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目语文学科组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94 浏览:157107

宁波市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

分析

答题抽样统计失分原因分析备考复习建议

宁波市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统考试题严格按照浙江考试院发布的2016年样卷模式命制,且个别题目新颖,有明显的前瞻性.试卷的难度基本与高考试题难度持平,是一份有信度,效度的试卷.

统考结束后,4月24日下午,市教研员组织市区高三语文老师根据阅卷反映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交流.下面是对考生答题情况的具体分析,整理成文,供高三老师备考参考之用.

一、答题抽样统计

题号(总分)单题平均分总平均分样本第1题(3分)1.816C8,J11,N4,Q3四本试卷中各10份样卷第2题(3分)1.3第3题(3分)1.95第4题(3分)2.1第5题(4分)2.9第6题(3分)2.6第7题5分)3.6第8题(3分)2.438.52A5,B10,C13,D2,E4,H4,I6,J7,M6,N9,S7,T3,Q3十三本所有试卷(共321份)第9题(3分)2.69第10题(3分)0.64第11题(3分)2.76第12题(6分)3.2311.72A5,B10,C13,D2,E4,H4,I6,J7,M6,N9,S7,T3,Q3十三本所有试卷(共321份)第13题(3分)1.95第14题(4分)2.03第15题(3分)2.28第16题(4分)2.23第17题(3分)4.5340%10.73第18题(3分)61.76%第19题(3分)58.26%第20题(3分)第21题(6分)第22题(2分)3.2第23题(4分)第24题(6分)1.911.91第25题(6分)4.374.37第26题(60分)38.8838.8810本试卷(共312份)二,失分原因分析

第1题:对常见常用的多音字的声调把握不清楚.如:D项中的"硕果累累",导致排除了正确选项,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2题:比较生疏的形近字的意义不明确.如:A项中的"觞"与"殇",常见多义词的义项掌握不充分,如B项中的"征",加上语境设题,增加了辨析选择的难度.

第3题:未发现相关成语,熟语的使用与语境之间的矛盾,如A项,不了解相关成语,熟语的基本义,不能灵活加以运用,如C项中的"皇帝女儿不愁嫁.

第4题: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搭配不当"和"句式杂糅"两类病句,属于高考必考的六类病句中常见类型,故得分是四个选择题中最高的.

第5题:审题有偏差,要求为"书城"拟写主题标语,但部分学生将主题拟写成了为"书",标语不能突出书城的形象和内涵,抓不住书城的特点,标语平淡,无新鲜感,缺乏新意,出现语法错误,修辞方法使用不当.

第6题:漏选重要信息,表述不到位,错别字.

第7题:对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概括不全,不能根据显性信息推出隐性信息,因而答题不全面的现象非常普遍,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缺乏层次和深度,分条答题的意识不强,不懂答题格式,错别字现象时有发生.

第8题:很少考生错误,错误集中在D项,反映少数考生不能有效转换原文信息.(原文信息: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①2处应断但未断:"遂吹"之后,"十三叠"之后,②2处不该断的却断了:"遂"之后,"声"之后.可能原因:①未能理解基本语意,②缺乏文言断句的基本常识.例如断在"遂"后,而不是"遂吹"后,应是缺乏常识问题.学生可能知道"遂"字可以解释为"于是",在现代汉语中"于是"单独断开是有的,但在文言中"遂"无单独断开的.再如,断在"遂吹声"后,应属于未能把握基本语意."声"在这里不是"吹"的对象,而是"发入云"陈述的对象.

第21题:主要问题:①完全不理解词语的含义,导致翻译错误.如"独孤村落幽处"句,把"独孤村"连在一起理解为"只有一个村子","孤独的村子"或将其当作一个村名即"独孤村"."城郭稀至"句中,不懂"城郭"何意,很多理解成"城里人""大城小城""房屋"或直接当作人名."率所不通"句中,不理解"率"的真正意思,或不译,或译为"因此""所以""肯定""当然""基本上"等等,甚至将该句意思理解得完全相反——"几乎没有什么不精通的".第二小题中,将"杂"理解成"杂乱",将"夷乐"理解成"快乐的音乐",将"侣"理解成"师傅"或"人".②对句子没有整体把握.主要体现在句子的主语把握不准上,如第一小题整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都由"独孤"发出,但是很多同学常将几个分句主语作分别理解,如"村里人""城里人""我",等等.误译举例:在幽静且稀少的村落处,村庄稀少,人烟稀少,乐器声乐之类所到之地都无人通晓.③对句式把握不够.如第二小题"得无有龟兹之侣乎",学生不知道"得无等乎"该怎么译,或不译,其实应该为表推测性语气的问句,常译为"恐怕等吧",如《岳阳楼记》中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论语》"司马牛问仁"章有"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触龙说赵太后》中有"日饮食得无衰乎"等等.

