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摘要2016年,小学数学文摘要东莞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342 浏览:84266

捕捉生命的灵动

——让"生成"超越"预设"

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

邮编:212211

姓名:苏美琴

[论文摘 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它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资源.本文从正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情况入手,分析现今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从反思理论角度,讨论并真切认识到抓好生成性资源的重要,让"生成"超越"预设",以提高课堂效率,成就数学课堂真正的精彩.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性资源

[正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叶澜).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体现出开放和弹性,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随时会有新的情况和挑战,他们和老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使课堂充满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视目前的数学课堂生成的误区.

现象一:照本宣科,闭塞生成

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发现是顺利的,教学效果看上去也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顺利"的背后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会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作为教师要活用素材,丰富生成的内涵.

现象二:一味迎合,盲从生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比较出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又出示了近似了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这时一位学生说:"我知道只要用长乘宽算出它们的面积就可以了."师:(出乎教师的意料)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师: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就不讲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异口同声)敢!于是课堂教学转入了练习巩固的环节.引起我们的思考是:这样的调整有效吗学生真的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是不是人人都理解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都实现了吗学生是有差异的,认知起点是丰富多样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开放的量,教师只有努力估计这个量的可能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二,让"生成"超越"预设",成就真正的精彩.

1,抓住非预设因素,让"预设"促进"生成"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生成性资源一旦产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科学处理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瞬间判断出生成性资源的价值.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值得我们思考:

一位教师在上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时,他联系生活情境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超市今天上午运来8箱苹果,下午运进120千克苹果,这一天一共运进多少苹果学生读题后,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皱眉沉思,有的无所适从,有的欲言又止,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120+8等于128."

师:(不慌不忙)问:是128箱还是128千克

这时欲言又止的学生醒悟过来,着急地说:"单位名称不同,没办法解决."

师:你认为单位名称是什么如果确定了单位名称还需要什么条件(把题目补充完整)

一箱苹果10千克,超市今天上午运来8箱苹果,下午运进120千克苹果,这一天一共运进多少苹果第一种解法:10×8等于80(千克)80+120等于200(千克)第二种解法:120÷10等于12(箱)12+8等于20(箱)

师:同一道题,你们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生1:因为第一种解法的单位是千克,第二种解法的单位是箱,所以结果会不一样.

师:对,这道题因该先确定单位名称再解答.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是一道题,第一种解法的第一步用乘法,而第二种解法的第一步用除法

生2:第一种解法中,第一步求的是8箱有多少千克苹果,是求8个10是多少,所以用乘法.第二种解法中,第一步求的是120千克苹果有多少箱,求的是120里面有几个10,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想一想,两种解法的结果20箱和200千克有关系吗

生3:有关系,20箱的重量就是200千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20箱和200千克表面上看起来不同,实质上是相同的.(所有听课老师被这精彩的教学深深折服了)

教师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可以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2,创设生成的空间,让课堂焕发活力

教学即交往,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滋养液".教师只有营造出的,支持性的,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教师也易于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断得以实现.课堂上曾发生着这样的一幕: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出示例题:街心花园中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时,一个学生说:"这一题少了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说是圆形."教师一愣,立刻发现自己确实少写了"圆形",坦承了自己的失误后,教师灵机一动:"如果没有'圆形'这个条件,这一题能做吗"学生说:"只要确定是什么形状的花坛就可以了.""花坛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请根据不同的情况解答."教师索性将这一问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还意外地通过比较发现,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教学中的失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失误,如何充分利用失误这一资源,随机应变,让失误为教学怎么写作,让失误成就精彩.课堂教学不也因此而焕发生命的活力吗

3,给足充分的时间,让"生成"超越"预设"

生成需要时间,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别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在上《可能性》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不透明的布袋中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每色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我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因为袋子里都是红球8个,白球2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改变一下各种颜色球的多少,肯定还会有一样的规律.师:很了不起,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就让你再实验几次,进一步验证你的猜想.结果,这位同学换成了红球3个,白球7个,并摸了9次,摸到白球7次,红球2次.这次观察他实验的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白球比红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课堂上,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以事实为依据.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首先有自己主张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

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舍得给足时间,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灵动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我想,此时的课堂恐怕别有一番意味.

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引导,课堂就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就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精彩和收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3.《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年09期.

4.《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08期.

5.《教书育人》2007年01期.

6《小学数学教学》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