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21 浏览:44580

教学计划表

课程名称

(中&,英)科学,科技与社会导论

(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授课老师

(中&,英)陈恒安

Chen,Heng-an课程型态演讲ˇ讨论ˇ实习先修科目课程编号基础ˇ初阶进阶专题学分数2-0开设班级必(选)修选修备注与通识「科技与社会」合班上课

课程目标

当代科学与技术知识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十分强大.无论对科技发展抱持乐观或悲观的态度,人们都已经无法逃避科技这个议题.我们身边大大小小许多问题都与科技知识有关.例如,国家的近代化,殖民,能源,开发,基因食物,器官移植,复制人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电脑,手机与化妆品等等.

为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质疑,批判及反省传统观念中客观中立的科技知识.本课程计画以「科学,科技与社会」(STS)跨学科的观点,探讨科技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各个面相,如: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此外,课程为强调观念的整体性与知识的行动力量,因此本课程内容除简单介绍理论之外,将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主要方式,在课堂与讨论中重新经历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目的在培养思辨分析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主动关怀并学习介入科技议题.

本课程计画以五大部分提供学生一个STS观点分析科技知识的基本架构.主要的流程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其次辅以哲学,社会学等不同观点,最後再回到自己与科学的关系.课程内容计划分为:

科学形象与隐喻:以学生心目中科学或科技专家的形象切入.一方面呈现不同学科学生固有的「科学观」,另一方面,介绍科学语言中所使用的隐喻,并指出隐喻形塑观念的可能性.

科学哲学:了解一般人的科学观之後,课程将进入科学哲学中不同的观点.首先介绍逻辑实证主义至KarlPopper视科学为逻辑方法的说法,以及孔恩提出的科学革命.其次,则将重点放在科学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的简单理论介绍.

科技知识形成的脉络:除了科学哲学的规范与理想之外,科技知识形成的实际过程牵涉许多因素.此部份将以案例为主探讨.

科技与性别:介绍性别研究观点对科技(特别是医疗与生命科学)的分析批判.

科技与公众:最後,再度回到人与科学(家)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公众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试着找出可以发挥知识力量的实践途径.

(二)课程大纲:(包含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参考资料以及主题重点)

课程简介与STS导论

第一周9/17

课程简介

上课重点:简介STS课程,教育部计画以及台湾STS社群与相关研究现状.协调上课,分组报告,作业等事宜.第二周9/24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上课重点:以《科学,技术与文化》为基础介绍STS发展历史,探讨议题以及问题取向

学生阅读:陈政亮.《科学,技术与文化》.草稿请於教学网站下载.出自《科技,医疗与社会》第6期,页145-200,2016年4月出版

"Introduction",pp.9-54.

教师参考:Felt,Ulrike,Nowotny,Helga,Taschwer,Klaus.Wissenschaftorschung:EineEinfuehrung.Frankfurt/Main,NewYork:CampusVerlag,1995."Die'neuere'Wissenschaftorschung:KonzepteundPerspektiven",pp.114-148.

科学与技术哲学(此Section为教师授课)

第三周10/1

孔恩的科学革命

上课重点:1.介绍逻辑实证论至Kopper传统

2.以格式塔心理学图形挑战学生固定思维模式,以引发兴趣

3.简单介绍孔恩科学革命三部曲,强调常态科学典范理论精练过程

学生阅读:孔恩(程树德,傅大为,王道还,钱永祥译)(1991)《科学革命的结构》.台北:远流.第六,八,十章.

教师参考:孔恩(程树德,傅大为,王道还,钱永祥译)(1991)《科学革命的结构》.台北:远流.〈导读〉.第四周10/8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建构

上课重点:强调科技发展已从描述与解释(Darstellen)的模式发展到生产(Herstellen)的方式,并以社会建构论理论说明何为知识生产

学生阅读:Siondo,Sergio.AnIntroductionto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BlackwellPublishing,2004,Ch6.

教师参考:Callon,MichelandLaw,John(1997)"Aftertheindividualinsociety:lessonsoncollectivityfrom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CanadianJournalofSociology,22(2),pp.165-182.第五周10/15技术:技术是应用科学吗技术是否推动历史发展

上课重点:强调理论科学与技术发展非为因果关系,以及探讨技术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阅读:哈里特史渊编.黄中宪译.《历史大哉问》.台北:三言社,2006.问题十五〈科技如何影响社会变迁〉.页203-216.

