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学位文写作指南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62 浏览:105472

从用教材教语文到用语文教语文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倪同刚

一、从教经历

1990年,本人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射阳中学任教至今.1998-2000年徐州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2005年,2006年分别在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参加省级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2016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97年被评为射阳县"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1999年被评"射阳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盐城市"九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盐城市中学语文教学能手,同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5,2007,2016年连续表彰为射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课堂录像《雷雨前》获全国中语会一等奖,同年获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7月被表彰为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同年底被评为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盐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教科研优秀教师,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被表彰为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

二、主要成果

1.课题成果

2016年3月,《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论着成果

2016年12月,专着《锄经弄文集》被盐城市人民政府评为盐城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007年1月,编着《大语文早读文本·诗文合璧》被教育部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科研论着三等奖.

3.论文发表

《帮学生打开生活,思想的大门》(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05.4)

《浅析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6)

《基于听课者视角的语文有效教学反思》(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8)

《小小好奇心,激起千重浪》(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16.10)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核心期刊《名作欣赏》2004.12)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16.9)

《稳中求变,彰显个性》(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研究报告》(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2006.2)

4.指导学生

2002年指导学生高伟获"语通杯"全国中小学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

2007年指导学生陈志远获第七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

2016年指导学生陈雪芬获第八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

2016年指导学生倪效宽获第十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九名)

2016年指导学生倪效宽获第十七届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2016年指导学生韩宛玲获首届当代教育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三、理念精髓

我从1990年进入射阳中学工作以来,一晃已20多年了.回首这20多年语文教学生涯,以2000年为分水岭,可以分成二个十年.前一个十年亦步亦趋,老老实实地教好教材,满足于做好一个教书匠,没有自己的思想与创新,可谓是用教材教语文的阶段.后一个十年,不满足于现状,进行各种教改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语文课堂上享受人生,此阶段可谓用语文教语文.

用教材教语文

1990年8月1日,刚从苏州大学毕业,正呆在家里等分配的我,忽然接到通知书,要我到射中进行试上课.那时我家在盘湾乡下,平时足不到城,根本不知射中的门朝哪.问一同毕业于苏大的刘其胜.他正好也接到了上课的通知,我就跟他一同来到射中.抽签,上课,之后便幸运地留在了射中.

也许是面试时说过自己不擅长人际沟通的缘故,刚到射中被分到初中教初一语文.学校给我们这些刚分配的年轻人安排了师傅.我的师傅是施桂湘老师.她刚从新坍中学调到射中不久,是个才女.我在施老师的指导下备课,上课,踏踏实实地教好教材,改好作业,觉得日子过得挺快的.

那时老师的业余时间比较多,本人下班后打篮球.晚上备好课后,我独自在办公室里看书.回想起大学生活时光,心里有一种留恋.于是在日记本上把当时的所想所感记了下来.后来被师傅见到了,她说文笔挺不错的,可以投稿试试.我便按她提供的地址投了,没想到竟然发表了,还挣了几十块钱稿费.这是我第一次尝到语文的实用价值.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一边教语文,我边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散文,诗歌,杂文,还有小小说.

从那以后,我把写作的体会揉合到语文教学中去,比一般老师用教材教语文多了一招,因此,所教班级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94年,被拔尖调入高中部.

1996年,要准备评职称(中学一级教师)了,搞材料的主任说论文是必备的条件,文学作品不算.我只得丢弃心爱的文学创作,跟组内同仁学起了论文写作.时值高考结束,当年的诗歌鉴赏题中出现许多典故,学生不懂.我便写了一篇解析文字,向时在高中部的蔡明老师请教.他看了之后大加赞赏,提了一些建议,让我修改.我改好后以《知史披文,条分缕析》为题,投向了几家杂志.最先发表的是《考试》杂志,然后《教学月刊》等几家杂志也相继发表了此篇文章.在此之前,没有杂志登载类似的文章,也许是我的文章起到了一种填空白的作用吧.之后每年高考,我都有诗歌鉴赏的文章见报,有的竟登上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

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任教高中后,我教的班级语文成绩跟前辈比,依然不差.

