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职文青岛

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9 浏览:10340

1.课程(群)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姓名陈靖芯性别女出生年月1958年2月最终学历硕士/博士在读职称副教授0514-7978378学位硕士职务副院长传真05147859737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E-mailjxchen@yzu.edu.通信地址(邮编)江苏省扬州市江阳路36号(225009)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2

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专业基础课,2000~2004共五届近300学生,周学时6,

2,《特种加工》,专业课,2000~2002共三届近200名学生,周学时4,

3,《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2000~2002共三届近200名学生,周学时4,

4,《成组技术》2002届研究生,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毕业设计,2000~2004共五届近40名学生,12周,

2,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2000~2004共五届近150名学生,2周,

3,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生产实习,2000~2004共五届近150名学生,2周,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途径,方法,手段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改项目"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子课题:BIA010091-1-E03,主持(第一),

2,"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探索"扬州大学校教改项目,主持(第一),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1,"工程技术课程计算机辅助出卷系统的研究"《扬州工学院学报》1996.3

7"关于建设有特色的汽车专业的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12月ISSN1007-8606/CN32-1466/G4(0.5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委员1996年8月

2,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扬州大学2003年1月

3,优秀教案奖机械工程学院2003年1月1-3

学术

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面向有效经营决策的机械产品并行设计方法研究-CE环境下碟簧产品智能化设计与经营决策支持集成系统的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BJ98312(1999.1-2003.12),2003年12月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研制的软件获国家版权局软件着作权,主持(第一),

2,"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中回弹的预测与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3KJA460163,扬州市科技局国际合作项目2003022,主持(第一),

3,"基于CATIA系统的车身覆盖件CAD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2000.6-目前)K2088,主持(第一),

4,"车身碰撞盒的回弹预测与控制"德国Schuler集团资助项目2003年6月结题,主持(第一),

5,"计算机辅助车身造型与设计系统的研究"江苏省教育厅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2002.1-2002.11),2002年11月验收结题,主持(第一)

6,"现代车身设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江苏省教育厅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1999.1-2000.5),2000年5月验收结题,主持(第一)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CE环境下的机械产品有效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核心期刊《现造工程》2003第12期ISSN1671-3133/CN11-4659TH(0.62万)第一.

2"CATI5环境下碟簧模具智能化设计方法与技术"核心期刊《模具工业》2003年第9期ISSN1001-2168/CN45-1158/TG(0.6万)第一.

3"基于知识的智能化设计方法及其实现"核心期刊《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第4期ISSN1000-1298/CN11-1964/S(0.6万)第一.

4"基于CATIA的碟簧CAD方法及技术"核心期刊《机械设计》2003第8期ISSN1001-2354/CN12-1120/TH(0.69万)第一.

5"曲面展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ISSN1007-824X/CN32-1472/N(0.8万)第一.

6"基于PDM的CAD,CAPP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核心期刊《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第6期ISSN1001-3997/CN21-1140/TH(0.5万)第一.

7"耐摩复合镀层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核心期刊《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6月ISSN1000-3738/CN31-1336/TE.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收录(0.5万)第一.

8"THERESEARCHONINTEGRATEDSYSTEMOFMECHANICALPRODUCTINTELLIGENTDESIGNANDMANAGEMENTDECISIONSUPPORTINCEENVIRONMENT"2004全球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学术会议(0.8万)第一.

9"ACompositeBrush-PlatedCoatingwithApplicationintheDieIndustries"《METALFINISHING》May,1998ISSN0026-0576(0.5万)第二EI收录

10"面向并行工程的碟簧产品设计系统研究"核心期刊《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第2期ISSN1007-9483/CN32-1490/TH(0.56万)第二[1]课程(群)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含外聘

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李益民男1963.11副教授机械制造主讲,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指导宋爱平男1965.11副教授机械制造实习,课程设计指导周建华男1963.9讲师机械制造主讲,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指导张有才男1956.10高级实验师机械制造实验,实习指导李红女1967.2讲师机械制造主讲,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指导徐晶男1978.7助教机械制造辅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指导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现从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有7人,其中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1人,年龄在35-45岁6人,35岁以下1人,

李益民先后主讲过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等课程.曾获扬州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年终考核良.

宋爱平先后主讲过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机械CAD/CAM,CAPP等课程,曾获扬州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二等奖,年终考核良.

课程建设组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严格把好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关.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的同时,对青年教师安排有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传帮带,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组织听课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互帮互教,共同提高.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1.教研活动近五年来先后开展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同行听课与评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的教研活动,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李益民曾主持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李益民,宋爱平是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主要成员,作为《一般性地方院校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

2.教改教研论文

(1)指导夹具课程设计的几点体会扬州大学高教研究1995第4期李益民第一

(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扬州大学高教研究1996第三期李益民第一

3.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教育厅2001.02李益民第四

2.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省教育厅2002.12宋爱平第二

3.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扬州大学2000.12李益民第四

4.扬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一等奖扬州大学2001.05李益民第一 课程描述

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前身涉及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四门主要课程,1997年,为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成将上述课程具有综合性强,覆盖面广,重点明确的新课程.该课程自1999年作为校重点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组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与方法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努力探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适应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教学规律,改变了以往各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不连贯,学生获取知识不系统,不完整及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使课内学时数大幅度缩减,为能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创造了条件.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1997年前为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

1997年将上述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技术".

