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14 浏览:93627

《小学"美德行"德育实践活动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

●东台师范附属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进入科研的随着学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德育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直面我们的德育工作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新的思考.首先,我们的德育目标偏重于认知,而对于情感,态度,习惯,过程,方法等则多说教而少引领.这种德育的"知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道德知识层面上,而所期望的优良"德性"并未在学生心灵中生成.其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取向于"成人化","理想化",而缺少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儿童化","日常化"内容.再者,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重心往往放在如何改善对学生德育"注入"的技巧上,而忽视活动的开展及在活动中生发的体验和感悟.另外,也有诸如德育实施的时空比较单一等倾向.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冷静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获得丰富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以此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自主养成.这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缘由之一.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观照这一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又面临着些许新的环境和追求.

1.小学德育实践面临时代挑战——社会转型时期来自各种媒介的多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的形成,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挑战.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学生心灵,才能产生实效.

2.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小学生的道德并不只是在学校中形成的,教育必须树立大德育观,才能为小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3.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校本探索依然有着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我们认为——①小学生"美德"是一个序列化的,具有鲜明阶段特点的内在特质.②"美德"塑造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化的,立体化的育人过程.教师师德,学生美德,社会公德可以相互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情感陶冶,审美涵育,活动促进,生活滋养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实践社会,提高能力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关注活动的全过程,变盲目行动为科学规划,变随意为规范,变零散为系统,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发展.③小学生"美德"是可以评价,改变和重塑的.依据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分阶段实施"美德"塑造,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可以探索出一个更有效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解决美德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这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缘由之二.

综上,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自觉实践,自主参与中获得独特珍贵的道德体验,积极设计,探索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各类活动,我们拟以"小学'美德行'德育实践活动校本研究"这个课题的立项研究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美德行":我校特色德育实践活动.她以"美德卡"等为载体,旨在引导小学生以美德标准美化自身的德行,修正不足,形成美德素养,"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小公民".2004年12月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对这一活动作了报道.

德育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针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实际而开展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活动",是德育的载体,是德育的生命.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管束,强制,责罚中获得的,而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这种主客体的互动,就有赖于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亲历体验的各种活动.它主要涉及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模式.


小学"美德行"德育实践活动:首先是一种活动,是受教育者真实,生动,活泼地投入其中的实践活动,其次,这种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紧紧围绕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而开展的,再次,这种活动是一个交互性的过程,是教育者围绕着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活动,受教育者亲历实践,在活动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逐步内化,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一个过程.它从亲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逐渐积淀成某种精神.这个过程,受教育者获得独特而珍贵的体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

校本研究:是指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现有的教育资源,本校学生品德现状,师资教育水平等而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的个案研究.

小学"美德行"德育实践活动校本研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校情实际,探索小学德育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通过"美德书"(重视引进生态文明道德等)的编写,"美德卡"的优化,"美德尺"的研制等,使"美德行"活动系列化,经常化,科学化,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理论依据

1.活动教育的理论.活动理论认为,存在于我们思想之中的精神本性是自由的,抽象的,内在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意志的创造活动,才能体使理性的自由本性外化,对象化,并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己和确证自己,然后又通过活动回到自身.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活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活动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3)活动对人之存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4)教育应对儿童的活动予以充分的关切.

人类的心理是作为与环境互动的一个特殊要素产生和存在的,个体不作用于某样东西就不能去理解它.知识和活动之间存在着规律的相互反馈.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理解,反过来理解会影响行动,而行动又进一步改变理解,如此循环反复.这告诉我们意识和活动是动态相关的.因此活动理论认为学和做是不可分开的.在真实世界中引发的活动,常常是受到目的激发,容易取得与目标相一致的良好效果.活动是意识产生,发展的基础,也决定着个性的形成.

2.人本主义发展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重视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潜能发挥的趋势.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通过整合化和现实化发展达到新自我的过程.整合化是将已有经验和知识的不断整合,达到深化.现实化是通过人的不断地交流,互补等活动,使人的感受广度逐步扩展,感受程度逐步加深,以形成自省和自我体验的能力,达到内在化自我.人本主义理论承认这个过程可能发生的早一些,也可能发生的晚一些,或者根本不发生.因此,活动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兰德,汉纳芬所研究的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如果向学习者提供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在脱离情景脉络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呆滞的,不具备实践作用的.这一点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孤立地将道德准则,规范等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无法加以灵活地应用,也会影响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因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能促进德育的实效性.

4.时代性理论.学生总是身处于一定的时怎么发表展进程之中,根据时怎么发表展的特点,德育也体现着明确的时代性.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也与时代紧密相关.因此,活动的组织要联系本地的教育资源,不断灵活地加以充实,丰富,以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关注儿童生活也是课程改革体现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学习者——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在生活中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可以为学生的美好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提供预期性的启发和引导,正是这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而逐渐积累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充实,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

四、研究的目标

1.发展是学生活动的根本目标,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手段.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美德行'德育实践活动校本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优化德育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引领学生通过外部的操作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活动的多次交替,转化,逐步形成与完善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和谐发展.

