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0 浏览:14772

幼儿养成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内容:朱继文

提纲: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的适宜性) 三,开展养成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请大家先听一组数据: 在2005年祖国生日这一天,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只在广场范围内一天扫出的垃圾就多达20多吨,七天下来就是140多吨!140多吨垃圾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如果把这140吨垃圾就地解决,可以填平天安门前面的护城河! "十一期间,游客前往济南五龙潭公园观看"金秋大型活体蝴蝶生态科普展,展室中有上万只蝴蝶,第一天被游客带走或抓死的就有8000只,蝴蝶展被迫于10月3日闭展一天.举办方及时与蝴蝶养殖基地联系,于4日紧急运来2000余只蝴蝶放飞展室,蝴蝶展才得以延续. 在日本:一位妇女抱着孩子乘公交车,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突然大哭起来,这位妇女马上就最近的车站下车,抱着孩子步行回家,因为她怕孩子的哭声影响到其他坐在车上的人. 在法国:一位中国留学生坐在法国男朋友的车里兜风,留学生把口香糖吃到了嘴里,然后很自然的把糖纸扔出了窗外,男朋友一个急刹车,下车找到了被中国丢弃的糖纸,捡回来什么也没说,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此时应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韩国:2002年举办的韩日,让世界走进了韩国,虽然观看比赛的观众众多,但退场后看台上几乎没有垃圾,这一点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工体,每场比赛下来,废纸,水果皮满看台都是. 在中国:某幼儿园中大班混龄班,老师问一个韩国籍的孩子说:"中国和韩国你喜欢哪个国家"孩子回答:"韩国!"老师问他为什么,本想他的回答应该是"因为我的家人都在韩国"或是"因为我是韩国人"一类的话,可结果孩子的回答却是:"因为韩国干净!" 为什么祖国的生日,我们的献礼是20多吨垃圾!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让法国男朋友无语! 为什么工体要比韩国体育场的"物产丰富"! 为什么韩国孩子喜欢他干净的祖国! 为什么王市长在紧张的奥运备战中一连用了三个"最"!——最担心,最困扰,最难做到. 因为——我们缺少基本的习惯养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纲要》中对养成教育的要求:幼儿园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什么是幼儿园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内容包括: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养成也然.养成教育的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其实养成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那么,什么是习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做过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却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习惯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非先天遗传的.离开了人为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任何所谓的"习惯"都可能只是一种本能.从生理机制上讲,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既是反射就需要外部的"刺激源",人只有在出生之后才能感受和接收来自"刺激源"的信号,这进一步证明了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习惯的含义: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要完成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习惯是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强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正强化,幼儿将获得积极的,愉悦的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愉悦的体验,他们会重复出现这种良好的行为.而一旦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了正强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幼儿受到第一次强化时所获得的体验.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为幼儿的习惯养成关系到孩子生命发展,关系到孩子的生活品质.如:犯罪的偷盗少年的故事《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妈妈给她的不良习惯的正强化,造成的一生的影响. 习惯既然是后天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它在一开始必然是一种理性参与,需要意志控制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始选择行为时,肯定出于利己原则.要么是对自己有好处,要么是感觉舒服等.但是,一旦成为习惯,行为选择中的理性因子便会逐渐减少,非理性因素逐渐参与进来,这时,人们的行为成为了"理性缺失"状态下的行为.这时,刺激反应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如: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的成功不能不说与他6岁时养成的迅速果断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当代教育名人朱永新教授的成就也与他从小养成的早起读书的习惯分不开.