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怎样在文中加入图片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23 浏览:16416

论文题目: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的多向交流

作者姓名:毕玲玲

工作单位:丰县和集初级中学

联系:15862216896

任教学科:数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的多向交流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从"注入式"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法,恰当地设置疑问,正确地引导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效地杜绝知识的直接灌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就学生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 键 词:多向交流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时的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环境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智力得不到发展,只养成了一种坐享其成,只等答案的态度,无法让自己的思维活跃,时间长了成了不动脑,不动口,不交流的机器人.因此,改变这种教育观念是现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教师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硬拖他,激励他而不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问题的诀窍而不把现成的答案灌给他.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新知识,探索疑难,总结规律,充分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的交流方式,彻底改变"注入式"教法.如何来实现数学教学的多向信息交流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教法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少些求同,多些求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甚至支持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引导他们去努力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肯定或否定自我.本人教授"平行线性质"一节时,一道题最初是这样的:

例:如图已知a∥b,c∥d,∠1等于115°,

(1)求∠2和∠3的度数.

(2)从计算你能得到∠1和∠2是什么关系吗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等于∠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是一个同学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等于115°也能得出∠1等于∠2."我很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没讲的问题,他讲述了自己的推理过程,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随之我又借题发挥改为:已知a∥b,c∥d,求证∠1等于∠2,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等于∠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等于∠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1等于∠2吗(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二,少一些单一,多些综合.这里所说的"单一"指学生学法单一,教师讲学生听,读书少,动手少,多向交流少,教师的教法单一,比较普遍地采用串讲串问的讲授法,运用知识单一,即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善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要优化教学,课堂中要融合多种教法,或启发诱导,或小组研讨,总之,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其真正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快乐.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从各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让学生自拟单元期末检测题,自我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些综合性的活动都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机会.其三,少些限制,多些自由.这些"限制"指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上的限制.例如,在学习内容上,一道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已经懂了,会了,思维超前了,老师还要一步一步地讲解分析,把学生拉回既定的教学程序中,在教学空间上,一般只限于教室内学习,而忽略了数学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时间上,一般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几乎被老师独占,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向交流的时间.经过这样的限制,学生的主体性被淹没,思维被抑制,创造性的火花很少闪现.基于这种分析,我们倡导,给学生"松绑"还给学生一些"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自主学习,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的自由.教学中不允许教师超纲,却允许学生超纲,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生可以布置一些难度大的作业,并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作为小老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学习新课前,给学生预习时间,确立目标时间,上课给学生质疑时间,提问后思考时间,重难点讨论时间.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实现,创造力才能在属于他们的时空中得以孕育和发展.

二、设疑激趣

问题是学习发生的前提.设置疑问,创设困惑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提问,一组新奇的演示实验,一段有趣的科学故事,都会给学生以困惑情境,引发学生交流探索的.例如,讲"圆周角"一节时,首先我拿出了一张事先画好的一个圆(无圆心)的方纸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学生想到三点定圆和利用垂径定理找圆心,但都需要尺规,感到无法可解,这样学生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探索

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的时,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讲解,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索,交流.思考探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全盘托出.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听课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组织学生课堂探索交流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与课本的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学生自身反思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争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答,从而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的讨论过于肤浅或不着边际.比如在教学"圆周角"时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3)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为什么(4)如果圆周角为90°,那么它对的弦经过圆心吗为什么等这样通过教师提问的控制,学生的思考目的会更加明确,更有深度.从而学生可利用直角对直径,进行两次折线找两直径交点即为圆心,解决了不用任何工具可找出一个圆的圆心这一问题.

四、质疑答疑

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于书本知识的观点,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争论.师生之间的质疑切磋,看似课堂教学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起死气沉沉,呆板单调"一言堂",这种环境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圆形纸片找圆心的方法知道了,如果是圆形工件该如何确定它的圆心呢利用折线的方法还可以确定什么样特殊的线确定的这些线利用了什么样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了积极地思考,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五、归纳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与多向信息交流,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甚至轻重颠倒,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进行总结归纳.因此,教师要对学习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加以梳理,使点,线,面充分融合,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还必须指出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交流探索的终止,课后的反思,练习与实践探索仍是课堂交流的延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继续进行深刻的交流学习,锻炼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加强教学中的多向信息交流,能够有效地杜绝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索兴趣自觉地获取知识.并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要做好"导"的作用,让学生置于所设定的"问题解决"中,才能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师生间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和活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教师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在这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