2.学校通过对适合小学生美德行养成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自主德育的新路子.通过对"美德行"活动"美德书"的编写,"美德卡"的优化,"美德尺"的研制等,探索小学生"美德"塑造的新途径,新策略,建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德育育人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德育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理想愿景.

3.建立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内容适当,方法科学,适合当下小学生心理的"美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探讨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美感,使其能够初步地享受道德,欣赏道德.

4.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促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学习,理解,运用各种教育理念,通过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提升新的教育思想,重又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螺旋式上升,也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五、研究内容

1.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本校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分别以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管理者为对象的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同方面,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了解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分析本校学生道德水平发展差异的原因所在.

(2)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访谈和学校以前关于德育工作的种种举措的梳理,了解各教师,班主任及学校管理层在德育实践途径,方法等方面所作的尝试,探讨,反思其实效性,并座谈各自理想的德育模式,倾吐当前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困惑,难点.与此同时,通过问卷或谈话等方法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当前学校德育效果的反映.在了解目前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2."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研究.

这部分是本课题的研究重心所在,包括:

(1)"美德书":"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内容的载体建设.依据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与国家,社会对未成年道德培养的要求,借鉴已有的小学德育内容和小学美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写出具有校本研究特色的《美德书》(含有生态文明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打通),并力图使该书不仅具有科学性,即内容的认知水平呈现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1至6年级的《美德书》成为螺旋上升的系列教材,而且使其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2)"美德卡":"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载体深入研究.2004年我校在"美德行"的道德实践活动载体方面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即通过使用"美德卡"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美德教育的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道德实践,发现其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将"美德卡"这一道德实践活动载体编制得更加科学全面,更具人性化且能凸现出美学与德育相结合的特征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3)"美德尺":"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评价手段的载体研究.我们设想通过编制"美德尺"建构起一套可操作性德育评价体系,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一套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鲜活,现实的资源,为深化德育理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3."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通过何种路径,方法使"美德行"有机地"行走"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将是此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能否突显"美","德","行"特色的关键所在.

4.学校,家庭,社区美德教育整合的研究.

树立大德育观,在以"美德卡"为形式联合三种教育力量进行美德教育的基础上,既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更对整合三种教育力量的方法,途径,形式等进行探索和实验.

5."美德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个案研究.

在对全校进行"美德行"实验的基础上,每个年级重点选择一个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美德行"的开展及其效果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研究重点

(1)"美德行"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研究,

(2)道德美感养成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

2.调查法:主要是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学生,教师等诸多人群,了解学生道德现状和学校德育现状,同时也调查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活动效果.

3.行动研究法:开展延伸实践活动,并及时记录下教育实践日记.

4.个案法:追踪研究,典型的学生案例与活动案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七,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手段切实了解,分析现阶段本校范围内小学生"美德"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第二,方案设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美德"结构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设计研究方案,第三,实践干预.并要求全体研究成员按照方案设计步骤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干预,第四,总结提升.同时施加辅以适当的评价跟进,以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德育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关注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剖析,科学统计等研究方法,凸显实践策略的实效与创新.第五,反思回顾.第六,模式建构.构建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目的的道德熏陶并建构相应的美德实践模式.

(二)研究过程:

1.时间规划:实验总体时间为4年(2007.10~2016.10).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7.10~2007.12)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课题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国内外有关德育的理论,获得理论支持.

3.课题组成员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构思实验方案.

4.课题研究分工,制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6.1~2016.2)

本阶段按照实验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开展实验.

1.总课题组每年召开1次学术年会,

2.针对需要,召开阶段实验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实验的经验,或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会,报告会,实行过程指导,

3.收集,整理形成性的资料,建立实验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实验(2016.3~2016.10)

1.每位课题组教师对自己分管的项目进行归类,总结,

2.课题组作全面总结,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成果鉴定.

八,课题的管理

1.课题主持人:周卫东

2.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分管校长,教导处德育主任,年级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

3.保障措施:组织保证:组成子课题研究小组,精选挑选骨干教师组成子课题组,在校德育领导小组领导下,切实做好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时空,实施研究.人员保证:本课题负责人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内知名教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德育理论基础,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研究成果先后获省教科院等部门组织的"师陶杯","园丁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参与和独立主持过多个课题的研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分别是学校,市骨干教师,学历高,理论深,能力强,是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队伍,能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他们在不同教育教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抱以极大的热忱和期望.课题组成员曾经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乐于潜心研究,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中去.机制保证:凭借与南师大联合办学的优势,争取专家学术支持.同时聘请各级教科部门的专家进行指导.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明确职责,制定课题管理条例,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对实验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经费保证:校行政计划投入科研活动所需经费.

九,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丰富的过程性活动记录与评价资料,

3.体现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

4.教师经验论文,活动案例集,

5.学生"美德行"活动体验文集,

6.活动专题片,

7.生动的校园德育网页.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