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58 浏览:103901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我们学校于2016年9升格为县第四小学,是新生的学校.师资较为匮乏,老师们成天抱着教科书,让学生读呀,写呀,抄呀,改呀,语文课堂根本不重视朗读.因此出现了早读时,唱读齐读,一字一顿,预习时,不屑朗读,钟情默读,课堂上,学生们无情朗读,唱读现象尤其严重.

要想改变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朗读能力是关键.因此,探索出指导有效朗读的策略,自然就成了我们学校重要的课题.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形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境交融的境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正是我们学校语文老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审视:我校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

针对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语文课堂朗读调研活动,对朗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相当严重:

1,朗读的"急化"——花时少,大多采用齐读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甲生读了乙生读,男读了女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6,朗读的"词化"——一词一顿,缺少连贯

朗读词语时,一词一顿,节奏感超强,学生看似摇头晃脑,有的甚至读一词,站一下,或点一下头,读课文时,学生读不出轻重缓急,读长句不知换气,停顿,上气不接下气,读成破句,缺少连贯.

7,朗读的"喊化"——声音响亮,面无表情

朗读时,学生几乎是喊出来的,声音响亮,听起来恰似与人吵架,一浪高过一浪.读对话时呆板,刻意,面无表情,更无丝毫美感可言.

二、分析:造成我校语文课堂朗读现象的原因

1,目的不明.教师在教学时,认为朗读的好坏与考试成绩无关,朗读的能力培养无关紧要,学生只要字会认,课文会读就行了.学生也认为,朗读时,只要字音准确,声音响亮,就是好的朗读.

2,层面不广.朗读时,由于是几个尖子在主演,大部分学生当听众,成绩不理想者连机会都没有.学生也久而久之认为,班上的朗读,就是尖子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3,指导不力.老师指导时,只重视声音形式,不注重内心体验.认为只要把某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句子读得快(慢)些,就是朗读指导了.指导方法单一,只会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把xxx语气读出来",但学生不知怎样朗读才是真正的"有感情".

4,时间不足."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流于形式,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预习性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部分学生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停,转入阅读分析,朗读成了走过场.

5,素质不高.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甚至带学生唱读,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情感把握不准,起坏榜样.

三、构建:我校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

我们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教师方面

1,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为了共同探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每月都举行"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加强朗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时间朗读方法.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感受体验是由浅入深的,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注意其层次性.学生读后,问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从而体会语气轻重快慢的变化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这样学生经过这一处的习得了方法,自然而然地会迁至类似语境类似情感处.

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吟读,轻声读,高声读等等.而读的形式选择也要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感情洋溢的诗歌可配乐朗读,古诗可配乐朗读,寓言,童话可表演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