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需要别人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所以,形成习惯就意味着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生活环境.我们想想自己有多少好的养成习惯呢,每天早起刷牙,不刷牙吃不下饭,每天晚上要读书习惯,不读书不能睡觉,坐公共汽车的让座习惯,不让自己就不自在,每天晚上要把第二天的服装准备好的习惯等等.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劣习",那么,以后再矫正真是难上加难. 二,目前我国幼教在养成教育认识程度的现状 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最关心的依次是学习,健康和品德.大多数重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体能锻炼,轻习惯的养成.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这样一批家长,在孩子被人抓伤后就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呀,他抓你哪你就抓他哪,抓他狠点",要么就带着孩子与抓孩子的家长打架.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教育影响.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重知识传授,特长教育,轻良好习惯培养的趋势.许多的幼儿园教育完全是让家长牵着鼻子走,为了满足家长暂时看到的表面知识,忽视了教育的真谛——教育要回归本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习惯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21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的问题. 其实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着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就是'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不管是古代孔子的箴言"少年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还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儿期培养的任务定格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除了蕴含成长的某些规律外,也反映出"抓住教育关键期"这样一个命题.幼儿园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 今天我们又重新提出幼儿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为孩子可持续发展怎么写作. 三,养成教育的规律与教育方法 1.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贯彻国家幼儿教育方针的需要 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 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习惯包括五个方面: 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盥洗,穿衣,入厕) 卫生习惯(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卫生保健) 学习习惯(学习物品使用和学习品质培养) 交往习惯(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 运动习惯(基本运动和运动常识) 2.养成教育的目标 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的态度及行为.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爱动脑筋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共同分享. 交往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与人交谈合乎情理,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运动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活泼,开朗,勇敢,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增强其体质. 安全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品德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幼儿尊重,真诚,友善的优秀品质. (一)养成教育培养的原则:做到的六性:坚持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暗示性原则,预见性原则. 1.坚持性,一贯性原则 教师与幼儿间的习惯培养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是一种毅力的较量,是耐力的抗衡.试想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求孩子每天如此,每一环节如此的坚持不懈,日复一日,至少1-3年,的确很不容易,我们要知道教师的每一次妥协,就意味着要花双倍,甚至是10倍的力量去更正.良好的习惯是在不断的坚持巩固中建立的,在培养中要坚持一贯性. 2.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包括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一致,教师之间的一致,我们这里讲的是教师之间,尤其是班级教师之间的一致性. 班级三位教师的一致性体现在: a.保持对幼儿要求的一致,体现在每一环节上.如:早晨的互相问好环节. b.程度的一致性:班中的任何一位教师出现放松偷懒,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会形成习惯培养事倍而功半的效果. c.作息规律的一致性,作息要相对固定.不能总是变动. d.教师动作指令的一致性.这样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常规要求一致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在培养习惯中的协调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教师之间要配合默契,协调有序,相互补台.