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发表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4 浏览:18127

对初中语文

本文档由.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范文,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摘 要】因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等有所差别,学校学生的基础,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师资力量的调配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可盲目地照搬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以标榜语文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软硬条件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应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其中,教师具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意识并力行之,这是使语文教学改革走出误区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语文教改活动课素质能力

近几年,因为新课改的需要,海南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愈演愈烈,其以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事实是无可置否的.的确,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就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而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绝对的服从状态",他主张的是"教师中心论",学生成了教师的"奴仆",成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一切都得听教师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教育界很多专家的认可,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多采用简单的"授一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斥着课堂:教课文变成"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讲你背",写作文看作"我出题你写",考试变为"我出题你考",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忽视了反馈,又阻断了信息的双向传递.学生懂不懂,接不接受,有没有疑问,教师很难去知晓.于此看来语文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从现行的教学状况来看,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和"展示课"中,整个课堂始终强调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发现,忽视了教材的客观解读,而有些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没有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例如,在上海某重点中学一知名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国内同行一致认为非常成功,可是听课的美国教育专家却不解地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学生应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地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可见,语文教育改革的实施,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正确理解新课标中"注重师生互动"的内涵.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总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启发他们善于抓住问题关键,而非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个人发现固然很好,对于教材的解读,教师不必局限于一种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得有个基本的理解,不至于说什么就是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好.倘若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取消了,不需要由谁来规范,而现实并非这样.其实,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的关键在教师.所以说,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因此,教育要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对话,也就是由单向影响走向双向互动.这样,教师在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而不是代替他们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与行动.教师应从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个战略高度,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之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中逐步形成主动,进取的学习精神.

二、适度追求课堂的活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大凡语文课堂,都在追求学生的课堂活动,活动的样式五花八门,形式不断推新.小组讨论,辩论赛,接力比赛,知识竞赛等并且美其名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看似学生都在参与,实际上其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小组讨论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十几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有时教师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过程没有精心设计,松松垮垮,时间利用率不高,还有些学生缺少合作的态度和技能,常可看到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包揽整个活动,其他学生只是陪衬,缺少个体的责任和面对面的互动,缺少相互间的交往和协作.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精神",并非要我们让学生"吃大锅饭",而是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意吸取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发扬,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应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方法告诉给同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尽量多地表扬,创造更多机会给他们发表看点.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小组讨论自然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频率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学习运用得好,可照顾学生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课堂教学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思路与环节都做到严密的计划,但必要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是互动的,多变的,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性因素,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方案实施教学过程,而要善于根据课堂临时生成问题的情况进行有效调控,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要引导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启迪学生概括三个典型事例的内在联系──三个事例共同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思想境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1.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狠,2.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3.防空洞中的谈话──以上二者的思想基础.最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父母的爱等,进一步升华课堂的气氛,使课文学习与课堂气氛相结合,这样的课堂自然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力,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创新,其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有的学生一看到这题目,马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天上真有街市吗②天上的街市是怎样③怎样才能到达天上的街市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再讨论这些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创作活动.等等.

综上所述,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语文,这门既基本平凡又博大精深的科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不言而喻.要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仍需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继续齐心协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