1999年被列为扬州大学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2001年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验收评比中评为一等奖.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综合多门先修课程知识,以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归结性课程,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因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拼凑,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讨论,几经易稿,并结合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原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在学科专业内部之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先行课与后续课之间,各自"封闭",缺乏交流,各门课程片面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从而造成多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在此次课程整合中,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剔除陈旧,庞杂和重复的部分,充实新的理论知识,做到了与先行,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制订了适合新进行计划要求和适合"厚基础,宽口径"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做到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重点突出,经典知识讲述与现代技术介绍相结合.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我们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首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改变以往那种贪多求全的传统教学原则.根据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特点,结合学时的安排,从教材的整体内容出发,有侧重地进行取舍,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为此,削弱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相同的机械零件方法,零件结构工艺性,工艺装备设计等内容,重点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规则,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给学生增加一些压力,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自学内容和参考书籍,并指导他们查阅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杂志,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本学科的知识面是大有好处的.

为使教学过程能按教学大纲要求顺利实施,经过课建组反复讨论,制定了"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规范",规范对大纲的实施要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均作了明确说明.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用具备较多的实践知识,才能在学习时理解的深入透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对于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围绕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在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注重,加强和探讨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遵照老师布置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指导书,手册等规范的规定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对实现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需的.但是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距离培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就本门课程而言,围绕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原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作了调整,具体安排如下.

1.课程实验

结合课堂教学,合理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并在有关的实验项目中实施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实验中,除了安排一定数量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外,我们对有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将其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的实验.具体做法是:给出实验任务书,指导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动手实施,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非常有益.

2.课程设计

在过去的课程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制订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过程中掌握零件工艺制定的步骤及规范要求,熟悉有关资料,手册的应用及国家标准的规定,但对制定的工艺是否能用于现场生产或按此工艺加工出的零件是否合格,学生往往心中无数或者也无法去考虑.为此对今后的课程设计,我们拟将零件的工艺设计和现场加工结合起来,即让学生做一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投入程度,而且通过完成"真刀"的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具体问题.


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改善,实践知识的积累和理论联系实际及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素材的搜集,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机械工程专业人才,通常安排学生在大型企业和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搞好生产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并强化创新意识和大工程意识,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多年来,我们积极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拥有扬州柴油机厂,亚星-奔驰有限公司,扬州金方圆集团,扬州皮革机械厂等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教科部为规范实习指导工作,完成实习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生产实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条件,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虽是同一门课,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编写或选用体现自己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教材.我们学校是一般性地方院校,其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对本课程的要求除了掌握一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之外,应强调实际,实践和实用.为此,在1997年由我校黄鹤汀教授主编了《机械制造技术》教材,该教材主要面向专科院校,2000年春由江苏一般工科学校机制专业组织适合地方高校教学特点的系列教材,我校吉卫喜主编了《机械制造技术》教材,此外,我校谢家瀛老师还主编了适合近机类专业使用的《机械制造技术概论》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对促进本课程的教学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强化课堂教学手段,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多结合示例讲解,并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去分析,每组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分析学生的方案,在分析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际应用结合,机械制造实验室配置有各种类型的机床,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操作机床,了解机床的结构,熟悉各类机床的工艺特点,同时由实验指导教师结合具体的零件,分析零件的加工过程,确定工艺参数,实施零件加工,通过一些复杂零件的加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去实施.在这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配套有多个项目的实验,这些实验主要结合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实验分析,在实验前进行理论讲解,实验实施后再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并能在实验后达到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除了这些指定的实验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可以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良好.校内,机械制造实验室配备有各类机床,各种刀具,量具,多种典型夹具及组合夹具等加工检测工具,实验设备齐全,并配置了一些先进的工艺设备,如: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超声加工设备,电加工设备等.校外,我院与本地的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经常带学生到企业中了解情况,并结合具体示例分析问题,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是其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除了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之外,还需有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和提高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开发多媒体课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组织教师积极开发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目前本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均采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将复杂的概念实例化,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应用实例中,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问题性的情境和选择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其次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有关的章节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并推荐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由老师进行点评,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在工厂和实验室具体操作时讲解,既节省了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严格教学管理,建立试卷库,制定综合评分标准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严格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规范化,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要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对实践教学要指导到位,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和评价,同时做到对学生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了试卷库,做到教考分离.3-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自建设与整合以来,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加强,

1.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方向相一致,在近两年的学生就业过程中,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技能对学生的顺利就业起到良好的作用,多数毕业生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较高的评价.

2.由于经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普遍的提高,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3.本课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零件及装配结构工艺性设计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4.通过对本课程的建设,课程组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年中获得多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同时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较好的评价.

4.自我评价

4-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本课程按照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实现了课程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重点突出.能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突出"工程"特色,以适应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综合性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通过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调整,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得到加强.

3.根据自身特点,编写了特色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近年来,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材三部,教材具有强调实际,实践和实用的特色.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4-2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突出了整机,系统和发展,各项改革的思路,措施均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更加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特色鲜明,实践效果显着,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较早提出了对课程进行整合的改革思路,并出版了基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机械制造技术》教材.课程的改革较充分地体现拓宽学科基础,降低专业重心,压缩课程学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一发展趋势.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4-3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未能具体落实,

2.本课程虽然自编有文字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但在网络课件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5.课程建设规划

5-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通过本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整合,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年轻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教学水平高,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按照省级优秀课程建设要求,在现有单机版网络课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课件内容,尽早建成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将本课程建成省级优秀课程.

5-2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课程网站:dianjiao.yzu.edu./download_study/jixie.

6.说明栏

12

4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