教师三人在班中每一项活动都应是协调的 比如:站位,入厕喝水环节:保育员在厕所,一位教师在活动室,一位教师在盥洗室门口,三人协调好,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而每一环节每一个人应发挥的作用要协调好.保育员在厕所帮助幼儿提裤子,检查是否会露小肚皮,教师在盥洗室门口,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喝水的情况,一位教师在活动室,照看先后入厕的儿童的活动.这是班中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感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示范性原则:在养成教育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幼儿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例如:教师的坐姿时的翘二郎腿现象. 榜样象一面镜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模仿力强,可朔性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为幼儿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来满足他们寻求"心目中的偶像"这种心理需求呢我认为,树立榜样,以典型引导,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是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以师为表,动之以情.老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表里如一,成为幼儿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也要按照要求做,给幼儿做好榜样.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如:见面有礼貌的问候,打招呼,吃完饭后的收拾桌面,别人有需要帮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关门等等.让幼儿知道良好的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5.暗示性原则 教师对儿童尽量减少口授,耳听的培养方式,不要喋喋不休,你说得越多,幼儿就记得更少.她们要尽量把规则要求蕴涵在她们的眼神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中. 如:教师在进行晨检时对幼儿进行衣着,个人卫生方面进行检查中,"你穿得真干净,你的头发真整齐,你的钮扣掉了一颗等",教师在这一行为中,不是说教,"你应当注意卫生,养成爱干净的习惯",而是在每天的检查行为中,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逐步养成幼儿爱清洁的卫生习惯. 6.预见性原则 要求教师充分分析了解本班幼儿的行为特点,年龄特点,把要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并针对问题制定措施.对个别儿童更要特别关注,做到心中有数,要有具体的培养措施和管理方式. 如:中班幼儿开始学习自端饭菜,在端饭菜之前,教师将幼儿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中班幼儿臂力弱,端饭时会出现不稳的现象,所以在刚开始时,在区域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端托盘,保育员在分饭时,会盛得少一些,便于幼儿自取饭菜能力的培养. (二)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生活即教育 养成教育的关键是导之以行,做到这一点,就要纠正重说理轻实践的倾向,把说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可见,可学,可仿,可行".只有引导的具体,幼儿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使幼儿生活在这一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使幼儿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在幼儿幼小质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这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氛围可以达到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随着教师对《纲要》的理解与认识,结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认知靠行动,爱模仿,活泼好动,规则性,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步发展等特点.注重在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的习惯和能力. 环境育人细无声——把养成教育融入到环境中 一日生活包括:入园,盥洗,进餐,饮水,入厕,睡眠,离园


案例一:《对喝水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喝水直接关系幼儿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也是幼儿园健康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年龄小,孩子无法理解和明明白白的看到喝水的重要性,尽管教师强调喝水很重要,对身体有多少好处,但仍然还是不爱喝水,或者是偏爱喝甜水,不爱喝白开水.