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26 浏览:2024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王兆平

江苏省东台中学

[论文摘 要]语文学科建设包含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方面.目前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课堂实践则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而确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这就是用先进的理念提升教学品位,用丰厚的内涵彰显教学精神,用积极的互动凸现教学主体,用鲜明的个性追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真正跟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和谐地演奏出科学,艺术的旋律.

[关 键 词]理念内涵互动个性

中学语文在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作为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课堂实践却有些滞后,甚至于相当多的课堂仍然是"涛声依旧".

报载一:不久前,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着名重点中学听了一堂由特级教师上的课.教学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了.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这堂课上得可算是天衣无缝了.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反映很平淡,他们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干什么还要上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报载二:前不久,教育部组织部分课程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

这两个实例,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传统观念和现写作技巧念的明显分歧,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新教材不允许旧瓶装新酒.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当前令人担忧的教学状况,进而确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真正跟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和谐地演奏出科学,艺术的旋律.

一、用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对"思想(理念)"予以这样的表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理念).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其理念便有了双重意义:一是理念武装我们的行为,可以用理念重塑我们的教学行为,二是用理念滋养学子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倘若有先进的理念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理念互相碰撞,倘若有高尚,独到,深刻的理念来鼓舞人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可言,才会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一)工具和人文统一的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诚然,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钱理群先生讲得辩证:"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注重语文工具性教学同时,加强人文性教学,使之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学习和发展并列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的一份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明确指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不断发展,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


(三)"大语文"的理念.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曾经说过一句着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新大纲在新增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中要求,"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延伸到课外社会生活和不同学科领域,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多元论的理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悟性和兴趣也不一样,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方式更是一人一个样.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某一种结论来回答问题.数理化方面的问题,答案常常只有一个,但解析方式也还可能允许有多种,语文的理解更不能定于一尊.

语文教学要出新,首先要有新的理念.没有理念的语文老师,是平庸的,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

课例点击:

☆重庆南开中学颜运静老师元代散曲《天净沙·秋思》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寻求提高学生解读,鉴赏文学作品能力和提高文学素养方面,可以清晰地见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引导学生走近作品,感知,理解形象,走进作品,鉴赏,评价意境,走出作品,感悟,品味生活和人生.

☆全国中语会西南五省市2001年学术年会上广西百色的蒙坚老师和贵州遵义的谢莲老师开放的《天上的街市》,《兰亭集序》等文学作品课,教者在指导学生多层次朗读,即时背诵上颇见匠心,由诵读到品味,由联想到想象,表达了这样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朗读,就没有文学作品的鉴赏.

☆笔者曾和同事合作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获得了地区级优质课一等奖.这节课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教法,而始终以"读"为根本,有阶梯,分能级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从而实践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感知性阅读,意在读通课文,理解性阅读,目的读懂课文,鉴赏性阅读,以期读透课文.

二、用内涵彰显教学精神

对语文教学理念的认同,则需要以有价值的教学内涵作为支撑,以显着的教学实效作基石.也就是说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用丰厚的内涵来彰显教学的精神.

当今的语文教学则应当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转向,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真正体现所谓的语文教学的内涵发展.至少可以在下列三个方面加厚,拓宽,求活.

(一)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没有文学教育或文学教育很弱,那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生命力的.新大纲,新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高中语文新版教科书安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正如王富仁教授所言:"最基本的语文其实就是文学,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文学.""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为教学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是对蕴藏于其中丰厚人文内涵的发掘.

(二)阅读教学.新教材虽然将写作,口语交际跟阅读并重分开编排,也没有改变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目今"读什么"的问题已经明确:有侧重选有文学作品的新教材,以及与新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新大纲也附录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明确要求高中学生三年中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至于"怎样读"的教学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因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整体阅读","熟读背诵",在语文教学中仍有其现实意义,新提出的"研究性阅读"更有它的价值.与一般阅读不同的是,"研究性阅读"不需要透彻地了解读物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让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写作实践.近些年高考作文题目越出越活,"话题作文"成为主要样式,作文要求实行"三自"政策,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要谈的话题都很宽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度和很强开放性的写作空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创造性以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新教材每一册在设计了"规矩文"(写什么象什么)写作单元后,都设有"自由写作实践"单元,意在给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宽泛的话题,写出个性,写出新意,写出类似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新概念作文".显然重视基础,活跃思维,关注社会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方向.学生们得以在无序和有序的中间地带,在传统和先进的交界之处,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生发出创造的故事,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这样,语文教学内涵所体现出的丰富性,研究性和开放性,无疑诠释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彰显了语文教学的精神,使语文教学拥有了一定的含金量,真正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载体.

课例点击:

☆重庆外国语学校那节《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代诗歌教学课,教学目标为理解诗情,鉴赏意境,受到西师语文教学专家当堂的高度评价,被称其为"功夫课",其中一点就是因为教者在教学中能够纵横捭阖,信手拈来有关李白若干生平资料和诗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量和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了文学教育的作用.

☆西南师大附中李大圣老师的一节《信陵君窃符救赵》课,有三分之二的教学时间是拓展延伸性阅读,教师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形成及其特点等,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形成各自的见解,体现了厚积薄发的大语文教学观.

☆笔者曾就郁达夫《故都的秋》上过一节公开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散文透露的故都那种"清","静","悲凉"的秋味和秋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如配乐朗读,播放北京今昔风光片,提供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写"秋"咏"秋"之作等等,尽可能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增添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和文化品位.

三、用互动凸现教学主体

课堂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这种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构成了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要谈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话表达了许多教学理念,其中也传递了我们实施和操作互动式教学的一些定位,定向的信息.

