心向着大学生活,再着由于学习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也比较大,学生也无暇顾及其他,因此在各方面显得也比较稳定.但是到了高二,因为学生对高中的生活比较熟悉,并且对高三也不怎么了解,相对来说,他们心理就比较清闲,因此也就显得极不稳定,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就是高二学生的环境特征.往往在一个学校中,发生事情较多的就是高二学生. 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一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高二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高二进入了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引导是比不可少的.并且在他们的学习中,经常体现出来的就是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或者怕做作业.有的学生也会满足于一知半解,做错的题目也不去订正,怕动脑筋.不愿意跨越学习上的障碍,而总是希望老师满堂灌,嚼烂了喂给他,根本不在学习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及其品质.这样,随着学习科目的难度的增加,复杂程度的提高,由此发展下去必然就会落伍.因此,在这一时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进行的正确引导教育将会特别重要. 思维特征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辨证性,批判性相对初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高二学生所学科目的教材理论性提高了,如果要掌握它,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同时他们通过高一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上就会试图发表自己的观点,显得比较活跃.并且对于复杂的问题也会要求自己努力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还会要求自己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的客观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而这一现象正是发挥其思维灵活性 和深刻性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够把握住学生这一特征,就能够在教学中用更高的理论去加以引导. 生理特征高中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青春期,这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形态,生理,心理,内分泌以及行为的突变阶段,而对这样的突变,他们就会感到好奇,兴奋,恐惧,犹豫,而他们此时也处在这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走向何方.而这时他们就会有以下特征: 自认成熟,要求独立处于这一时期的高中生,不愿意老师管得过多,过死,自认为已经长大,要求独立.这一时期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其称为"心理性断乳期". 情绪动荡,自我封闭处于高二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在学校里出事,要不就跟同学因小小的口角而发生打架事件,或者因为同学间的一个小小的作业问题而闹翻脸,或者是因为难以忍受教师的批评而顶撞老师.而与之同时有的就是自我封闭,通常因此也会产生学生离家或离校出走等现象. 渴求接纳,寻求伙伴高二学生比起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虚荣心比较强,总希望别人接纳自己,并且在这一阶段也希望交朋友,有很强的依赖性. 那么针对以上的高二学生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引导,教育,从而能够使得他们走入正常的学习道路. 努力改变以往的习惯心理,使学生导入正常化 当学生升入高二之后,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对于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努力作好导入工作.这个工作对于他们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导入正确,那么他们就会在高二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中的关键期写上关键的一笔,从而在高三中取得成功.如果不打破他们以往的习惯心理,任其为所欲为,那么他们在习惯心理的影响下,就会变得油腔滑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习惯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在习惯心理的影响下,往往会陷入各种困境.这就好比是滑在泥潭里的车轮,车轮越是按原来的方式转动,就会在淤泥中陷得越深.因此,改变高二学生环境中的习惯心理,是首要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每一个育人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高二这一关键时期,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配下,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高二时期,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的雏形期.这时期老师要通过教育,使得他们懂得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要结合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认识人的社会性,正确地去认识自我.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公与私的矛盾,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使他们有了这些认识,就可以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也从而就抑制了他们的其他歪念的产生.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正确指导,也就避免了他们的思想分散.比如在此时期的最敏感的话题——谈恋爱的问题,也会因为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改变,而会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会正确地处理这其中的任何一切.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育人的一个基本的准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的一个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加强学习指导,促使思维品质的完善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高二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灵活时期,如果这时有正确的学习指导,那么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完善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一面,即首创精神.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并掌握定理,公式,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分类别指导,争取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使各类学生都基本能够掌握心智技能,提高智能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数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这一基本的保证,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才会有所效果.其次是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二学生应该有这一基础.通过高一的学习,自己基本上已经有了对该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的方法指导也才会有所成效.而对于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 在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心理理论,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适用的学习方法.比如说记忆法就有归纳法,谐音法,睡前醒后法,怪诞法等.这些在高二是一个关键的转换期,高一是基本雏形期,而到了高三已基本定型,在高二的飞跃期内,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在高二这一关键期内,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的教育,将会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高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 因为高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熟悉,并且没有思想包袱.因此这一时期做到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将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以下几个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一抓勤奋."天才在于勤奋",在校内应抓好学生勤奋上好课,勤奋做好作业,在家里勤奋复习,勤奋钻研.二抓虚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培养学生虚怀若谷,永不满足,取得一点成绩还能激励自己再接再厉,不断上进.三抓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优秀成绩的取得有很大的帮助.懂得细水长流,天天复习,及时巩固,都是对于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的.抓好以上三点,那么这一阶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优势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整个班级的面貌也会大大地改观. 适时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在健康的心理条件下,刻苦学习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下,人类将会在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面前陷入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浩如瀚海的知识难免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莫名的心理恐惧.而对于高中生来讲,高二学生即将面临着高三的升学考试,难免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而这种心理直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有些学生从高一就没有放松心理,以致于到了高二产生更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严重者将不能继续学习.在这一群体中,女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高二关键期内,适时的心理疏导必不可少.教师应与学生广泛接触,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交流,通过语言中流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正确引导,并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领他们学习一些常见的心理放松法,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只要我们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也才会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才会在高二关键起内取得关键的成绩,为高三的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这一时期内,我们还可以有许多种其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面对着高中生这一活泼的群体,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重视高二学生的这一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内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那么我们才会在我们育人册目上写上着重的一笔,也才可以说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