如何保证幼儿饮水量,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喝水呢 (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各阶段饮水教育的内容与要求,确定各年龄班研究内容 ——小班:引导幼儿喜欢喝白开水 ——中班:引导幼儿主动饮水 ——大班:引导幼儿科学饮水 小班饮水内容与要求,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水杯正确地饮水( 教育幼儿在饮水时注意安全,不边喝边说 引导幼儿喜欢喝白开水 鼓励幼儿按时喝水 引导幼儿主动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饮水需要 中班饮水内容与要求: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习惯 巩固正确的饮水方法 教育幼儿知道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育幼儿要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大班饮水内容与要求:有良好地生活习惯,自觉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幼儿能愉快,主动,自觉地饮水 教育幼儿不喝别人杯子里的水,懂得饭前饭后及 运动后不大量饮水,知道出汗多喝水,感冒发热 多喝水,不喝过冷,过烫的水,不暴饮 教育幼儿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清洁饮水环境卫生,养成维护 环境整洁的习惯 (2)创设温馨的环境,调动幼儿饮水兴趣 小班做法: 第一:增加引水桶数量 以往,她们小班每个班都是一个饮水桶,而饮水桶多数是放在盥洗室,空间相对较小的盥洗室,再加之仅有的一个饮水桶,即使是分组进行,幼儿或是站在盥洗室匆匆喝完,或是小心翼翼的端杯水走到座位上,其场地带来的不便和饮水桶数量与幼儿人数也严重失横,导致幼儿在饮水时的不便,出现心理紧张感.针对这个问题,她们在活动室一个不影响幼儿活动的,靠近盥洗室的地方增加了一个饮水桶,这样就缓解了因为只有一个饮水桶不够用,而带来的不便,为幼儿自觉饮水提供了条件. 第二:对饮水桶进行装饰 为了激发小班幼儿的饮水兴趣,同时也让小小的饮水桶与班中环节协调一致,老师们将饮水桶进行了装饰,有的班将饮水桶装饰成小牛的样子,小牛奶头的位置正好是水龙头的位置,每次孩子接水时,他们都美滋滋的,就像接牛奶一样.这样生动的形象,情景化的方式受到了小班幼儿的喜爱. 第三:提供饮水量指引图 利用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饮水桶旁边,老师们贴上了饮水量指引图,即:淑口——在杯子图1/4处贴上了一条小红线,并附有小朋友淑口的照片,在杯子1/2处贴上一条小红线,意思是半杯,在3/4处又贴上了一条小红线,旁边贴了张笑脸娃娃,表明多喝水就很健康. 第四:创设舒适的饮水氛围 这一点极为重要,以往喝水环节总走过场,其实,饮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环节,此环节不仅能满足幼儿健康方面的需求,更是幼儿和教师沟通,调整活动后身心状态的好时机,老师边放放优美的轻音乐一边说"卖水喽",引发幼儿的喝水.教师和幼儿共同饮水,幼儿和教师都接一杯水,坐在小椅子上慢慢喝完,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轻声交流,这种在心理上极为舒适的氛围,有助于养成幼儿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喝水时,教师和孩子一起共同饮水,以无声的行动感染孩子. 通过以上尝试,我园小班幼儿在饮水量上已不成问题了,孩子们都能自觉的喝足够的水,养成了爱喝水的习惯,保证了他们身体的健康. 中大班做法: 第一步,在种植活动感受水的重要时:老师将幼儿分为两组,请第一组给种植的植物不浇水,少浇水和浇充足的水:第二组分别浇可乐,糖水,自来水.结果发现浇自来水的,浇水充足的植物长的枝繁叶茂,少浇水的植物长得比较矮小,不浇水和浇可乐,浇糖水的植物都死了.幼儿在实验对比中体验与感知了植物的变化,了解到水对于人和植物生存的重要性,了解到喝什么样的水才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种事实的力量远胜于单纯的说教.当幼儿获得了正确地认识之后,改变了的态度,开始主动自觉的喝白开水了,从不爱喝水转变为主动喝水. 第二步,刻度标记保证饮水:教师与幼儿共同在孩子自己的小水杯上贴上"刻度标记",幼儿在每次喝水时,鼓励他们要达到相应的刻度,让他们理解人也要喝充足的水才能更健康. 第三步,统计计量自我调节:教师将饮水桶布置成"加油站"的环境,幼儿每喝一杯水,将一张"油票"插在与自己的名字相对应的空格内,教师与幼儿每日只要数一数油票便知道幼儿的饮水量了,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油票调整自己的饮水次数.通过活动的开展和环境的互动,由原来的老师"要我多喝水"变为"我要多喝水",从而将喝水这一习惯的外界要求,变成为自己内在的需求.久而久之幼儿形成健康的饮水习惯.

案例二:《对幼儿盥洗习惯的培养》

托班:儿歌巩固练习法 托班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就拿托班儿童洗手环节来讲: 他们往往对洗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玩水,当然湿袖子也就成了常事,这样宝宝特别容易生病,家长也对此极为不满,为了培养托班儿童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创编了洗手的顺口溜:"卷袖口,湿湿手,擦上肥皂搓搓手,肥皂泡冲呀冲,水滴甩在水池中,小毛巾擦擦手,小手白又白,不湿小袖口."我们把这一顺口溜的每一步骤物化在环境中,再经过反复的练习,使托班儿童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玩水和湿袖子的现象不再出现了. 但在培养儿童的习惯的养成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巩固良好习惯时,多以口头提示,随机教育,而且会出现经常性反复重复,这样不仅为儿童营造一种杂乱的氛围,也使宝宝常处于被监督,被管理的状态中,儿童的自主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第二:在习惯培养的初期,多数教师会附以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或小游戏,但随着儿童的熟悉,她们对这些小游戏或儿歌失去了兴趣,导致养成教育又出现了问题. 通过以上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根本在于激发儿童对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变化形式,激发儿童的兴趣,更确切的说应该在游戏中以游戏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于是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班:情景创设法:方法一:摘毛巾擦手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 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把毛巾摘下来擦手之类的提示语,我们改变了这种形式,而是以游戏情景的方式物化这一习惯.在盥洗室低矮的墙上用即时帖帖成一个小花的样子,使小毛巾往这里一放,花就开了,并附小儿歌:"小毛巾摘下来,擦手就把小花开"的简短儿歌,效果非常好,儿童能主动擦手摘毛巾了. 