(一)合作性.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互动式教学的价值取向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它强调的是立体的沟通,包括知识,情感,智力等方面,重视的是多层面的合作,包括动态的,显性的,和谐的和碰撞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合作,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机制,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传递的情境中,实现共同参与和互相合作.在沟通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进一步沟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得到保持,就一定会"爱学"语文.

(二)探究性.教学中的互动往往聚焦到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知识乃至某一个方面的探讨研究.换言之,这种探究又是"质疑","调查"之后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探究是以口头语言来进行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三)自主性.让学生在大量的,自主的学习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方法经验,逐步养成习惯,其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新时代知识迅速增加,学生学习不再只为记住现成结论,不再仅仅为了"学会",更要"会学",学会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甚至创造新信息."会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学"的本事又是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显然我们强调的自主学习中,包含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学习.学生"会学"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概而言之,用互动的教学形式来和谐地,先进地组合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课堂元素,促进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凸现语文教学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真正从"爱学"语文起步,经过"学好"语文的过程,到达"会学"语文的境界,实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最好的学"这一规律,从而体现"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新时代精神.

课例点击:

☆云南师大附中蒋文老师有关李商隐《锦瑟》诗歌的教学,可以讲是对当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示范性的尝试,教者重在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指导学生"各用才思解《锦瑟》",从搜集和占有古往今来有关研究此诗的资料做起,进而分析,筛选信息,最后得出各自研究的成果:或赞同前人研究的某一观点,或综合各种见解予以分析,或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甚至可以没有"结果"的"结果".这样学生从同学身上,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体验到合作的成功.

☆重庆一中杨兴文老师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两首诗比较教学,创设极为互动而又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一开头借用曾经火爆的爱情影片片名作导语——"爱情啊,你姓什么"激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其观点精彩纷呈,了当今中学生对爱情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这样组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不仅如此,教者又适时启发学生对两首诗进行多向解读,或许这也是能让学生找到进入诗美大门的又一条途径.

☆去年笔者选择了屠格涅夫的散文《门槛》上了一节观摩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重视了文学教育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先就课文的思路,内容,语言形式等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大家问答讨论,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已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依靠集体智慧基本解决问题,甚至形成多解的答案.课堂教学临结束前十五分钟,笔者请同学们围绕"门槛","门"说一句有哲理或感彩的话.如此,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互相交流,尊重学生的体验,应该说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的.

四、用个性追求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它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独特而鲜明的教学个性才能体现出来.可见教学个性在教学艺术中凸显了应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师应当是"艺术家".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学个性,包括了库姆斯认为的教师"个性",但外延较之要大得多.

所谓教学个性,我们认为应是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挥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简言之,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独特性就是教学个性.

(一)教材处理的不一样.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是很有讲究的.课文教材有作者的写作思路,课堂教学同样也应有教者和学生教与学的思路.这样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聚焦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无论是把握的视角,解读的策略,还是知识的积累,审美的情趣,都要努力另辟蹊径.对每一篇课文的处理,既要体现教材的总体精神,又要突出每一篇课文体裁和内容的相异处,还要兼顾到教学对象的差异,进而采取相应的教与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符合审美理想和艺术气质的独具形式.

(二)教学结构和和方法的不一样.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部分组合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个性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打破常规地安排教学顺序,不拘泥陈式,不形成模式.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主体,主导,突出教学结构的不一样,还应该不拘一格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因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富有个性的,是不能简单模仿的.我们说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也正因为它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三)教学氛围的不一样.新的教学理念,追求的是,和谐,融洽,独特的教学氛围,开展前文提及到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全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合作,交流,当这种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教学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教学也随之产生良好的效绩.传统的,现代的,尤其是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不同的作家,作品,甚至走入社会生活场景,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活力,形成人格,这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究中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高境界之一.

当然体现教学个性的方面还很多.这些年许多语文教学艺术大师呈现出的教学个性,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于漪"追求综合效应",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洪宗礼"语文教学之'链'",以及钱梦龙的"导读艺术",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和张富的"'跳摘'教学模式"等.

总之,教学的鲜明个性是课堂教学走向成熟,走向优秀的标志,它的形成决不是一节两节课,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探索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形成教学个性,保证其内在生命活力的顽强流动,进而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呈现出新时期有理念,有内涵,有互动,有个性的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达到教学艺术的崇高境界.

课例点击:

☆重庆外国语学校那节《斑羚飞渡》课至今难忘,教者高明在讲求互动的"问答教学"中,简捷地设计了有关阅读和写作的三个问题:(1)你觉得课文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我想对你说(×××,你让我想起了等),由此形成了一节课的基本教学框架,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便得到了和谐的展示,尤其是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传统篇目的教材,骨干班同学胡勤在西师附中上的一节课,却给我们提供了活跃思维,放开思想的全新的教学思路,体现在课堂转移了常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不是以"左联"五烈士的事迹和课文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而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从鲁迅的现实存在中,从人们解读鲁迅的学习心理中提炼出教学问题.问题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通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缩短了大家与鲁迅对话的距离,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笔者曾就的《沁园春·长沙》上过一节公开示范课.这节课打破了一般从"块"上横向分步骤构建的诗歌教学模式,尝试了从"条"上纵向按线索进行教学,"反复诵读","逐渐揭标","不断激凝","深入研究"交错流动,网络结构,目的是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实现教材的人文性,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注]

《反思科学教育》袁振国,见《教育参考》精选《解读中国教育》

《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李建平,见《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2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选材注重文采,实施强调多读》,《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21日

《好读书,不求甚解》王富仁,《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日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张定远,见《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余文森,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转引自施良方等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邹贤敏主编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