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湖南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79 浏览:18765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课程代码:18975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探讨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基本规律,论述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应对问题的策略,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本课程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考生从事相关的工作,学习相关的课程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部分1,3,4,6项由省考委统一规定.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理解"为0%,"应用"为%.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六、题型示例(样题)

填空题

1.个人的自我意识由,和三种心理成分所组成.

名词解释

2.心理适应

三、简答题

3.简述健全人格的标准.

四、论述题

4.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论述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

5.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坐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喜听音乐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生的心理困境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参:

分析: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面对压力,该生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该生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该生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该生面临人际冲突问题,这是该生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该生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该生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建议:

(1)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