方法二:抹油照镜子 儿童喜欢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镜子上画出小猫形象,儿童自己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小脸是否干净,附上照片和简短儿歌,"小猫哈哈笑,来把镜子照,左照照右瞧瞧,小脸干净小猫笑"以小猫的口吻来检查自己的小嘴巴,儿童不仅学会了擦嘴,抹油,同时有了自我怎么写作意识. 中大班:1,图例引导法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看图与观察的能力极强,(小儿书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工具之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图画与图例在儿童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环境中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连续的图示补充完善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引导幼儿在主动的反复观察——模仿——操作的过程中,给与幼儿正确的无声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健康自主意识,完成对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一本书的PPT) 如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和幼儿活动室与生活室的不同地点提供不同的图例,盥洗室——提供洗手,擦嘴,漱口顺序图,幼儿清楚明白的学习了洗手,擦嘴,漱口的正确步骤和方法,活动室——提供穿脱衣服,叠衣服的方法顺序图的等, 中大班:2,规则提示法 幼儿不会有序的洗手,地上贴的小地标,洗手池前的洗手步骤图会提醒他,孩子们不会自己叠衣服,门口的叠衣服顺序照片能教会他等创设无声的规则提示为幼儿在园形成良好习惯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案例三《如何养成有序的入厕习惯》

小班:创建温馨的厕所文化 方法一:个性化: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敢在幼儿园大便,会出现憋大便的现象,这样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每天大便的习惯,我们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幼儿因害怕厕所中的小蹲坑而惧怕上厕所,也有因蹲位不对而时常将大便拉到蹲坑外的现象.为此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摆脱大便的恐惧,我们创设了温馨的入厕环境,在冰冷的排水管上缠上绿藤,吊上吊兰,在厕所的墙壁上张贴幼儿的,父母的照片,创设家庭式的氛围,厕所的温馨感觉一下呈现出来,减少恐惧心理,减少了幼儿的焦虑紧张的心理,另外,对入厕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我们一个个引导幼儿进行入厕尝试,在墙上张贴幼儿入厕示意图,在蹲坑旁适当位置贴上彩色的小脚印,帮助宝宝找好蹲坑的位置,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并解决了实际问题.创设可操作的入厕环境,在地板上帖上小动物的小脚印,很富有童趣,通过阅读墙壁上"动物便便"的图片以及不同动物便便的形状,告诉孩子小动物们与我们一样也需要便便,了解不同小动物便便的形状,培养幼儿也要自己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调整自己饮水量,多吃蔬菜才会排出像香蕉形的便便,从而知道便便的形状与自己的健康关系,这样厕所的环境创设从简单的欣赏变为物化了养成教育的规则. 方法二:合作化——家园共育"蘑菇房".家长对宝宝是否在幼儿园大便极为关注,以往记录宝宝在园便便往往是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做以记录,教师每天向家长交流的总是有一项关于大便的问题,而关于大便这一现象,只有家长和老师去关注,好像宝宝的大便与自己无关一样,忽略了宝宝自己的关注,如何让环境与儿童对话,怎样使儿童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能不能使宝宝也关注自己的大便情况,自己记录呢我们在"家长专栏"中布置了"我轻松了"的环境,将宝宝的照片塑封好,在照片后面粘上粘扣,蘑菇房也粘上粘扣的另一面,情景性的操作环境,再根据宝宝爱模仿的特点,激励了宝宝参与到大家都便便的活动中来.有了可操作的环境,还需要家园的共同配合,使更多的家长来关注宝宝的大便问题.为此,我们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们说明了布置"蘑菇房"的意图和宝宝操作的方法.有一天远远爸爸高兴地对老师说:"今天,我儿子拉着我的手,指着蘑菇房子里的他,告诉我他也大便了."宝宝与家长共同参与环境的尝试,教师根据儿童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形象,创设可操作的游戏情景,激发儿童参与环境,关注自己的生活,缓解了儿童在园便便的压力,使儿童能乐于便便,感受在园便便的健康快乐. 方法三家庭化:由于现在班中男孩多,入厕时常常会有排队等候的现象,为此我们设计了"小动物火车"并提供小椅子让儿童坐下等待,同时在小口袋中还装有可选择的单页压膜图画书,袋子上有按扣,粘扣,宝宝也可随时操作,布口袋和压膜的画册也方便了及时清洗,消毒. 方法四趣味化:大小便后冲水是一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教师在厕所设计了"按按小鼻子"的游戏环境,将画好的小动物的头贴在冲水开关上,小朋友便便后都饶有兴趣的按按小鼻子,在反复的游戏中养成了冲厕的习惯,便池内保持了干净卫生,厕所内也不再有异味了,孩子成为了洁净环境的保持者,创造者. 小火焰与小脚印:将大便溺在池外是非常不清洁的一个行为,然而在开始蹲坑时孩子们经常掌握不好前后的位置,于是教师在地面贴上了小脚印,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习惯于合适的位置了.男孩子小便时经常在不经意中,在打闹中会把小便便在池外,于是教师在小便池合适的位置上,画上几簇火焰,让幼儿小便时玩起了"浇灭小火焰"的游戏,这样不用教师的提醒,孩子们在小便时自觉的对准小火焰,不乱"发射了",良好的习惯就此养成. 中大班——1,自主化:提供大小便对比参照图,将自制的"小尿瓶"布置在厕所中,瓶里面是不同深浅的水,有,浅,无色三种代表尿液的颜色,并对应哭脸与笑脸,幼儿在小便时,对照小尿瓶里的颜色辨别自己尿液的颜色,判断自己是否上火,是否要需要增加饮水量,在"自己查一查"的图例里,还有对大便软硬程度的对比参照表,对照大便情况提供的饮食对照表,幼儿大便后,自己对照参照表来进行检查,了解自己的大便情况,自觉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发挥环境的教育引导作用,养成幼儿良好的入厕习惯.

