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52 浏览:56562

作业三:启发式提问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提问的作用

启发式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要实现由重"教"转向重"学",必然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技能,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启发式提问能训练学生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性格各异.教师首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成为一名好学生的愿望,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技能,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课堂上学生的"说"意味着交流,沟通,讨论,在"说"的过程中既训练了胆量,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问题,既要能做到回答得有条理,有创新,又要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当学生的回答出现词不达意或表达不完整,条理不清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点拨予以完善,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启发式提问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提问时教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回答问题后教师的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师生之间的感情.正确的提问方式能增进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尊敬,进而使学生将这种喜爱和尊敬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二、启发式提问的要求

"应声如雷","举手如林"的虚检测活跃.不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课堂教学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钻研问题,从而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要符合学生实际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教师事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宜.选择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和选择思维能力较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要考虑提问对象的辐射面和问题本身的辐射范围.问题不能总是难度太高或太低,也不能只面对少数学生进行提问,对于那些胆小内向,表现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多花心思.

2,要激起学生探究

提问既要让学生感到有困难,又要使学生拥有解决的信心,所谓"跳一跳,摘桃子".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一般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事实问题强调对具体事实或信息的回答,如在"土壤"一节中教师提问"土地和土壤一样吗".而思考性问题往往包括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判断,推理,评价等思维过程.在提问所创设的情境中,问题不仅具有思考性,还能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探索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如"请用已有知识解释说明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回答不利影响及分析原因的同时,还可引导他们去思考有哪些解决措施,哪些目前可行,哪些需要检测以时日等.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心情往往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有误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尤其要注意避免当众奚落,嘲讽,挖苦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态度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1

地理知识本身趣味性不强,这是造成很多学生上课"听不进去"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带着好奇和疑问去认识规律,待新课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疑问,不仅能巩固知识,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这一节时,教师以一段幽默导入:教育局一督学到某校视察,走进一间教室,见讲台上摆放有一地球仪,便问为什么地球仪是倾斜的学生甲回答不知,学生乙回答不是他弄歪的,教师回答领来时已经是这样,校领导则说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地球仪是从地摊上写来的.学生立时哄堂大笑,然后教师立即抓住时机设疑:"地球仪倾斜的角度是多少""地球具有这样的倾斜角度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如果这种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会引起哪些地理现象的改变"等等.先设疑制造悬念,运用蕴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从地球仪的特征引导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反诘提问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深似一步地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对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有成效.如教师在进行自然资源概念的教学时,先板书什么叫自然资源,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自己身边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种,如煤,桌椅,板凳,电等.教师再问:"桌椅,板凳,电是不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学生回答"不是,是经过人类加工之后才形成的."由此得出人工加工的物品即使能用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却不是自然资源.教师再问"雷电是不是自然资源"学生往往会回答"是,因为它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继续问:"它能否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语塞.据此,教师强调,自然资源具备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二是社会属性即有用性.教师还须提醒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否有用,还要看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如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时,地热能等不能利用,就过去来讲它不属自然资源,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它已变成新能源,雷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因为目前人们还无法利用.

3,层层递进法

这种提问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思维的连续性,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也得到巩固,教师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酸雨危害与防治"时,让学生观看我国酸雨分布图,可总结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教师再问"为什么我国东南部有酸雨区的分布而西北没有"学生便会回答东南部气候湿润,降水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排放出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而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小,工业不发达,加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难以形成酸雨区.教师再继续提问"在我国酸雨分布区中,东北,华北重工业发达,为什么没有形成重酸雨区呢"在前一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学生便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得出答案:重酸雨区的形成除与降水,经济,工业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地形,土壤等有关.

4,比较提问法

高中地理有很多相似的知识点,如自转与公转,冷锋与暖锋,背斜与向斜,气旋与反气旋等,对这类知识采用比较提问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地理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5

这种提问通过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各抒己见,使每个思维层次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习""一节中,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清除空间垃圾的好办法吗"问题一提,学生便思维活跃,神情激动,跃跃欲试.在这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予以指导,尤其是后进生和平时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对他们新颖独到的观点要及时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启发式提问进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并能让学生"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同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里有所创造等".

参考书目:

[1]—学会做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2]李小冬.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

[3]田力.启发式教学与课堂教学提问.

[4]冯克诚.中学地理学习心理基础与地理思维[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PSSPPSSP和生涯品牌,为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怎么写作,开创了教育行业教育顾问的先河,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项目.我们还特别推出"教师教研和亲友创富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富的平台,在网站上增设了教师资源专栏,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课件,教案,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学案例,试题,学科总结等教学资源.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中国的学习顾问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