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实务操作答疑精选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67 浏览:92768

徐绍史:认清大势着力落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作者:徐绍史时间:2016-08-01浏览次数:729次改革开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和深化改革开放尤为紧迫而艰巨.

(一)党,国务院对深化改革开放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把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的新要求.去年12月31日,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改革问题.5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第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也热切期盼改革,积极支持并投身于各项改革之中.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二)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十分紧迫

2016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之中,我国也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和风险.要抓住机遇,应对好挑战,及时化解风险,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创新,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促进经济转型,稳定经济增长迫切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环境的开发刚性上升,但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传统的靠投资拉动,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多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这固然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与改革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破除传统增长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机制和利益结构,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其次,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迫切要求深化改革开放.近些年来,我国在保障民生上成效明显,但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目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因此,要靠推进民生导向的社会改革,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方面逐步实现全覆盖.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至关重要.

第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公平公正迫切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公正是经济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只有获得公平竞争,平等发展的机会,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才能有效释放,社会主体的发展空间才能有效拓展.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也存在下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发展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来激发市场活力: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是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深化减贫,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改革,切实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第四,提升开放水平,参与全球治理也迫切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有几方面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一是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在不断变化:二是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在不断变化:三是全球治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变化,是一个重大挑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而且国际社会对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也有新的期待,进而成为深化改革的必要因素.同时,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三)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攻坚克难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主要有这样几个标志:

一是改革越过了最初的"帕累托改进"阶段.各方面普遍受益和广为接受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少,达成改革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改革面临着利益固化的现状.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深层利益关系,越来越要求对既有利益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推进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改革面临着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难题.从一定意义上看,固化的既得利益往往与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相关联,需要部门主动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这是部门改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改革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特殊阶段的挑战.我国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各种矛盾和风险凸显.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重蹈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徘徊不前,社会矛盾尖锐的覆辙.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最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发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五是改革任务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的改革已不单纯是经济改革,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改革面临的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一些重大改革才刚刚起步,有一些改革尚未破题,有些方面不仅涉及国内改革,而且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可见,当前改革开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要履行好职责,必须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二,准确把握今年改革工作的着力点

贯彻今年的改革《意见》,要按照党,国务院的要求,抓紧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新的改革举措.重点是围绕推动经济转型,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

一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能够有效引导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营改增"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去年试点范围已扩大到9个省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怎么写作业营改增试点,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试点地区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没有开展试点的地区,要做好全面推行的相关准备工作.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其中,既有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也有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因素.各地要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重点是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向民生倾斜,完善预算公开机制,使社会和民众更加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房产税,煤炭资源税也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点.房产税改革下一步要扩大试点范围,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要全面推开或选择部分省份开展试点.

二是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金融改革的任务非常紧迫.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逐步放宽准入,加快培育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为利率市场化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夯实制度基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按照国务院部署,一些地区正在开展金融改革试点试验,有的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各地要在民间融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地方金融监管等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加大改革探索的力度.

三是不失时机地深化资源性商品改革.推进资源性商品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2.4%,涨幅相对比较温和.要抓住当前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商品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形成机制.总的方向是,凡是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都要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探索采取模拟市场定价方法,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今年,要重点推进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产品改革.为减少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用热,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建立兼顾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资源要素节约利用的阶梯制度,基本生活需求保持相对稳定,非基本生活需求应更多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居民阶梯电价去年已全面实施,今年在用水,用气等方面也要开始试行阶梯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择机出台指导性文件,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抓好组织实施工作.推进能源产品改革,一定要充分与社会和民众进行沟通.

四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等.近几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相关财税激励政策特别是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期权及税收制度安排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今年,要在认真总结完善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基础上,再扩大几个试点,让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推进.

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蔓

一是加快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今年重点是整合城乡基本医保管理职能,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制定工作.对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考虑各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医疗费用水平差异较大,国家层面没有对具体筹资标准做统一规定.因此,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测算,用政府医保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实现制度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提高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是切实健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当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今年,要以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人制度,召回制度,诚信体系等为重点,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各地要切实抓好落实,加大投入,要向基层倾斜,而且要积极探索花钱写机制的办法.改革环境保护监管制度,迫切需要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要认真落实减排工作责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源综合治理.要针对环境污染跨区域,跨流域的特点,努力构建区域间环境治理联动和合作机制.