案例四《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生活化 小班幼儿需借助动作和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因此环境中的暗示对规范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会有积极的作用.秋冬季节小班幼儿总有些爱闹个小病,流鼻涕是很常见的事,许多宝宝的小脸象个小花猫一样,小班教师的兜里经常要放些手纸,以便宝宝流了鼻涕时能及时擦干净,老师如果关注不到呢,宝宝一般就用手一摸,久而久之宝宝的卫生习惯很难培养,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自己主动擦鼻子的习惯呢,怎样通过环境的隐性作用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幼儿园总是把纸放在盥洗室,很少放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咱们幼儿园都要求整齐划一的原因吧)其实,宝宝在游戏中,正玩儿得兴头上,很少主动到盥洗室拿纸擦鼻子或会忘记喊教师帮助,如果我们把纸放到孩子方便取放的地方,并能够吸引宝宝,是不是就会好一些呢教师找来了几个颜色鲜艳的废旧餐巾纸盒,分别放在美工区,娃娃家,图书区等,并且纸盒的高度放在适合宝宝拿取的位置,小纸盒的出现为宝宝的生活确实提供了方便,有了鼻涕不再是喊老师或用手摸一把,而是跑到小纸盒前,自己拿纸学着擦,尽管还擦得不很干净,但宝宝有了可贵的自主意识,但我们又发现一般宝宝有了鼻涕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才关注到小纸盒的存在,怎么才能使儿童增强对小纸盒的注意力,让宝宝自主,自觉地擦鼻子呢教师大胆尝试让宝宝自己设计,装饰小纸盒,在纸盒外涂涂画画,孩子其乐无穷,另外贴上宝宝自己擦鼻子的照片,教师和宝宝一起将小纸盒放在经常玩儿的地方,玩具柜上,活动区里,窗台上,环境布置中的小纸盒,方便的同时又美化了环境,小班幼儿在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陶冶,使宝宝在自主选择中学会自理.教师在培养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促使幼儿更加关注到了环境的变化. 中大班:渗透化 在冬天常见而易患的疾病是感冒,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与幼儿开展了主题健康活动"感冒了".在"谁容易感冒","感冒的原因"(天气的原因,被别人传染,自身体质,卫生习惯)病菌的传播途径,(空气的清洁流通)预防感冒的知识(锻炼身体,卫生习惯养成),"感冒了怎么办"等活动中,请幼儿展开对身边人群的调查与统计,幼儿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做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易感人群原因,在搜集与了解中运用图片,绘画,照片,实物等手段将感冒的相关知识全面的展现在"感冒"主题环境中.主题环境随着孩子健康知识的丰富而逐渐饱满,这里的环境成为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健康知识的平台. 小,中大班共同特点日常化:从小班到大班,每个人每周都有自己对班级卫生环境的职责,清晨,孩子们要负责桌椅,玩具柜等班级物品的擦拭工作,三餐要负餐桌的消毒工作,游戏活动后负责玩具的摆放与清洁工作,孩子们维护环境卫生的同时,了解了卫生消毒的程序与方法,他们是班级环境卫生的执行者与维护者.自理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然而然良好的习惯形成. (三)家园共育新突破——把养成教育融入到家庭中 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伟人身后都站着一个伟人,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名人的第一个教师一定是她们的父母. 1.家庭,幼儿园有效的互动,是幼儿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 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育轻习惯的养成教育现象比较严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时下针对学龄前幼儿的一句很流行的口号.绝大多数家长,甚至有的教师也认为"不能输"的是指孩子的知识不能输.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多数家长重视的是我的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而把孩子的各项习惯养成放在次要位置.但有研究表明,其实幼儿在学龄前期学习学科知识,在其入小学后最多有一年的优势,相反,由于学龄前期的"拔苗助长",没有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在真正入学后容易丧失学习热情.出现了许多影响今后大量掌握知识的问题,反倒使学习落后,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的做某件事,不会提裤子,经常露着小肚皮,很容易生病.所以,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犹如"大人送给孩子享用一生的珍贵礼物." 2.家园合作是开展幼儿养成教育活动最好的途径 (1)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养成的学校,父母是习惯养成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自认为是对孩子的爱,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咀嚼,不会自己睡觉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殊不知,我们许多长辈是在辛辛苦苦的剥夺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权利. 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平时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也参与接待:请客人坐,倒茶给客人喝,陪客人聊天等,请家长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与同伴交往,分享自己的玩具物品等,有针对性的与孩子外出做客,让孩子观察友好的交往.通过让孩子直接深入社会生活,在交往中激发孩子的社会情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社会性行为的良好发展.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3.