用语文教语文

(一)变"小语文"为"大语文"

1998年《北京文学》中《误尽苍生是语文》一文,给语文教学掀起了波澜.看了文章之后,我先是愤怒,继而冷静反思."误尽"一词,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理科化的程式教学,已经不断地把语文推向了极端: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零敲碎打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本质属性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这样,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误区:①背离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要求,孤立地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字词句的技术训练,以为学生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字词句就能提高读写能力了.②曲解"让语文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之说,以为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再加上熟悉生活,掌握大量生活素材,就能提高读写能力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甘于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便不断尝试进行改革:

——潜心研究当前语文教学的各种流派,力求把准语文教学的脉搏.2002年,我写成论文《大语文教育研究综述》,发表在《扬州大学学报》上,以此为起点,标志着我的语文教学视野由小语文到大语文的转变.在此理念的支配下,我力求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成立了"未名"文学社,组织社员参加各种语文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大王杯"消灭错别字大赛,"语通杯"全国中小学生读写创新大赛,"中华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还有校内各种演讲比赛,诗词书法比赛,手抄小报比赛等等,在大语文旗帜的感召下,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知识视野得到开阔.

——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一个全新的概念,当时南师附中搞得比较出色,从报刊上读到相关报道后,我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尝试开设"研究性阅读"课程,利用每周一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确立课题——查阅资料——开题论证——研究总结——论文答辩——成果刊印,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提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荒原上的一片绿叶——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阅读课的尝试》获得民进主办的"中华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

(二)变平面语文为立体语文

在大语文教育的尝试中,本人认识到语文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生活.而生活又是多元立体的,因此,语文教育也应是立体化的,不能是平面的.基于这个认识,我与同事们提出了"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该课题申报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教师通过教材"教"和学习借助教材"学"两个方面所形成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而"立体化"的语文教育则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修课与校本课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纸质媒体教育与网络媒体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全面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围绕这一思路所开设的相应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就是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语文教育立体化"课题旨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悟的能力,从宏观的,立体化的角度切入,着重培养学生读,写,说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综合延伸.这三方面的研究以课堂为指导,课后为实践,这样也使得学生将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较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通过探索,我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即:

1."关注生活"课

(1)以"时事"为内容的关注生活,如班级自订《扬子晚报》,学生从晚报新闻上提供教材,在语文课上讨论写作,借对话的机制,引发学生的关注,思考,评价和辩论,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此课型的研究总结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上全文发表.

(2)以"时文阅读"为形式的关注生活.针对现实生活的需要,安排课时,推荐时文(报纸摘录,网上下载),引导学生进行专项实用性阅读.

(3)以实践为特点的关注生活.利用现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怎么写作,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2."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实验,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其组织形式有三种:小组合作的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向同学们介绍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意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向家长发出公开信和意见调查表,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制订免考计划,鼓励学生投入研究性阅读,制作"课题申报表"和"研究计划表",对学生选题和制订研究计划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控,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阅读方法示范,对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阅读给予基本方法的指导.

3.中外文学作品欣赏专题讲座课

(1)开列课外阅读书目.课外阅读书目是学校的一种潜在课程(隐性课程),它担负着文化传递,人格陶冶,价值选择和精神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在书目的选择上要注意几个结合:第一,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既要将打着民族精神烙印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要注意借鉴吸收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外国优秀文化,第二,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也不忽视科学意识的渗透.

(2)课堂渗透,课外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渗透与名着有关的知识,背景,情节,人物等等,拉近名着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去阅读名着.

(3)开设语文阅读课.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定的课时,将图书馆搬进教室,供学生阅读.

(4)建立班级名着小书库.挖掘全班学生的名着资源,每人为班级奉献一两本名着,建立班级名着小书库.

(5)开展名着阅读达标活动.为了保证高中三年学生阅读名着不少于10部,实行检测期阅读名着的制度.即要求学生:寒检测至少阅读一部名着,暑检测至少阅读两部名着.为保证阅读质量,要求做好读书笔记,或摘录,或写读后感,或写文学评论.