第22题:第一空有不少学生填写"山风""秋夜",与题干简单重复,第二空,不少人将"心境"写得过于具体而造成失分.

第23题:①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②学生分点太少,或不分点,相当多的学生只扣到其中一点进行重复阐述,③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从手法相似的角度进行分析,④对两诗分别加以分析,但没有指出共同点.

第24题:"犯上作乱"为唯一正确答案,但很多人写成"本立道生"(无此成语),"百善孝为先"(未出自上述文字).

第25题:问题集中在未联系实际上.阅卷说明:①对"参"略作调整,对"主张"增加了一点:将"孝"作为仁的根本之一,②关于"联系实际":扣住其中任意一点均可.

第26题:本次考试作文平均得分偏低,主要问题是在作文审题环节出现了较大偏差,约有半数学生的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离题,偏题现象.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其一,抛开材料,杜撰故事,荒诞离谱.具体表现为一意孤行,弃材料于不顾,瞎编一个故事,乱写一通.譬如有学生写自己彩票中大奖后如何欣喜,如何惊惧,如何防范的心理状态.其二,解读错误,观点与材料没有关联.具体表现为对材料理解出现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文章观点,主旨与材料内涵割裂.譬如有学生从"细节决定成败","换位思考","残缺美","尊严","团结就是力量","自信","关注身边每个人"等角度来立论阐述.其三,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合情理.具体表现为先叙述一个事件或阐述一个问题,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行拉扯到材料中的小草与土地上,草率了之.譬如有不少学生以玉树地震为题材来写在详尽叙述地震的过程,惨状以及抢险救灾的感人情景后,突然莫名其妙地转到材料,没有丝毫的铺垫或分析,令人费解.其四,抓住枝节,胡乱引申,似是而非.具体表现为对材料一知半解,抓住一鳞半爪联系生发,结果越走越远.譬如有学生从材料出发,引申发挥,转而去谈"梦想","信仰","付出才有回报","积累","责任","得与失"等话题,从而偏离了题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在近年高考作文相对淡化审题的背景下,市一模"改变的与未曾改变的"话题作文及十校联考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讨论的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使各校对作文审题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二,本次考试作文题型采用的是隐喻类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的审题客观上要求高,难度大,学生不好把握,容易出现跑偏现象.其三,本次考试试卷本身在题型上略有调整,减少了客观题,增加了主观题,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字回答量有所增加,导致作文时间稍显仓促,影响了审题立意.

三、备考复习建议

㈠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

1.语音复习务必做到"死去活来"."死"即记牢,这是做题的基础,条件,"活"是运用,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正确的认读和使用.

2.化整为零识记常用误用字词表,搜集考,练中的字形题,建立纠错本.

3.练过见过,一定掌握(熟语).

4.在"细节"上应对各种常见的"病症".不要贪多,精练即可,否则混沌一片.

5.指导学生了解标语,提示语,警示语,广告语,开场白,串台词等的写作要求,如格式,用语,句式,修辞等,在训练时,要重视思维点拨.

6.结合在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训练中进行.

7.热点热议,两天一次.训练答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的基本方法.

㈡现代文阅读

1.社科类训练精选材料,培养意识和能力.

①材料最好用高考试题,1993—2003年全国卷,北京卷等共18套可训练客观题,2004—2016年各省市卷共22套,可供训练主客观题结合的考试模式.选择偏向社会科学类材料.浙江省六年自主命题共有12套试题,最后阶段最好引导学生仔细研究.②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数学课本选修1B2—1有相关内容,老师可参考.③老师要了解本大题设置的四个难点:概念的解说,重要词句的内涵,根据结论筛选得出结论的依据,根据原文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有针对性的训练讲解.④平时训练培养三种意识和五种能力.逻辑推理意识,寻找依据意识,追求满分意识.转换信息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概括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合理推断能力

2.文学作品的训练要散文和小说兼顾,不能押宝,最好选择经典高考试题,最后阶段浙江12套试题不可丢.