教师参考:Siondo,Sergio.AnIntroductionto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BlackwellPublishing,2004,Ch8

科学形象与隐喻(学生分组报告)

第六周10/22

科技或科技专家在小说电影,电视与动画中的形象

上课重点:以技术决定论为主轴,以学生选择的文本文主探讨相关议题

学生阅读:陈信行(2002)〈法兰肯斯坦的阴影:技术决定论的前世今生〉.《当代》四月号,176期,页54-63.

教师参考:强特尼着.《谁怕科学怪人》,新新闻,2002.第七周10/29

科学中的隐喻

上课重点:借Science权威,强调科学家也需要理解科学隐喻的用途与限制

学生阅读:MatthewK.ChewandManfredD.Laubichler,"NaturalEnemies–MetaphororMisconception"in:Science4July2003,Vol301

sciencemag./cgi/content/full/301/5629/52

与读者回应

sciencemag./cgi/reprint/301/5639/1479c.pdf

学生阅读:陈恒安(2007)〈科学中的隐喻〉.《科学发展》十二月号,420期,页86-87.

教师参考:Massen,Sabine,Winterhager,Matthias(eds.)ScienceStudies:ProbingtheDynamicsofScientificKnowledge.Bielefeld:Transcript,2001.pp,213-234.

科技与社会,

科技知识形成的脉络(学生分组报告)

第八周11/5

设计与社会

上课重点:技术物(artifact)如何体现社会价值

学生阅读:RuthSchwartzCowan〈家庭中的工业革命〉.In:《科技渴望性别》,2004,页99-120.

学生阅读:LangdonWinner〈技术物有政治性吗〉.In:《科技渴望社会》,页123-150.第九周11/12

科技文化与不确定性,科学争议的解决

上课重点:科学争议的解决非以「对错」为判准,「对错」常是历史的後见之明,须了解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学生阅读:哈里.柯林斯与特雷斯.平奇(2000)〈可食的知识:记忆的化学转移〉.《人人应知的科学》(TheGolem:whatyoushouldknowaboutscience).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一章,页4-30.

学生阅读:哈里.柯林斯与特雷斯.平奇(2000)〈歧见的萌芽:路易.巴斯德与生命的起源〉.《人人应知的科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四章,页64-83.

教师参考:Farley,JohnandGeraldGeison,"Science,PoliticsandSpontaneousGenerationinNieenth-CenturyFrance:ThePasteur-PouchetDebate,"BulletinoftheHistoryofMedicine48(1974):161-198.

教师参考:胡湘玲,1995,《核工专家VS.反核专家》,台北:前卫.第五章「核四争议的解决策略」.陈政宏一脉相承:台湾筏之技术创新与特性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十辑台北:研究院(2016),页527-573十一周11/26

(参观成大博物馆)天才发明家or系统打造者

上课重点:强调工程师应为系统打造或管理者的身分,而非技术人员

学生阅读:ThomasP.Hughes〈美国电气化的过程:系统建造者〉.In:《科技渴望社会》,页19-77.

教师参考:1950年代「成大-普渡合作计画」计画报告中关於工学院教育建议部分.

教师参考:汤姆麦尼可着.张淑芳译.《商业标准大战:直流电vs交流电》(2007).台北:财讯.

科技与性别(学生分组报告)

十二周12/3

科技医疗中的性别问题

上课重点:医疗体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与现象背後所隐含的性别意涵

学生阅读:吴嘉苓(1999)〈性别,医学与权力〉.《性属关系(上):性别与社会,建构》,王雅各编,页385-418,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师参考:KathyDis着张君玫译《重塑女体:美容手术的两难》(巨流出版社,1997)十三周12/10

(邀请演讲或影片欣赏)

科学中的性别语言

上课重点:与「科学中的隐喻」相呼应,强调性别语言与历史,文化,社会脉络的关系

学生阅读:LondaSchiebeinger〈「兽」何以称为「哺乳」动物〉(Whymammalsarecalledmammals).In:《科技渴望性别》,2004,页21-75.

学生阅读:EmilyMartin〈卵子与精子:科学如何建构了一部以男女刻版性别角色为本的罗曼史〉.In:《科技渴望性别》,2004,页199-224.

教师参考:Bivins,Roberta(2000)"SexCells:GenderandtheLanguageofBacterialGeics".JournaloftheHistoryofBiology(33),pp.113-139.十四周12/17

生活中的科技与性别

上课重点:除家务与性别议题之外,可藉此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议题

学生阅读:RuthSchwartzCowan〈家庭中的工业革命〉.In:《科技渴望性别》,2004,页99-120.