(6)创办读书杂志.

(7)成立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定期进行读书沙龙活动,推荐,讨论优秀作品,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聆听作家,学者的读书,创作经历.

4.语文实践课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语文研究专题,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文研究,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结合语文学科性质设计了四类专题.

(1)编纂类(收集信息,分类整理)

指导学生自编本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的字及分析手册.收集一学期班级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并归类分析.收集名言名句分类整理成册,供班级使用.分类编辑课外阅读材料集,如精彩语段,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等.收集编辑本班学生日常作业,测试错题集锦,归类分析.

(2)调查研究类(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分析评价)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学习,思想健康等影响的调查分析.个人伙伴群体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对任课教师教学风格,特点,方法的观察,调查分析.观察研究本班班风的现状,新的动向,预见其结果,提出新的策略.观察一位特殊学生(品行,家庭,学习态度,方法等)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并向他提出好的策略.阅读一部字10,000以上的文章(以新大纲,新课标所列篇目为准),写一篇评论文章,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3)创新发明类(创新求证,推广运用)

自己独创新的学法或教法,并在本班检验证明,之后推广运用.提出新观点,新检测说,收集信息,分析研究,到实践中检验运用.设计新的实用发明方案,并完成产品,进行运用.

(4)实践活动类

自办班报或校报(组稿,编辑,排版,打印)一期.组织一次有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演讲.向杂志社,报社,电台投稿,并在县级以上发表.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准备一节课,并教一节课.独立组织一次征文比赛的全过程(启事,组稿,审稿,评奖,总结).对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进行分析评论,在上完该课后宣读,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编,自导并参加演出课本剧.

这些课型的尝试与实践,已完全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用教材教的范畴,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兴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这是我在用语文教语文方面迈出的可喜一步.

该课题研究于2006年9月顺利结题,其成果在2016年3月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暑检测,我面临一个选择.当年学校组织去西安旅游,此活动二年一次,作为语文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必要的,况且西安也是我神往的地方.而与此同时,《语文报》社又在连云港新海高中东方分校举办全国名师大讲堂,有唐江澎,黄厚江,李卫东,董亦菲等10多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开设展示课,这更是一次难得的走近大师的学习机会.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选择去连云港学习.

后来证明,我那时做出的选择对我以后的教书生涯至关重要,到连云港听了名师的课,聆听了大师的讲座,让我眼界大开.我这才认识到语文真是广袤无边,以前所谓对语文的认识真是坐井观天.此次连云港之行似有股神秘的力量,将我带进了语文教育的另一个天地.

(三)变研究语文为开发语文

不久,好运降临到我头上.学校安排我作为高一备课组长,到扬州大学参加省级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为期七天的通识教育让我对新课程有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进入新课程后,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在新课程实施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下,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去,开展了许多拓荒性的工作.

1.先学后教,编写名校教学案

新课程实施带来的新气象,最直观地表现在各科课时数的减少.语文课原先每周是6节课,现在只有4节(含作文),而且内容增加.这种情况下光是教教材都教不完,必须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堂效益也只有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显示.为此,我在全组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要求,为用语文教语文提供一个具体的平台.为了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在大丰中学季希彦校长的组织下,编写语文《名校教学案》,本人承担了《苏教版语文必修1,2》,《现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的主持编写工作,在编写教学案的过程中,从学生视角全面演绎文本的学习过程,自己在文本解读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进,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教学相长.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强调语感与习得.回想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中也不管善讲之人,但现在回想起来,只依稀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于讲的内容,早已忘记了.如果自己现在还能有称得上是语文的能力,完全是课后自己阅读积累的结果.编写教学案,在前面立体化课型的基础上,促学生自学,这是我在用语文教语文的路上迈出的第二步.

2.校本开发,拓展学科的视野

新课程强调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外,学校还要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尝试着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借助校本教材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设,将语文学习的范围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视野.