三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与城镇化和发展现代农业密切相关.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情况比较复杂,理论上要研究清楚,实践上要积极探索,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另外,还要推进一些基础性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循序渐进地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规范国家,集体,农民的收益分配关系.目前,各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热情很高,探索十分活跃,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试点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地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取得更多好的经验.

四是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务院今年2月批转了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今年的重点是落实好,并就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问题,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坚守网底不破.

围绕促进社会公正深化改革

一是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有1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既需要具有支柱作用的大企业,也需要富有增长和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类市场主体能够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目前,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细则已经比较完备,制度上的障碍在逐步消除,关键是要真正落实好这些细则.今年,重点是推动民间资本切实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在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范围,深化配套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等各环节上下工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对民间投资"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并邀请国务院相关部委开展自行评估.切实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和社会所反映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增长,消费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投资仍起关键作用.在投资上,应更多地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民间和社会投资.目前,民间和社会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如果把"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民间和社会投资的力度会更大.这也是下半年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有力措施,各地要做好这方面工作.要结合铁路政企分开,率先将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向社会资本开放.

三是健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保障机制,目前,起点不公平的现象,特别是缺乏人才纵向流动,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在教育,就业,社保等领域.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务院最近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各地特别是贫困省区的省属高校,也要探索参照实施,使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今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要加快改革就业招聘制度,尤其要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人员.各地都要把实现教育,就业,社保公平作为改革工作的重点,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

(四)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明确,要以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为突破口,抓紧清理,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对于条件成熟,市场,企业和地方已有相应准备的事项,要坚决放开,不能犹豫,不能拖延.对于一些需要放,但市场,企业和地方尚需一段准备时间的事项,要积极创造条件,时机一旦成熟坚决放开.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需要取消和下放的事项,可考虑先行开展试点,然后再取消和下放.前不久,国务院已经宣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133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28项.

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工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取消下放必须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抓落实要具体设计载体,抓手,评判标准,通过合适的路径和办法落实.制度设计要建立起保证工作实施的既相互推动,又相互协调的一套体系.要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审批走向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从单兵作战走向纵横协管.落实这些原则要求要靠制度设计.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

对需要继续保留的审批事项,一定要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而且要创新审批制度.要改变报一个项目需要二三十个要件,从企业到各级部门耗费大量精力的状况.要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程序,采取各种办法提高效率.要通过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一种便捷,高效,怎么写作于民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企业怎么写作.

各地要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转变职能,把企业能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交给企业和市场,把市场监管,公共怎么写作等该加强的职责进一步加强,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转型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政府公共怎么写作,也要创新方式,更多地实行政府购写怎么写作.转变职能这项改革可以说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常抓不懈.

李晓西:"改革红利"三题

2016年04月18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什么说过去30多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所谓改革红利,不仅包括我们所能预期到的通过制度改善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而且包括我们没有预期到的在国内外特殊条件下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比如,经济活力与改革前相比明显提高,居民生活与短缺条件下相比得到巨大改善.尽管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超预期增长的一页: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大陆(含香港)7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手机,电脑,轿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这些成就包含着丰硕的改革红利.

改革能获得红利,得益于国内的人口红利和国际的经济全球化红利.过去30多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儿童和老人抚养比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从国际看,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适逢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稳定扩大,我们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分享了丰厚的经济全球化红利.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更有效地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充分地受到全球总需求的拉动.

事实上,我国人口红利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但在"一大二公"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不仅释放不出人口红利,反而受到人口负担和就业的沉重压力.在"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我国正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也没有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红利.正是改革开放使人口红利和经济全球化红利等各种潜在红利转化为现实红利,我国才能实现连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过去30多年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进一步讲,改革红利来自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创新.一方面,市场经济创新着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创新着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从古典的个人利益至上走向更多追求社会福利和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实践,是生成和释放改革红利的源泉.