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家园互动教育,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在养成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1)家庭内部要协调一致 全家人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一致,一贯,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要靠长期的培养,家长切记不能因自己疲劳或孩子不愿做而放弃或降低要求.无论如何,家庭教育要以一个人为主,比如,负责孩子教育的主要是家庭成员中的妈妈,那么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其他家庭成员不要随便干扰或帮孩子,尽量不要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有很大的冲突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朝令夕改,自己先自相矛盾了,那么对孩子也就没有说服力了,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那样的话,孩子的规矩和好习惯是永远也练不好的,孩子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两面派,在爷爷奶奶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外一个样,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在孩子养成教育的问题上,家庭内部一定要协调统一起来,大家一条心,才能培养出有好习惯的孩子. (2)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要协调一致 家长和老师也要配合好,就要多沟通和交流,在教育上,达成一致和形成某种默契.如饭前要洗手的习惯,孩子在园一直是这样做的,而且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但孩子在家并不一定都是这样做的,我们邻居家就有这样的情况,吃饭了,孩子要去洗手,奶奶说:"赶快吃吧,不要洗了,手哪也没有摸,挺干净的,没关系的."开始孩子很疑惑的说:"可我们老师说吃东西前要洗手啊"奶奶说:"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没关系的."孩子很想吃,也就听话的不洗手直接吃了,一次两次三次,久而久之,孩子以后在家,多半不会主动去洗手了,因为家长也没有要求.那么我们在幼儿园所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如果洗手只是做给老师看的,是为了我们老师才洗的,洗手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是为了自己而洗的,良好的习惯是很难建立的. (3)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要一致 我们带孩子去公园,孩子养成了看见垃圾随手扔进垃圾筒的习惯,看见有逛公园的外地人乱扔垃圾,大胆的孩子还主动上前,对他们说:"叔叔,请不要乱扔垃圾."但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去公共场所时,孩子吃完了东西在找垃圾筒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直接把孩子的垃圾随手往地上一扔,还反过来责备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呆,这么老实,把垃圾拿在手里,素质高的家长可能会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行为,孩子还小,他们并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如果周围的人都这样做,他们会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理所当然,那么我们国家的文明礼貌从哪儿来,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哪儿里,希望在哪儿里所以我们在进行孩子的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尽力做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要保持一致. (4)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四,提出几点建议 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开拓,发展和巩固,一起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孩子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原则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生活即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实际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对婴幼儿而言,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只要留心处处皆是学习,事事皆可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教育的痕迹.他主张教育必须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脱离实际的教育便无任何意义. 2.教师,家长,幼儿园教育原则的一致性,避免"5+2等于0" 3.要学以致用,学礼,知礼,懂礼,用礼 一次诺贝尔获得者的聚会上,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的主题,在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时,有一位诺贝尔获得者被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物品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等等.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简朴而又充满哲理的回答,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品德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教育可以使幼儿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为幼儿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的进行. "人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人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