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四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14 浏览:81170

案例:材料作文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探究

武昌文华中学石元丽

背景介绍:

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我们的学生在面对这一命题形式时,往往会有手足无措,似乎有千头万绪,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惑.最终呈现的作文依然是立意雷同,千人一面,无法条分缕析的从材料中理出切合题意,又角度独特的立意.

对于这一教学问题,笔者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其中有不少关于多角度审题立意的方法介绍,还有相关教案.但这些资料让我觉得理论性很强,但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具体操作,却存在很大问题,即方法是方法,实践是实践,碰到具体的材料依然头绪万千,无从下手.

针对学生审题角度单一,立意雷同,无法从多角度形成切合材料的观点,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决定用一节课只从一种方法入手,让学生能够对材料形成多角度的观点,并提炼出具有个性和深度的立意.

第一次授课:训练偏离了航向

此次授课的内容为"由果溯因,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探究".我决定采取:出示范例——交流讨论——归纳方法——练习巩固的方法进行授课.

首先,我出示了2016年一到高考材料作文题: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立话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立意是什么,你是从那一角度得出这一观点的.这一材料生动有趣,马上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5分钟后很多同学们都举手了,我大致数了一下将近有16人.(这个理科班一直有这个好的习惯):

生1:我从猪八戒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立意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问:你能具体说说看吗

生1说:猪八戒说镜子把他"丑化成如此模样"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或者他不觉得自己丑,所以我的观点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肯定他这的一立意与他对材料的分析是一致的,并继续向其他同学询问,还有其他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吗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放下了手,思考几分钟后陆续有二三个同学举了手.我心知可能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只想到了这一个角度.我心里一喜,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啊.

生2:我从镜子的角度思考,我的立意是"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要用委婉的方法,过于直接反而会适得其反."

生3:我从猪八戒的角度思考,我的立意是"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我肯定了这三位同学的观点后,全班再没有第四种角度了.于是我适时加以指导,提出:我们能不能用追问原因的方法来分析材料呢我们可以对材料先进行这样的概括:何人做了何事有何结果学生很快概括出:何人——猪八戒,何事——打碎了镜子,何果——镜片又映出无数自己丑陋的模样.

接下来,学会问"为什么",追问原因,寻找角度: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丑,对镜子真实的照出了他丑陋的模样,他拒不承认,还打击报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丑陋是事实,无法毁灭.

于是从相应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立意:

角度立意

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人要正确认识自己

对别人的客观的意见,不接受,还打击报复要勇于接受意见

缺点和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毁灭不了也逃避不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

对于上述立意,学生肯定了它们的正确性,但又觉得这样的立意太一般,缺少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认识,缺乏深度,立意不高.于是我引入了如何深化立意的问题.因为不是重点,我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些讲解.深化立意,我们要善于运用联想:联想到知识,意志,修养,道德等上升到个人,人生,自然,社会等

立意立意深化

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贵在自知:人能自知,方能进步,国能自知,方能发展,万物自知,生生不息.

要勇于接受意见——闻过则怒的做法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

胸怀宽广才能集思广益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正视浅陋,追求无止,正视狭隘,修身无止,

勇于改正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强.

然后,同学们又运用这一方法,从镜子这一对象出发,又找到了几个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立意:要实事求是,要坚持真理,要不畏,现代社会需要敢于直言的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不应受到打击报复(呼吁保护检举不良现象的人).

整个方法总结阶段我自己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我将由果溯因法多角度的审题立意过程板书在黑板上:

由果溯因法

一、分析材料概括:何人——何事——何果

追问原因: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二、选择角度

三、提炼观点

四,联想深化:知识,意志,修养,道德,个人,人生,自然,社会

五、确定立意

然而,接下来的练习阶段却让我出乎意料.我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就把它带回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着要出来,可身体似乎被卡住了,小孩见此情况,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过了不久,它就死掉了."要学生运用"由果溯因法",多角度审题并确定最佳立意.

学生在学案上动笔记录自己审题立意的过程,我突然发现,学生并没有按我讲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在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而是普遍的只写了一个角度,并且这个角度仍然是这则材料中最明显的那一个角度,即全班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好心办了坏事",我预料中的多个角度,根本没有出现.这样看来,经过我一节课的努力,学生还是停留在上这节课之前的水平上.离下课只有几分钟了,我匆匆的让几个同学谈了他们的看法:结果都是"何人——小孩,何事——用剪刀剪开了蛹壳,何果——蝴蝶死了.为什么剪因为有爱心.为什么死因为用错了方法.立意:好心办了坏事.或爱心要讲究方法."

在我一脸的迷惑中,下课铃声响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

下了课后,我立即向同组的听课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我们一节课分析讨论的多角度审题地方法,最后居然一点效果都没有呢学生在练习阶段都只满足于找到了一个角度,确定了一个立意就满足了,根本没按我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我首先我做了自我反思,认为自己在练习时对学生提的要求不明确,没有强调学生尽可能的从材料的对个角度形成观点,然后再在这些观点中选择自己觉得最佳的角度进行立意.而是将这两个步骤合为一体,学生当然就会只满足于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就够了.

听课老师赞同了我的反思.同时提出,在推导出方法的过程中我同样只注重了如何从角度中确定立意以及如何将立意深化,在如何通过追问得出多个角度这一问题上,强调不够.作为老师自己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时就有一点急功近利,所以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对如何训练自己多角度审题的思维能力重视不够,只想着尽快的出一个正确的立意来,忽视了作文的个性和新意.

第二次授课:

在另一个班进行第二次授课时,我将学生训练的要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提出:对这则材料你能从几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看谁思考的角度多而且准确.这样一来,每个同学们的学案上,都出现了至少三种角度.于是在角度形成后,我及时的评讲,将有一些偏离材料的观点与同学们讨论,明确如何扣题的选择角度.同时也感受到了同学们思维的敏锐性和发散性,形成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

接着,我让同学们在自己分析的角度中,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我的效果终于达到了,全班同学呈现的立意,比上一次课中最后呈现的立意要丰富得多,而却出现了几个非常新颖的立意.这次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了.

第二次课后反思:

在对"材料作文多角度审题立意方法探究"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我经历了一个思维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在教学设计阶段,对这一教学难题,我的构思从纷繁混乱逐步简单清晰,我认识到一节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一点,将一点让学生吃透会用.在课堂教学阶段,我从急功近利变得沉稳实在,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一点疏忽就会导致学生失去方向感和目的性.

第二次授课结束后,我位同学们表现出的思维能力所折服,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发散性都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在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而是我们的教学有时候太急功近利,老师满足于学生能够正确立意,而忽视了对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在作文上过多的强调"写",而忽视了如何"思"."思"是"行"的先导,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如何下笔,如何成文,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思维训练.而一篇文章其实是在它的构思阶段就已经定型了的,只有角度新颖,立意高妙,才可能成为一篇美文.

同时,我也发现,有不少思维角度非常独特的学生,再最后形成最佳立意阶段却放弃了最独特的角度,原因是无材料可写.看着谈们一脸的无奈,我知道我的下一个课题又来了:如何灵活运用现有的材料,一材多用,一材巧用.

作文教学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