为什么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仍是最大的红利

改革将推动新型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有专家预言第三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我们只有加快推进科技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激励,环保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尽快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将推动全面信息化.信息传输,交换和利用的效率决定市场,社会和政府运作的效率,而信息传输,交换和利用的规范与安全则需要制度保障.这就凸显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怎么写作,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推进信息化的内容.

改革将推动健康的城镇化.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将来还要有3亿左右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城镇化的潜力十分巨大.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怎么写作,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就能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改革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从总体上看,应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改革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落实.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才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确保改革红利在全社会的公平分享和永续利用.

可以说,改革是生成发展红利的"活水",是解决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总开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动力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仍是最大的红利.

新形势下如何选择释放改革红利的突破口

释放改革红利,不仅方向要对头,而且要选准突破口.新形势下如何选择改革突破口这里提出三条标准.

意义重大.当前有很多关系全局和未来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的改革完善.这就需要从众多问题中抓住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改革,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关键问题已经充分反映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共识程度高.改革到了"啃硬骨头","涉险滩","攻难关"的阶段,很多问题判断与解决起来很复杂,难以较快达成社会共识.所以,应优先选择社会共识程度高,阻力小,能实质性推进的大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国际化程度高.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改革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各种提法和举措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回应.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应考虑重大提法和举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使之既来自中国自身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按照以上标准,可以考虑将"科学发展,绿色新政"作为近期改革的突破口."绿色新政"是联合国在2016年提出的,旨在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与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实行"科学发展,绿色新政",有利于从改革资源性产品和税费体制,改革环保监管体制等方面入手,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利于理顺和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有利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推进较低成本,较高收益改革的过程,会形成新的改革红利.

为什么要强调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2016-06-1410:07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有10人参与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慕海平张占斌

缘起

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艰巨和复杂,改革的要求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更加紧迫.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正确认识,把握和回答什么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强调释放改革红利,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等问题,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有力地推进改革,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是改革红利

我国经济之所以长期快速发展,关键是因为我们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一定时期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我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城乡大量富裕劳动力,有低,比较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以及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加之有相对较低的资金利用成本,使经济发展享有了"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储蓄红利".综合比较就会发现,这些潜在比较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具备,但当时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却非常有限.事实上,正是因为我国改革事业30多年的奋力推进,使得原有的生产要素资源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发展潜力得到释放,才有可能创造改革发展的"中国奇迹".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但通过改革破除了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这正是我们所讲的"改革红利".

红利,原本指的是股份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由股东所获得的超过股息的那部分利润,实际上就是通过"投资"而获得的利润"回报".推而广之,由投入带来的发展可以被称之为发展红利.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条件的,但制度会带来交易成本,好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坏的制度则会增加交易成本.改革就是对制度的一种调整和改进,是好制度取代坏制度而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这可以说是"制度红利".在此基础上,就容易理解什么是"改革红利"了.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我们称之为"改革",通过这种"投资"方式所取得的特殊"利润"——改革成果,即为改革红利.换句话说,改革红利就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发展优势,提高发展效率,进而带来超过原来资源配置方式下所能获得的增量收益和回报."改革红利"应该是制度红利和新增发展红利的叠加,是制度变化之后而获得的"多出来"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和有益成果,实质是由于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

如果将"物质财富"和"有益成果"的概念抽象化,一般化为"价值"形态,并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方法,则可以将"改革红利"称之为"盈余价值","盈余"即为"多出来"之意,即"改革红利"是通过改革的途径使得现有要素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而获得的"多出来"的那部分产出价值.西方经济学在阐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时也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方法,也就是除去要素数量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之外,剩余部分则是由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要素质量提高带来的"赢余"或"多出来"的部分,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在这种意义上讲,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获得超过在原来资源配置方式下财富产出的那部分价值形态,即为改革红利.

从"改革红利"的定义和本质来看,"改革红利"的内涵至少应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和创新,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是创造改革红利的前提,第二层,通过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使制度红利进一步转变为发展红利,是创造改革红利的支撑,第三层,创造改革红利离不开公平公正地分配改革红利,只有做到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才能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保障.