从2005年起,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有《鹤乡风情》《大语文早读文本诗文合璧》《晨读夕诵高一,高二,高三分册》《大语文阅读表达鉴赏》《青春风铃》《雏鹤展翅》《风景这边独好——校园生态文化读本》等,这些校本教材,分阅读,写作,文化三个序列,涵盖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至于这套校本教材的使用,我在前言中写道:此书穿插运用于正常教学过程中,每一分册使用时间为一学年,每单元使用二个星期.建议用五个早读课的时间完成阅读,记忆,教者可根据班级情况,每个早读课安排适量的内容,第六个早读课对单元内容安排统一检测.也可每次早读课安排一定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将读,做,测融为一体.不管如何使用,应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检测,强调对材料进行认真思考,重在举一反三.这样力求通过三年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与积累的能力.

(四)变传统课堂为"五生课堂"

2016年,我从媒体上读到着名语文教育专家蔡明老师关于生态语文的系列文章,深受启发,觉得语文课堂就应该告别花架子,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来.于是结合我校戴校长提出的"五生课堂"的理念,变传统的语文课堂为"五生语文课堂".

"五生课堂"的基本理念是:

1.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生动课堂

常规意义上的"生动课堂"是对教师授课而言的,它除了取决于教者的情绪外,还取决于教者的语言,板书,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教学素养.除此之外,"生动课堂"还可理解成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它表现为新课程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景."生动课堂"是师生围绕教材进行对话交流的一个"场".这个"场"涉及到教与学双方的表现,要营造生动课堂,不光备课时要预设好上课的情境,而且要考虑到教法,积极引领学生在这个"场"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课堂

"生活课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以教材为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再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氛围生活化.这点与生动课堂有所交叉,它侧重于创设生活情境,将各科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学科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融于生活,使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体验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挂钩.

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怎么写作于生活,在编写课堂练习时,选题尽量注意往这方面贴近.

"生活课堂"是"五生课堂"的一个资源载体,这个资源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各位老师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处就不再多说了.

3.顺应学生思维动态的生成课堂

"生成课堂"是课堂教学中对以往强调的目标预设性,过程计划性,结果规定性的—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其实施的过程巧妙,宜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硬性灌输.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灵感,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新境界."动态生成"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广大教师关注程度最高的词语之一,它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营造和谐,平等,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本.生态课堂是和谐,活跃,,平等的,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畅通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生态环境".

平等的生态课堂有二个追求:追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追求教师的幸福教学与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有三个共存:一是一人为师与人人为师的共存,二是一问一答与七嘴八舌的共存,三是固定组合与多元组合的共存.

5.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生命课堂

生命的涵义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课堂可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生命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

"生命课堂"有三层内涵,一是对学生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个性,善待他们的差异.二是对教师生命的体验,以教师的生命体验感染学生.三是视文本为有生命的个体,尊重教材教材,解读教材,让无声的教材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总之,"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生命课堂充满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必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

我在"五生课堂"的基础上,探索了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环节,被称为"四环五生自主学习模式",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所谓"四环五生"教学模式,即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四个基本环节"为载体,以"五生课堂"为指归,从而达到学生培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陶冶自己良好情操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印发资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预习.通过各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借助资料,工具书去主动学习将要学习的课文,这一环节可分二个步骤.

第一步,全体学生课前利用注释,译文(由老师印发),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教学案》上相关的内容.教学案完成后,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答案进行自我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笔,以便与原先做的区分开来.上课时,统一将订正后的《教学案》摊放在桌上,便于老师检查.

第二步,部分学生重点准备,可让学生轮流充当"小老师".如《高祖本纪》这篇课文,可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因为太长),每部分让一个学生重点进行积累的准备,积累可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检测字,特殊句式,成语出处,难句翻译等方面入手.也可就这几方面分别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准备.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

1.搜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主动的姿态把所掌握的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参考译文)印发给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2.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运用工具书,正确对待辅导书,避免不动脑筋,全盘接受的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科学采纳信息,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基本技能培养.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温故知新,有些问题小组探究解决仍解决不了的,可以班上提出来和别组的同学一起来研讨解决.

环节二:课内交流,促进课堂"生生互动".