教师参考:成令方,吴嘉苓,2005,,《,医疗与社会》3

科技与公众(学生分组报告)

十五周12/24

(邀请演讲或影片欣赏)

什麽是「科学普及」它的功能与限制

上课重点:分析台湾主流科学普及的重点与限制,并简介台湾科普书使用与翻译问题

学生阅读:陈恒安2003〈科学素养与社会〉,《科学月刊》四月号,400期,页309-312.

学生阅读:陈恒安2003〈通往科技新知的另一途径〉,《科学发展》三月号,363期,页84-85.(凡《科学发展》中的文章请见国科会网站中的出版品nsc.gov.tw/sd/)

学生阅读:台湾STS虚拟网站(sts.nthu.edu.tw)「科学」讨论版中,关於科普功能与科学教育的讨论.

教师参考:Massen,Sabine,Winterhager,Matthias(eds.)ScienceStudies:ProbingtheDynamicsofScientificKnowledge.Bielefeld:Transcript,2001."ScienceandthePublic-PushingPUSwithScienceStudies",pp.235-256.

教师参考:Felt,Ulrike,Nowotny,Helga,Taschwer,Klaus.Wissenschaftorschung:EineEinfuehung.Frankfurt/Main,NewYork:CampusVerlag,1995."WissenschaftimoeffentlichenRaum",pp.244-280.十六周12/31

科学的媒体化:媒体是科学发表的新园地或科学需要媒体的背书

上课重点:强调科学传播的新形式,大学-产业-媒体的新合作关系

学生阅读:哈里.柯林斯与特雷斯.平奇(2000)〈试管中的太阳:冷核聚变的故事〉.《人人应知的科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三章,页64-83.

学生阅读:陈恒安(2003)〈科学的媒体化〉.《科学发展》九月号,369期,84-85."ColdFusionandHotHistory"OsirisVol.7,pp.135-163.

教师参考:Weingart,Peter.DieStundederWahrheitZumVerhaeltnisderWissenschaftundMedieninderWissensgesellschaft.Weilerswist:VerbrueckWissenschaft,2001.特别是第六章论及科学与媒体十七周1/7

STS与博物馆

上课重点:科技博物馆作为科技知识沟通的平台,过去扮演的角色,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学生阅读:自编教材

教师参考:十八周1/14

期末综合检讨

(三)成绩计算方式

分组报告:50%(期中口头与期末文字)

随堂心得兼点名:50%(各占二分之一,未缴交者该次以0分计)

额外加减分:如积极参与讨论,发问等,若从事或参与课程引介之相关课外活动或演讲,且缴交心得者,每次加1.5分

(四)上课方式

报告注意要点:

a.本课程上课时间为13:10-15:00,每次报告务必於14:20前结束.(器材准备时间请务必掌握,不要拖延),14:20之後为教师补充与讨论(依上课实际人数可能改变)

b.每组5-6人

作业注意要点:

a.期中报告:

10月15日交分组报告计画书,每组一份(请勿迟交).请依据底下大纲:

1.分组分工情形,碰到的困难

2.报告构想与大纲(可用文字或PPT)

3.问题

4.参考文献

b.期末报告

将期中口头报告发展成文字报告,每组交一份

(五)教师参考资料

Felt,Ulrike,Nowotny,Helga,Taschwer,Klaus.Wissenschaftorschung:EineEinfuehung.Frankfurt/Main,NewYork:CampusVerlag,1995.


Massen,Sabine,Winterhager,Matthias(eds.)ScienceStudies:ProbingtheDynamicsofScientificKnowledge.Bielefeld:Transcript,2001.

Siondo,Sergio.AnIntroductionto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BlackwellPublishing,2004.

(中文:林宗德译.《科技与技术研究导论》(2007).台北:群学.)

Weingart,Peter.DieStundederWahrheitZumVerhaeltnisderWissenschaftundMedieninderWissensgesellschaft.Weilerswist:VerbrueckWissenschaft,2001.

哈里.柯林斯与特雷斯.平奇(2000).《人人应知的科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哈里.柯林斯与特雷斯.平奇(2000).《人人应知的技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吴嘉苓,傅大为,雷祥麟(2004)《科技渴望性别》.台北:群学.

吴嘉苓,傅大为,雷祥麟(2004)《科技渴望社会》.台北:群学.

陈恒安,郭文华,林宜平(2016)《科技渴望参与》.台北:群学.

傅大为(2016)《回答科学是什麽的三个答案》.台北:群学.

《科学发展》月刊「科学,技术与社会」专栏.请见国科会网页(nsc.gov.tw/sd/)

「台湾STS虚拟网站」(sts.nthu.edu.tw)

台湾STS学会(tw-sts./)

STM科技,医疗与社会期刊网站(stm.ym.edu.tw/)

阳明STS研究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