为什么要强调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今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减速趋势,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每一项任务都很艰巨,也都离不开深化改革.例如,要健康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改革开路,没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怎么写作体系等制度创新,很难有序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

释放改革红利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存在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李克强总理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

从政府层面来看,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还有很大潜力."改革红利"的第一层含义指出,创造改革红利的前提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就是减少制度易成本,实际上是减少和放松管制,不断向企业,社会和个人放权,增强发展的自主性.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就是放权放出来的,就是政府职能转变转出来的.目前,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较多,行政性审批方式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占据很高地位,行政性垄断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怎么写作型政府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因此,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潜力很大,应当成为我国未来改革攻坚战的中心环节和着力点.

从市场层面来看,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还有巨大的潜力."改革红利"的第二层含义指出,创造改革红利依赖于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支撑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最重要的信号,而我国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还不能真实完全地反映资源价值,还不能充分发挥对经济行为,利益关系,经济活力,经济结构的积极调节引导作用,还不能为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强有力的支撑.受到改革滞后影响,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还存在很大障碍,没有得到最优化配置.通过改革和破除垄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还有很大的潜力,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从社会层面来看,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还有巨大的空间."改革红利"的第三层含义指出,创造改革红利必须公平公正地分配改革红利,这是改革三十多年后利益关系变化的要求,是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的保障.事实上,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是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我国前30年的改革,主要是广大人民创造改革红利的话,那么,未来三十年应当是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的时代.

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原则和路径

目前,关于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大家认识比较一致.关于深化改革的内容和重点虽有分歧,但分歧不大.比较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集中在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上.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深入研究讨论,科学把握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一,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改革就是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毋庸讳言,近些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过大,官员腐败寻租,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等,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非议,甚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产生怀疑和动摇.对此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不应因为具体问题而怀疑和否定改革的大方向.

第二,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方面要求加快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但改革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难度也在加大.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更深层的利益关系,涉及更广泛的领域,要求更综合的配套,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改革相互交织在一起,改革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只要真能以壮士割腕的决心和意志推进改革,相信不仅能够改变观念,也可以调整利益.

第三,深化改革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少人认为改革的方向已经解决,改革主要是靠问题导航,解决具体的问题.现在看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复杂,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细设计.未来改革应该加强理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提前研判未来风险点在哪些地方,有准备有预案.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就是强调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第四,要继续允许"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要把顶层设计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把20年后的改革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都设计得很清楚也有难度,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坚持搞好顶层设计,从全局上对改革的整体思路,战略取向进行通盘考虑,以加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汲取广大人民的改革智慧,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自下而上,由易到难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二、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题目

从本学期形势与政策4个理论专题中任选一个专题作为研究方向,题目自定.

2.撰写要求 (1)课程论文字数1500字以上,

(2)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紧扣题目,逻辑严密, (3)论文中使用的概念正确,观点正确鲜明,

(4)论据充分恰当,论据与观点保持一致,

(5)客观写作,不讽刺谩骂,语言准确凝练, (6)解决问题方案实用,结论正确,

(7)论文内容需为原创,严禁抄袭.

(8)引用他人观点,需列出引文出处.参考文献具体格式为:

专着着录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卢琦等着.中国治沙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5-56

期刊着录格式:序号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期):页码.

如:张文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北工程防沙治沙[J].防护林科技,2005(2):24-26.

外文着录格式:序号[国籍]作者.文章题名[M].译者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美]彼得·圣吉着.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1998:269

2016年11月26日03:53 来源:成都商报分享到:0人参与0条评论

原标题: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

□邓聿文北京

编者的话:国务院最近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副总理会上一席"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讲话引发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从这个讲话中,我们可以窥见新一届领导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作的一个动员.本刊从今天起,连续五期刊发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先生特约系列评论,对此重大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

李副总理"改革红利"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但对公众来说,首要关心的恐怕还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只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人们才会全心全意地拥护和投身改革.