这个环节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成果展示.让重点准备的同学依次进行自学成果汇报展示(最好用实物投影的形式),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要求其他同学在看同学展示的时候,将自己自学时没有积累到的内容及时地记在书上或自己的积累本上.


第二步,交互质疑.在成果展示结束后,担任"小老师"的同学可将自己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可向全班同学提出,寻求解决.其他同学在学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向该学生提问.

第三步,教师点拨.在"生生活动"过程中,老师相机进行点拨,对学生讨论中难度较大,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学生进行解决.

环节三:探究研讨,把握文章内容特色.

这个环节,是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深化的环节,是师生活跃思维,拓展教学内容和思维空间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个性化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至于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值得学生进行探究品味.也可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主动切磋与探讨.将学生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同学思考解决.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得相对突出些,如教学《高祖本纪》,字词疏通结束后,可让学生分组思考下列问题:(1)我喜欢的刘邦或我讨厌的刘邦,(2)刘邦成功原因初探,(3)《史记》写人艺术初探,(4)《史记》实录精神初探.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精髓.

环节四:自编练习,反刍巩固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时间放在课后,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课堂上同学们讨论,积累的知识进行反刍,完善个人的相关积累,另外就是完成与文本相关的适当练习.

这个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自行设计一些字词练习,在学生之间进行检测,或者要求学习小组运用课文内容知识研制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供个人选择练习,这样,从动脑,动手至书写,解题,学生都有机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学生勤思,善问,好练的良好习惯才能得以逐渐形成.

"四环五生自主探究"课堂模式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教师虽然比以前更苦些(交流中防止被学生难住,备课的量会更大),但也只是课堂中的一员,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这种形式不限于文言文,可引申到其他文本的教学中去,能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也是我在用语文教语文路上迈出的第三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用语文教语文的路上继续探索,为提高语文学科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懈努力!

四、同行寄语

拒绝平庸

——我所认识的倪同刚老师

●蔡明

倪同刚老师请我替他写篇印象文章,我便想到了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

倪老师是1990从苏州大学毕业后进入射阳中学的,我比倪老师早一年,是1989年从一所乡村完全中学——射阳县新坍中学调进的,因而,我目睹着倪老师的成长历程.

他刚到射中时,被分在初中部任教初一语文,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他的篮球打得还不错,出手速度很快.有时我在场上玩玩,经常被他断球.我就不得不在三分线外接球就投.

1993年起,我被调到校长办公室工作.办公室订了份《射阳报》,偶尔一次浏览,发现副刊中有倪老师的一篇散文《月亮河》,文章很清秀,表达的是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能在教学之余写写散文并且还能发表的老师应该不是平庸之辈,于是我便注意起他来.

果然,自从《月亮河》发表之后,报纸上不断出现他的文章,《幽草,旧书》《黄昏之约》《苏大情》《小游尊师园》《山与人生》《水上情思》《寻绿记》等一篇篇文章在各大报纸副刊上发表,特别是《山与人生》在《写作》杂志刊出后还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点评,于是给我的印象就是:这小子高出同辈.

1994年,倪老师被拨尖调进高中部,学校安排我与他师徒结对.虽然我知道他每次考试教学实绩总是超出他人,但他上了高中后,几乎没写什么东西.原以为他是"江郎才尽"了,因为生活中虎头蛇尾的人太多了.

哪知我的看法错了.1996年暑检测的一天,他拿着一篇文章给我,要我提提意见.我见是一篇很不错的研究高考的论文,便指点他作了些完善,让他投给相关杂志.二个月后,他收到了《考试》杂志的样刊,第一时间来告诉我.我鼓励他多钻研,多思考,勤写作.他郑重地答应了.凭我的经验,他在语文组年轻人中应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后起之秀.果然,之后他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至今已200余篇.问他当初二年沉寂的原因,他说评职称要论文,散文写得再多也没用,于是转向写教学论文了.至于二年的沉寂,主要是要熟悉课程,钻研教材,学习思考,收集素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2000年,我因工作变动,来到张家港工作.虽然离开了射中,但与倪老师的师徒关系并没有因距离而疏远.他仍不断地跟我探讨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为了交流方便,他写了电脑,申请了电子在苏南苏北之间,我们通过网络做了许多志趣相同的事.他参加了我的省级规划课题《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研究,参与了我主编的《专攻读与写》,《高中语文多功能题典》,《话题作文大视野》等书的编写工作.在我的指导下,他渐渐成熟起来,"十五"期间,独立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后来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倪老师在科研方法也崭露了头角.

