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文性质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35 浏览:67634

论文性质: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论文题目:义乌方言历史渊源探究义乌方言历史渊源探究

故县人常有古代义乌的水陆交通都较为便利,因此人流量也较大,人口来源十分复杂,县际交流尤为频繁,方言内部也受了不同的影响,"十八腔"便由此产生.在义乌方言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两地的边境地带,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所改变,产生了其个性.如陇头米,上滕,苦竹塘,葛仙等地,受金华话的影响较大,华溪,何宅,下湾等地受东阳话的影响较大,东塘,大陈,后深塘等地受诸暨话的影响较大.但是总的看,义乌话是基本统一,因此全县虽然在腔调上有所不同,却都可以用义乌话自如地交流交际.

语音方面,整体来看,义乌话里共有30个声母,1个零声母,远远多于普通话的21个,义乌话中的韵母和普通话一样,也可以分为四呼,共有54个,其中有30个白读韵(或是白读为主),19个文读韵(或文读为主),有5个是文,白读同韵.义乌话里有10个声调,要比普通话的到4个丰富得多.古平上去入四声在当今的义乌话里,清浊音不同调,各分阴阳成了8个调,又因入声文,白两读不同调,因此就成了10个单字调.阴入白读调与阴平相似或相同,一般很少区分阴入字与阴平字.如:山等于索,仙等于雪,天等于铁,疤等于八,等于湿,剥等于包,煎等于接.阳入白读自成调类,部分阴上字文读归阴去.如:倒等于到,躺等于烫,茧等于见.部分阳上字文读归阳去.如:近坐是写厚等是阳入字,文读时念13调与阳去同调.各地的声调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

二、词汇历史探究

义乌方言历史悠久,因此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在义乌方言中,许多字和词都带有文言的色彩,有很多词汇都来自于历史或文学典故,有的字词甚至仍旧保留着古汉语的形式.因此,在义乌方言的日常读写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会说不会写"或者"听懂看不懂"的情况.

1,古汉语

吴语中通常用"食"来表示"吃"的含义,义乌方言也是如此,这其实是对古汉语的继承.在古籍中,"食"字的使用远远早于"吃"字.《诗经》中,通常用"食"来表示"吃"的含义,像"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诗经·狡童》),"硕鼠硕鼠,毋食我黍"(《诗经·硕鼠》)等篇目都有出现这个用法.现在依旧存在的一些沿用古汉语的语句,如"民以食为天"","不食人间烟火"等都用"食"来替代"吃".在义乌方言中,不仅仅是"吃",还有"吃"的引申义如消耗(~盐),承受(~不消)等,甚至是"喝"(~酒),"吸"(~烟)的功能也都被"食"所取代,于是"吃"通常就不再单独使用,这都是传承和延伸了古汉语的用法.

另外,在第一人称"我"的用法中,义乌十八腔对"我"的叫法不尽相同,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称"我"为"à"的叫法,写出来就为古汉字中的"卬"字,这个字现在已难得一见,但在义乌话里却是个常用字."卬"字表示的意思之一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篇中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一句中同样也出现过这个字,意思就是"我".在现在普通话中"卬"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时的读音为áng,但在《康熙字典》里,"卬"字的注音是"谔",《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我"的意思.这样看来,义乌话说作"阿à"的用法,与古汉语"卬"的意思,语音变化都不大.

在日常生活事物方面,义乌人对衣服上的纽扣的一种称法是"pàn",就是"袢",又作"襻",也是一个古汉字,原指手工缝制农服时用布做的用来扣住纽子的那个环套.虽然现在这种布制的纽扣只有在一些老人家的身上才能看见,然而"纽袢"一词却依然存活在义乌老乡的口语中.

又如,义乌人称那些说话鼻音很重的人为"齆(wèng)鼻头",这个"齆"现在大概很多人不知道,但它其实也是个古汉字.《十六国春秋》中就出现过"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说法,《康熙字典》对其的解释是:鼻塞曰齆.再如,煮饭烧水时因沸腾而液体外溢,这种现象义乌人称作"pū",即古汉字"鬻"(《现代汉语词典》简化作"潽"),《说文》中解释:"鬻,炊釜沸溢也."


2,历史,文学典故

在历史典故的沿用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词就是"十八力",该词取义于"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南宋时多说"武艺一十有八",元朝流传甚广,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戟,棍,钺,叉,钂,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这大约就是古称的十八般武艺(兵器),它几乎涵盖了古代所有随身武器和使用这些武器的技法.倘如某位好汉全面掌握,件件精通,那必将是所向无敌的英雄,所以义乌人就将"十八般武艺"简化为"十八力"用以赞美,形容那些臻美臻善,无可挑剔的美好事物.例如人们可以称赞某个相机十八力,功能齐全.