①中外散文考查抓住文脉是关键.散文考查的实质就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写.前两个问题是内容的考查,占总分20分的三分之二,是得分的重点,没有技巧可言,一定要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建议老师做3篇文章:《麦天》(07年江苏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06年湖北卷)《杜普蕾和大提琴》(09年浙江卷,本文附件有相关提示).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应该分解为两个问题来回答,用什么手法来写和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手法是为内容怎么写作的,最终要落实在内容上.这种题型,一定要有答题技巧的指导.

浙江省在"语言特点"的设问上,概念是不统一的,出现了三种设问方式:分析语言特点(09年样卷第12题),分析语言特色及其表达作用(08年样卷第20题),分析语言的表达技巧(07高考卷第20题).给出答案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手法+手法作用,其本质还是"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语言特点的考查应该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考虑: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用,手法的运用,韵律的妙用(节奏,押韵,开合,平仄).殊途同归,不会遗漏,争取高分甚至满分.开放式试题有限制,要么联系实际,要么紧扣文本,不能信马由缰.说理要有依据,不能脱离文本.

②外国小说考查有法可循,紧扣课本8个话题.叙述:注意"我"的形象分析和"我"的作用.场景:场景描写的作用(六点)和风景描写的作用(五点)主题和情感合并:主题考查靠学生的阅读积累,老师的指导基本没有作用.但是要注意小说主题表达的含蓄性和小说主题理解的多样性,但是高考的考查却是唯一性.人物:注意三种题型——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结构和情节相连,还要加上"线索":一线穿珠,线索是线,情节是珠,结构是立体的,一个点,一个面就可以构成.结构是虚的,真正落实在线索和情节上.情节的考查往往又落实在细节上,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虚构:小说的形式本质就是虚构.考虚构离不开一句话: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结合文本分析就行.注意小说的标题,尤其是物作为标题,作用四方面:线索,象征,人物,悬念.

【注意】主观题的答题要求:审清设问,规范要点,全面思考,简洁表述,字正句顺.

㈢古诗文阅读,《<,论语>,节选》和名言名句

1.加强常用实词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对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把握能力.

2.应作一些针对性训练,掌握断句的一般常识与方法,如要保持分句语意的完整,明了,语意通畅,文言虚词等有助于断句的标志,掌握特殊句式,尤其是主语省略句,弄清主语,有利于断句.

3.①巩固课本所学的常用重点字词与句式.如"率",《六国论》中有"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侣"字,《赤壁赋》中有"侣鱼虾而友麋鹿",等等.②加强文言翻译的技巧训练,即如何做到"信""达"("雅"暂可不提).合理运用"对""增""调""删"等常用方法,正确划分基本词汇,有利于正确对译,即"对".加强将所学的文言特殊语言现象灵活应用于翻译的能力,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检测字,一词多义等.本次考试中,学生将"杂"理解成"杂乱",就有词性判断错误的原因,应该将其理解成动词"杂有".

4.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尤其应重答题的规范训练:①审清题意,②准确分点,③必须准确结合具体诗句,④语言表达完整,规范,适当运用鉴赏术语.

5.①应将《论语》选读中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章节挑选出来,让学生重点巩固一次,如"色难",如"孔子评管仲"等.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不能准确理解文意而导致答题错误,尤其是对成绩中,下的学生.②重视对各章节要点的概括.③重视结合实际作评析.

6.最后阶段加强查漏补缺,针对自己常错的字多加巩固.特别强调:①以理解为基础,②重点区别易混的音同词,音近词,形近词,③书写要认真,规范(与作文也相关).