"宁静以致远."倪老师平时不善交际,唯喜读书,写作,这种"静"恰恰成就了他专业的进步,他是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其资质与常人无异,但其刻苦钻研的精神却超出了众人,与明星教师比,他可能是大器晚成.他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耕耘,由小到大,由零散到系统,为语文教改与新课程的推进,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殚精竭虑,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相比之下,我这个师傅,或者说如我一般的特级教师们,好些地方已经不及这个可爱的后生了.正如有些专家所说,有些人除了特级教师名单上有他的名字,之后,也就一无所有了.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平凡而不平庸的倪老师.愿更多的老师能学习倪老师,做一个拒绝平庸,勇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人.

(蔡明,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着名作文教育专家,《中国语文人》入选者之一,现供职于张家港教育局教研室)

五、学生评论

记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陈志远

记得上学期进行学分选修的时候,选修列表上有一门《大学语文》,怀着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我果断地选择了这门课.授课的老师是王步高教授,扬州人,说话时操着一口浓重的扬州腔,这腔调恰与我们盐城地方话不差毫厘.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想到我的高中语文课堂,想起高中的语文老师——倪同刚老师.

倪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虽然已经不做他学生快四年了,但还是常会想到他的风趣课堂和他沉稳厚重的样子.说到这里,却有点后悔自己的话——何为不做他的学生呀既然曾经是他的学生,那就永远是他的学生.

倪老师的博学是令人印象最深的.知道书本上的知识,能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般的老师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但是倪老师在讲课时候,经常会拓展到课本外的好多知识,也都能娓娓道来,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他深深热爱着中国文学,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我其实一直都在庆幸,有一个这样的老师陪伴了高中三年——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不亚于学生半点.博学却还一直追求更多,这是我一辈子值得向倪老师学习的.

就上课而言,倪老师的方法是独具一格的,做题讲课的传统被套路被他摒弃.倪老师在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跟我们讲,他上课目的不是教我们能考多高的分,而是培养我们真正热爱语文,真正有中国文学的,提高语文的素养.这样的理念在当下实在是极其难得的.他为此有很多创新的授课方式,比如他要求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前3分钟做一次短小的演讲,题材不限,只要与语文相关就行.这种做法着实好处多多,不仅培养了我们课外自主阅读组织材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表达交流的能力,更让我们通过交流,由一个人的知识变成50个人的知识.这种课堂,经常笑声不断,为后面的教学营造了欢乐的氛围.

倪老师的字写得相当飘逸隽秀.由于我本身热爱书法,我就特别关注每位老师的字.说实话,有些老师虽然知识渊博,但是板书却不能称为好看,这虽然不影响教学,便难免美中不足.倪老师的字却非常好看,有时候上课我会情不自禁地在下面模仿他的字.他的板书总是整齐规整,像一件艺术品.

去年寒检测回去的时候,还在母校碰见倪老师,是在篮球场上.他很喜欢打篮球,也打得不错,与我们没有师生界限之分,有时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球.记得高一时他就说过,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是的大朋友.

身在北京,繁忙的学习之余,不时会想起这位大朋友,不知他在学校现在怎样今年初他来北京大兴区开会,联系了,但我正忙于期末考试,同在京城未能见上一面,很是遗憾,答应寒检测回去看望老师.可来去匆匆,竟未能兑现诺言.

今年寒检测回去,一定拜访你,倪老师!

(陈志远,射阳中学毕业生,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当年语文总分160,他考了141分,作文满分,其事迹被《语文报高考版》介绍.)

(倪同刚江苏省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