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人教版,中学生物教学资源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85 浏览:120329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制定意见.

一、指导思想

1.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全面理解课程理念,贯彻《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中生物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变革,要在深入学习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领会课改精神,理解课程理念,贯彻《课标》要求.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项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目标."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普通高中实施生物新课程,要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指面向所有学生,重要的是要公平,公正地给不同的学生中提供最适合起步与发展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课标》中必修部分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一要求.选修模块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设置的,要确保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按类别要求完成选修模块的学习.

(3)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学习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生命科学的正确认识,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思维方式,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一基本教育原则.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面向现实世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内容的实际性,实践性,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2.构建我省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课改实验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方面充分发挥我省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作用,努力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中凸现出我省的教育传统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全国各地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有益经验,在高起点上快速推进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同时要及时研究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协调,快速,稳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有序实施.

二,课程目标《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维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2.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检测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课程总体框架由科学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生物科目隶属于科学领域,其下又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1.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精选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关注生物科学发展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贴近人们的生活.模块分为必修1,必修2,必修3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必修1:分子与细胞"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高中生物其它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能较深入地认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的成分和基本结构等,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在能力方面,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科学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必修2:遗传与进化"选取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知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能力方面,领悟检测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取了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定,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在能力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拓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树立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STS)理念而设计.模块分为选修1,选修2,选修3等三个模块.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选修.本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进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本模块的设置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设置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课程实施.实施时间安排

(1)必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实施的时间上,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到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每周2学时也可从高二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高二学年完成三个必修模块教学,每周3学时.

(2)选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

在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后,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及兴趣开设选修模块.参加高考的理科类学生修习选修3,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文科类学生修习选修1,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对生物课程有兴趣的,可修习选修2,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实施方案建议

必修选修模块36个学时,2学分.根据我省,对于生物新课程实施提出

侧重理科学生修习

,教学建议

《课标》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1.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领会新课程理念,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系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落实课程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方面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和能力方面的目标,重视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促进对生物科学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目标的整体性目标表述中尽量应用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具体教学目标的预设应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实现阶段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既要根据内容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预设,又要因课堂实际及时有机地生成.

2.理解模块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的价值,灵活运用模块中的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整合,从而将生物学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体系.解决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与现代生物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本质.在全面实施必修模块教学前提下,根据学生层次,类别和兴趣的不同来实施选修模块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探索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学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缩小《课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接受学习是我国传统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中应保留和发扬的要更深入地研究传授知识的规律和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的机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对学生接受式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讲授方式和策略.

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一是教材内容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景,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师利用探究性学习既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创造教学留下了广阔空间.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生物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主体,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的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侧重于"知识的引领""活动的组织"采取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等评价方式引入到合作学习中,力求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新课程的教学预设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教师的预设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的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省相当一部分学校实验室不足,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实验无法随堂进行,只能延迟或提前,有的甚至不做,难以达到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如错开实验室的使用时间缩短实验室的运转周期把部分实验移到教室上等确保实验教学能按要求进行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教师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开足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尽可能不用课件演示等虚拟方式来代替真实实验.在不便利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如《课标》中模拟尿糖的检侧.教师和学生还自行设计或改进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

()其他教学建议

落实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教育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内容融入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实施STS教育,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适当方法,理解生物科学发展及其价值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开设校本课程,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整合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开发生命科学的校本课程,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其所用课时与高考复习课时均不能占用生物模块的修习课时.

,评价建议

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应充分认识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努力做到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评价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

2.探索学分认定方案,保障各模块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标》规定模块2学分高中生物必修模块6学分选修模块.各地区,学校,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和研制过程性评价工具,尝试构建并逐步完善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评价体系.

3.以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

第一,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课标》界定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表述.在教学中,应根据总体课程目标和各模块的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学习评价具体标准.

第二,要用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学习结果.用学生表现来说明三维教学目标上达到的水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的重点.在学生之初应明确告知其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使教学和评价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的过程.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既要考虑评价方式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的具体特点,又要讲究效益,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益的多种评价方式.第四,动态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学生对待生物科学的态度,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以及在生物科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都是在生物科学学习过程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及时引导,要重视非正式评价方式的运用,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实践.

,保障措施

1.省,市分别成立高中生物课程指导小组对各地,各校生物课标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深入生物课堂,及时发现,探讨和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负责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生物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确保生物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评估活动要组织,开展好生物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教学案例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各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建立起适应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新秩序,确保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步地顺利实施.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生物学科教材,网路资源及其他媒体信息,组织,开发和编制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生物学科辅教辅学,实现资源共享.

,研究专题

学校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开展专题研究,确保高中生物课程实验科学,有效地进行.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教师可以选择和开展以下专题进行研究.

专题一:生物教育目标专题研究

生物教育的素质培育功能研究

生物教育的生命教育研究

生物教育的美育教育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知识性内容的目标分类及其应用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能力目标的分类及其应用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类及其应用研究

专题二:生物学科课程专题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设计的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系的研究

基于生命科学的校本课程研究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评价研究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专题三:生物学科学习专题研究

概念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技能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非智力因素与生物学习关系的研究

不同类型生物学科知识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

专题四:生物学科教学专题研究

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

专题五:生物教育评价专题研究

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学业的评价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评价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评价研究

专题六:生物学科教师专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素质的构成研究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

优秀生物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校本生物教研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中学生物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科学

生物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必修2:遗传与进化

必修:稳态与环境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必修2:遗传与进化

必修3:稳态与环境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侧重文科学生修习

自主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