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59 浏览:15412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教育学与心理学

考试大纲及样卷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总要求

教育学部分

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考试内容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为开端,出现了一系统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马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边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②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③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④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

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等概念以及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

2.掌握和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以及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改革,④高等教育改革,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教师与学生

[要求]

了解教师的作用.

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体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精深的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③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岁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平等

(3)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何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象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同意,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住.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怎么写作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怎么写作.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③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学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④现代化教学的怎么写作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

①组织教学,②复习过度,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校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②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③各种书面作业,④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②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④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③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④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②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①客观公正,②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七,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道德教育

2.自觉纪律教育

3.劳动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和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需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八,班主任工作

[要求]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九,课外校外教育

[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 ( (6) (7) (2)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 (2)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影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 (2) (4) 二,感知与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 2.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及其特点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2)整体性 (3) (4) ( (2) (3)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三、记忆

[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

[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检测设

(4)检验检测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述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要求]

1.了解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高原现象等概念.

2.理解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全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2)有效练习的条件

能力

[要求]

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序,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

3.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

(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七,动机

[要求]

1.了解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

2.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

3.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启动机能,②维持功能,③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1)问题情景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

(2)问题情景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高深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八,情绪

[要求]

1.了解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产生与表述.

2.理解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的主要理论.

3.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动机的区别

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面部表情,②身段表情与手势,③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

(1)压力与生理的应激

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2)压力与心理的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3)压力与心身疾病

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九,人格

[要求]

1.了解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人格测验的主要形式.

2.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系统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

3.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抑郁质,③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性格

①什么是性格,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2.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三)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因素

5.自然环境因素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教育学50%

心理学50%

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20%

填空题20%

简答题36%

论述题24%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30%

中等难度题:50%

较难题:20%

参考教材:

专科起点升本科入学考试参考丛书《教育理论考试参考书》,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编,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