㈣写作

本次作文材料是泰戈尔的一句话:"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要求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来选择角度构思立意.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喻体"小草"和"土地"的喻意,明确它们的本体.就这句话的语境而言,小草的特征是纤细,稚嫩,弱小,卑微,土地的特征是坚实,厚重,富饶,辽阔.据此,小草和土地的本体应该分别是具有各自对应特征的人,事,物.从逻辑关系来看,这句话是转折复句,句意的重点在后半句,强调土地对于小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也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有了土地,小草才能弱而不倒,坚实有根,才能生机勃发,翠绿鲜嫩,土地可以理解为是小草的某种依托,某种支撑,某种财富,某种舞台等等.这样就从整体上理解了材料的基本内涵,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来构思立意,组织材料.只要立足材料的基本内涵,联系自然,合理贴切,就能扣住题意.譬如有学生从"小草也有拥有","总有力量支持你","小大之辩","珍惜现在,把握拥有","渺小而不自卑","角落之美","小步走出大路来"等角度来写,就显得恰当自然.

对于本次考试隐喻类材料作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正视,但也没有必要恐慌.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地位无需赘言,而审题是写好作文的根本环节,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最后阶段的作文复习要对审题适度训练,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下就隐喻类材料作文审题简要谈几点建议.

①要让学生始终牢记审题的基本原则:材料是根本,一切从材料出发.

②明确隐喻类材料的特点:用形象的语言阐述抽象的道理,内涵丰富,意蕴含蓄,写作的空间较大.

③掌握隐喻类材料理解的一般方法:整体理解,读懂内涵,揭示喻意,把握本体,选择角度,稳字当头.

(本分析由惠贞书院高中部梁玉萍,宁波中学李克刚,慈湖中学周保华,宁波二中周峰四位老师负责.周峰老师提供了学生例文,李克刚老师整合了全文.)

【附件一】本次作文特殊作文选:

西山先生记

宁波一考生

是日,余坐于考场之上,闻泰翁之诗,而忆史载西山先生旧闻,感甚.乃赋斯文以述本心,并以吊之.其辞曰:

武夷名山,西山故地.撷钟灵之气,取毓秀之姿.碧水丹山,常萦怀而入兴,高人逸士,时濯足而披襟.昔兴公寄想于赤城,第形豪素,青莲怀异于天姥,徒勤梦思,今有西山先生筑室于斯,立说讲筵.嘉泉石之可乐,寄吟哦以自娱.

夫理学妙绝,聚岳麓之尊儒,灵山广袤,传觉路之英声.笔走昙云,但见蛟龙初现,莲开瑞露,常使雅韵暗生.《大衍详说》,射华光于宝相,《律吕本源》,成造像之弘光.辅朱子理学,成一家之言.虚名浮云,钱财粪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学》有"修身为本"之说,《庄子》有"厚德载物"之言,此非先生之写照乎朱子讲学于岳麓,先生立说于西山.鸿儒云集,坐不能容,崛起于儒学湮塞之余,发愤于人心蠹坏之后,扶持植立,厥功甚伟.当是时,佞臣当道,奸人受权.游辞无绝,谗言横生.以"学术偏颇,志行邪伪"之故,驱儒学之散卒,拒岳麓之师生.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先生独以讲学为故,竟遭杖枷之祸,终得道州之殇.呜呼!日暮途穷,人间何世!白虹贯日,苍鹰击殿.日月棺,天地葬,夫子何在梁木坏,泰山颓,而着书存矣!赞曰:"唯君通学古今,道极渊深,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

余乃叹曰:先生文气斐然,而不汲汲于名利,甘处江湖之远,隽求知于脊背,垂盛名于青牍.待至矫诏纷出,勾党之捕遍于天下,而先生临刑前夜与朱子妙语连床以修《参同契》色不变:此忠于所欲,普天之下有几人欤不然,令先生屈于权贵,或躬身于极刑,以安其天命,安能屈豪杰之流,垂万事之名乎先生生于编伍之间,但以其忠于所欲,拒乎外物,终得一世之芳华.由是观之,心苦之源,岂非其内心之扰扰乎草木虽小,忠于足步,方得百里之地,若忠于所欲,则明得失,止乎外物,则无胜败,留空于世,众人亦可无苦有功矣.


余乃一介书生,幸承恩于西山.思草木之行,窥人世之不行,亦有此文.

附记:

典故引用自如,语言运用自然,颇具文言韵味.但审题不细,导致偏题.最后阅卷组商量给分4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