义乌农民普遍说的还有"自立为王"一词.周天子封八百诸侯,后来诸侯之间互相残杀,互相吞并,自己封自己为王.起初,诸侯王们还会向周廷禀报一下,请求批准,但随着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王们就不再向周天子禀报,而是自立为王,像项羽的西楚霸王就是自己称的.义乌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把人自以为是,不与别人商量的行为说成"自立为王".但是这个词一说是古越语遗存,还有一说是戏剧文化的影响,其最真实的来源还有待考证.

义乌方言中有一类很特别的词,其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通常用历史真实人物或是小说虚构人物来寓褒贬(贬义居多,褒义较少),因此俗中带雅,耐人寻味.这些人物在义乌方言里存活至今,成为了义乌方言历史内涵的来源之一,使义乌方言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

义乌方言中有一个词叫"白屁",这个词看似俗气,但却是伯嚭的谐音.伯嚭系吴越春秋时楚国的大夫,又名太宰嚭,是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嚭奔吴,受同是从楚奔吴的伍子胥的推荐,当上吴国大夫,后任太宰,得到吴王信任.他为人善逢迎,好大喜功,贪财,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吴破越后,他受越方贿赂,允许越方媾和.后又屡进谗言,谮杀伍子胥.越灭吴后,又转而降越为臣.伯嚭在这整个故事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义乌人故意将伯嚭叫成了"白屁",将其作为耍两面手法,言而无信,朝秦暮楚者的代名词.这个词也从春秋流传,演化至今,成为了古越语的活化石.

还有"厉智"一词.人们常说:"你这个毛痘花娘真厉智,像蜂皇一样,人家不能说一句话."其实"厉智"乃吕雉一词的谐音.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刘邦死,吕后专权八年,排除异己,心狠手辣.因此,吕雉就成了义乌方言中的"厉智婆",十分厉害,又十分聪明,这样的女人谁也不敢得罪.

水浒以及三国的故事在义乌流传很广,在过去基本上是妇孺皆知的,义乌人因此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尤其偏爱.

在众多水浒英雄好汉中,义乌人最敬重的就是黑旋风李逵.在义乌话里,那些不避艰险不畏劳苦的人,就被尊称为"李逵".这个"逵",义乌人则读成"guì",于是"李逵"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李贵"或"李桂"了.义乌人出于对李逵的崇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借用他的英名来称颂那些不避艰险不畏劳苦的人."你真是个李逵!"这样的话是个分量很重的赞美语.

另一个词"李固"也是出自水浒故事."玉麒麟"卢俊义在上梁山之前原为河北大名府富商,一次他在家门口看到一个冻饿得奄奄一息的青年,就将他救起,此人就是李固.卢俊义见他能写会算,办事机敏,就将他留在府中,几年间李固就成为卢府的总管家,人称"李都管".卢俊义对李固十分信任和重用,但李固却心术不正,与夫人贾氏有私,还想侵吞卢家财产.卢俊义被吴用骗出北京,在梁山泊附近被劫持上山.李固即向官府密报卢俊义私通梁山,卢于是被捕,并被判死罪,李固则与贾氏公然结为夫妇,独占卢府产业.后梁山好汉成功解救了卢俊义,杀了李固和贾氏,带卢上了梁山.对于李固的恶行,义乌人有一个高度概括的判语:李固反出.这里的"反出"二字,在义乌人眼里,大概包含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出卖主人"等丰富的涵义,因此义乌人就在这个意义上用"李固"来指责这种意义上的人.

还有"刁蝉"一词,即来源于三国故事中的貂蝉这一角色.东汉末司徒王允的义女貂蝉,曾被先后送给董卓和吕布用以离间其二人.貂蝉是文学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出来的.罗贯中在小说塑造的貂蝉形象是极富胆量与智慧的,她成功结束掉了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换回了短暂的安宁.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可以说是一个闪光的红粉英雄,但是义乌方言对她的评价却恰好相反,"貂蝉"成了危险女人的代名词.貂蝉的貂,义乌方言读成"刁",用来形容女人刁钻古怪,专门勾引人.也许这是义乌人站在董卓和吕布的立场上给予貂蝉的评价吧.

三、结语

义乌方言是义乌人民祖祖辈辈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从中反映出的文化理念,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或赞美善良,或鞭挞邪恶,都是义乌人民宝贵的财富.在与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甚至其他语种的交流融合中,义乌方言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其发展必将迈上承前启后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孟自黄,金礼林《解读义乌方言》[C]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第一版

[2]《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M]1987年版

[3]方松熹《义乌方言研究》[M]浙江省2000年5月第一版HistoricaloriginofYiwudialect

Abstract:AsthebranchofWudialectinthesouthofZhejiangProvince,Yiwudialecthaslonghistoryandplexform.Inthelonghistory,Yiwudialectbeeahistoricalandculturalsystem,whichkeepssomeancientChinesecharactersandstories.ThisarticlewillresearchtheYiwudialectthroughsomedetailsandexamples.

《义乌县志》1987年版590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