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总第11个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9 浏览:19064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 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突破难点,强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面对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的挑战,初中生物教师应对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树立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使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完美整合.

关 键 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无法用实验验证的和课堂上的知识要点,练习等,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它完成,但能用实验完成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实验完成.诚然,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终究还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本末倒置,避免走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误区.本人就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辅助生物教学,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计算机为硬件,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学生看到老师上课前打开计算机,就有些兴奋,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通过一些画面,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想知道为什么例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关于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检测如没有多媒体动画,教师只能把兴奋的传导途径在黑板上写一下,学生就得死记这个传导途径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如把这部分知识配上多媒体动画,把兴奋形象的转化为一个"红点",学生只要看一下这个"红点"在反射弧中的运动路径,就能通过感官的认识,理解性的记住这部分知识.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

信息技术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辽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不但使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的画面,还使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使学生产生了想学,爱学的想法,参与起来得心应手,去重温当年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大有小科学家的架式.

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生物发展史上有许多很多科学家做了许多经典实验来验证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的生物学规律,回顾这些实验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而这些实验中有些是在学校实验室中无法重复进行的(如米勒实验).信息技术制作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利用了先进的声音,图像和视频压缩技术,二维和三维动画的特技效果可以在短时间内直观地呈现图,文,声并茂的数字化教学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以课本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开阔学生视野

综观初中生物课本,形形色色的生物现象,使学生参观,认识生物世界这个广阔,绚丽的科学殿堂,同时学到科学知识的体验,领悟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某些探究活动中(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探究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探究呼吸运动的过程等)涉及到七,八年级学生还未接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息技术为老师带来了福音,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为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质怎么写作.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探究教学模式.

传统生物教学,老师都依赖于课本讲课,一节课时间有限,作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试想,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呢怎么能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呢不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这一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如当师生进行实验结果和原因分析时,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往往已不太清楚,不能正确地回忆和描述,有些演示实验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些实验的过程又过于漫长或难以观察(如鸡的产卵和孵化过程和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的观察),有些实验表述抽象,同时又难以进行(如探究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知识,达到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以实验为蓝本,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生物的两大法宝,观察不同于看,而是用心去倾听,课件可以反复播放,前面所讲的原理,步骤是否看清楚,后面要用到.课件上演示的操作情况是否观察清楚,自己要动手做实验,所谓照葫芦画瓢,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实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如在教材中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只有靠学生勤观察,多思考,为什么叶绿体色带自下而上分布是橙的胡萝卜素,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很多时候要给学生一点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而信息技术恰能做到,停留在某张画面上让学生观察去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培养学生记忆力

根据信息的储存时间及编码方式的不同,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音,像,动画能刺激多个感官,又能引起很强的注意,所以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较好.又由于画面形象生动,必要的内容又能停留与分解,因此,更容易组织编码,形成较好的形象记忆和理解记忆,即长时记忆.如探究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时,用课件对这两种方式在发生温度,发生部位,进行的快慢程度上类比讲解,使学生在形象基础上达到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比较长时间了.又如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比较抽象,真正的实验经过了八年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将过程模拟出来,几分钟之内就可重现.加深学生对杂交的感观认识,从而记忆并理解杂交实验.

五、以教师为影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在生物教学方面又更能体现出来.例如学"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借助信息技术播放池塘生态系统,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广泛的,在阅卷中同一道题目学生能想出多种解法,有的方法的确比老师的还好.同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一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再反思一下教学过程,结合学生掌握的情况,反复观看课件,有的地方稍微改动一下,效果就截然不同.可见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动物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虽然两者的构成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又如,在讲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时,同样都有输导作用,但两者输导的物质不同,导管输导的是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导的是有机物.再如,在学"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时,引导学生观察"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导向模拟,分析:(1)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几条(2)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成分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归纳总结出: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有两条途径,分别是肺循环和体循环.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体循环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可见教学中只有想不到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些教学方法稍微创新,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都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恰当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生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优化生物教学,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生物教学的改革实践带来极大的帮助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