先还原李副总理讲话的情景.他是在人口红利的问题后谈到改革红利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量年轻人口这一红利因素,当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后,中国还有什么红利可用李副总理认为是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是未来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个方面,从历史来看,改革曾为中国带来了最大红利,正因为在30多年前开启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并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改革开放时代.改革释放出了十多亿人口的致富冲动,它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超英赶美"目标,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走出被禁锢和封闭的状态,从而使中国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这后一点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继续前进的基础.

可见,中国在过去的30余年,之所以能从一个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全是拜改革开放所赐.没有改革开放,便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的自由.正如李副总理所言,这个甜头百姓已经尝到,"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

但是,改革曾为中国带来最大红利是否意味着它今后还会继续为中国带来红利这正是我们需要讲到的第二个方面,即从现实和中国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基于前30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同时也是由中国的改革思路所决定.从中国的改革实践看,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务实的渐进改革思路,先从一些好改的,容易改的做起,把难改的,风险大的改革留在后面,待时机成熟再改.由于人们对"时机成熟"的判断不一,加之在改革中滋生了很多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原来也是改革者,但有了既得利益后,就不愿继续改革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力量),就使得问题被积累下来,改革难以深入推进,"深水区"迟迟无法走出,制度的效应发挥不出来,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状态.

然而,它也说明,改革一旦突破了原来的桎梏,就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革的制度红利就会像30年前开启改革一样,重新爆发甚至比那时爆发的力度更大,从而在人口红利因素弱化后确保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当然,要使改革重新发挥如此效用,必须校正改革的航向,以公平正义作为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民心思改革,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但人们思的是公平公正的改革,而不是各种掠夺人民福利的伪改革,歪改革.检测如百姓能够在改革中得到基本的公平权利,所有的企业都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平等竞争,各种特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约束和抑制,人们为什么会不赞成,不支持这样的改革呢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然就会勃发出来.

所以,倘若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前提乃是改革必须公平正义.惟其如此,被腐败和既得利益等钳制的"改革红利"才会被充分释放出来.

"改革红利纵横谈"系列评论之一

fjsen.2016-03-1109:01迟福林来源:新京报我来说两句

2"传统红利"的式微与终结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仅体现在加速老龄化上,也体现在劳动力的减少上,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全球化红利"目前也在减弱,政府主导型的投资红利,不可持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新京报:在你看来,"传统红利"都有哪些

迟福林:"传统红利",主要指廉价劳动力红利,全球化红利,政府主导型投资红利.过去30余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有效地释放了这些红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传统红利"正在递减.

新京报:在目前为止,这些"传统红利"是否还能持续

迟福林:对于这些"传统红利",我们既要看到其历史作用,更要看到其不断式微的发展趋势.

首先看"人口红利".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仅体现在加速老龄化上,也体现在劳动力的减少上,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

2016年统计公报指出,到2016年末,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联合国也曾经预测过,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6年达到9.98亿的峰值,此后逐年减少.人口学者预言说,到2050年,中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6年减少约2.3亿人.可以说,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步递减的拐点和趋势逐步出现.

"全球化红利"目前也在减弱.从近两年的数据看,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可以说是负值,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这次欧美市场的萎缩将不是短期的,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可低估.

最后看政府主导型的投资红利,虽然在历史上政府主导的投资对于扩大经济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增长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问题.这种红利不可持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新京报:就是说,"传统红利"正在走向式微

迟福林:是的.近年来,尽管决策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但投资消费失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明显恶化,走向消费主导的进程长期滞后于社会预期.

从2000年到2016年的11个年头,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消费率为62.3%,当年消费贡献率为65.1%,到了2016年,消费率就下降到48.2%,消费贡献率下降到43.1%.虽然说2016年有所反弹,达到49.08%,但仍不稳定.

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率从2003年开始超过40%并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48.31%的高位,投资消费失衡的格局至今尚未根本改变.

新京报:这意味着"政府主导型投资红利"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

迟福林: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突出的特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模式.尤其是2016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为重要特征,政府对市场的不适当干预越来越多,"增长主义"倾向具有普遍性.

实践表明,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投资消费结构的扭曲,形成无效投资.以经济总量为导向的地方关系,同GDP导向的地方财税关系和干部政绩观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地方公共职责划分不清,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形成不了有效的地方治理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