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教育课程培训,请根据本课程的培训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23 浏览:132539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串讲

第一部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网考

试卷组成:从题库中抽取75道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题型:单选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

多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判断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

第二部分各章重点内容串讲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知识点

1.洛克指出,儿童既不是天生的善良,也不是天生的罪恶,儿童的心理最初只是一块白板,它的变化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3).

2.儿童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分支,无论在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学派.(4)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4)

4.学前儿童心理学任务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4-5)

5.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受到遗传因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7)

6.下面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有关键期.(7-9)

7.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7)

8.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8)

9.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8)

10.发展的阶段性解释质的变化.(8)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9)

12.在早期教育领域中,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9)

13.下列关于关键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1)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如果仅仅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关键期,它的含义只是说在关键期内个体可以学习,而超出或未到关键期则不能学习.

(3)如果把关键期理解为可学习的水平的话,则表明在关键期内可以学到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后则不容易达到这一水平,但只要刺激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

(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0)

14.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横向研究.(11)

15.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纵向研究.(11)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

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22)

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23)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25)

4.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25)

5.六七岁时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25)

6.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7.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下面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有:防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食物反射.(27)

8.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9.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相应得到扩展.(28)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巴甫洛夫把人的语词称为第二信号.(28)

12.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的生育年龄,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母亲的情绪和态度.(30)

1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30)

14.在怀孕后的头三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32)

15.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32)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知识点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2.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41)

3.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42)

4.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其遗传规律表现为一般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43)

5.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48)

6.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52)

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53)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53)

9.所谓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物体,尽管它的成像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54)

10.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54)

11.从内容上看,记忆可以分为:符号记忆,形象记忆.(56)

12.从对识记的态度上看,记忆可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56)

13.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认定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几种模式.(56)

14.下列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释正确的是: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一定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57)

15.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58)

16.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58)

17.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58)

19.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61)

20.儿童识记的方法有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61).

21.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64)

22.下面对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再认好于回记忆,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61-65)

2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24.记忆策略是指是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66)

25.复述策略是指儿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来记住这些信息的记忆策略.(67)

2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72)

27.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8.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74)

29.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于此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76)

30.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78)

31.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79)

32.形式运算是指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80)

33.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这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86)

34.下面会引起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有:熟悉环境的改变,被他人惧怕情绪感染,后天经验所致.(88)

35.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89)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知识点

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陈述和请求方式开展交流活动.(99)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100)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100)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儿童掌握实词的顺序是: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101)

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101)

6.下列对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7.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103)

8.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等范畴.(103)

9.社会化语言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104)

10.皮亚杰认为,2-7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104)

11.语言先天获得论认为,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105)

12.下面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105-106)

13.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106)

14.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108)

15.安思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有: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109)

16.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种儿童的依恋类型为焦虑—回避型.(109)

17.婴儿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与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种儿童的依恋类型为(焦虑—反抗型).(110)

18.下列对安全依恋儿童描述正确的是: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安全依恋的儿童能够主动接近问题,坚持性好,安全依恋的儿童善于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安全依恋的儿童善于调节自己的行为.(114)

19.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116)

20.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客体中心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120)

2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121)

2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24.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社会文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122)

25.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归因.(123)

26.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123)

27.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侵犯,敌意性侵犯.(124)

28.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29.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127)

30.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3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3水平6阶段).(129)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知识点

1.到了2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139)

2.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147)

3.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147)

4.2岁左右的儿童拿着蜡笔乱涂一气后,发现自己已经画了一个个小圆圈和一些线条,于是当问他们画的是什么时,他们会看看这些圆圈和线条,觉得像自己吃过的"小圆饼和面条",因此就把这副画称作为"小圆饼和面条".这种情况说明了儿童画的随意性.(148)

5.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149)

6.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经历了本能直觉期,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150)

7.下面对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对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检测想与真实的转换,有积极的情感体验.(154-160)

8.社会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游戏.(对)(160)

9.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160)

10.学前儿童的操作性游戏经历了从简单的摆弄到能够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从无意识的摆弄到有效的探索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发展阶段中: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163)

11.结构性游戏指的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165)

12.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游戏.(165)

13.到了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165)

14.按照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装扮游戏,角色游戏.(168)

15.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儿童装扮的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168)

16.当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装扮游戏.(169)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知识点

1.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了如下子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176)

2.影响人的气质类型的因素主要是遗传.(177)

3.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特征:活泼热情,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情绪体验不够深刻并明显地表露于外.其心理活动的显着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177)

4.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179)

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180)

6.性格是表现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181)

7.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182)

8.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183)

9.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183)

10.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经过了五个过程,这五个过程的发展顺序正确的是: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184)

11.3岁的孩子仍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而不用代名词"我",好像是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的.(185)

12.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185)

13.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185)

14.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有: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186)

15.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委屈和羞愧属于社会性体验.(186)

16.下列关于性别差异的表述正确的是:女孩子显示出更快的早期语言发展,上学期间,在阅读和写作上优于男孩.童年中期男孩在空间能力上就比女孩好,而且该差异延续一生.在青年期,男孩在数学推理测验上就比女孩好,这种差异尤其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显着,有更多的男生在数学上格外好.在小学,女孩的所有学科科目成绩都比男孩好,此后这个差异逐渐减少.在小学高年级,男孩开始在数学上显出优势.(187)

17.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188)

18.如果一个儿童不能正确回答"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是当爸爸"这样的问题,说明该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稳定性缺乏认识.(188)

19.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189)

20.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189)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本章内容框架

二,单选题

1.华生强调环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197)

2.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197)

3.当儿童把玩过的玩具放进筐子里后,老师立即表扬这个行为,以后这孩子收拾玩具的行为会大大增加.这是操作性行为.(198)

4.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199)

5.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泛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199)

6.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如下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199)

7.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202)

8.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202)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202)

2.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203-204)

10.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那个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209)

11.下列皮亚杰对语言与儿童思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思维是从一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于经验.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210)

1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212)

13.下列属于低级心理机能的有: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212)

14.维果茨基提出,低级心理机能是种系发展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13)

15.关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问题,维果茨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起源学说,就是说,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214)

16.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216)

17.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2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