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书的事儿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36 浏览:79640

中国自古便有“十年寒窗苦读书”的说法.严酷的环境,昏暗的油灯,练就了书生坚毅的品格,铺好了日后康庄的仕途.这般读书,实在苦闷,支撑的不知是荣华的诱惑还是真正报国的赤诚之心.目的暂且不谈,看最终结果,这样的死记式读书法,还真是封建帝制的好助手.但在一个推崇这种读书法的时代,也真逼出了一些思想深远的志士,就像实业救国的清末状元张謇,弃医从文的革命家孙中山.


读书就要让书中的内容活过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我个人认为,读书应涉猎广泛,方可读出生气,也就可“活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华罗庚和陈景润都是我国现代令人钦佩的著名数学家,他们研究的学术成果都是要以论文形式公之于世的,陈先生就没有华先生具有文学素养.每当陈景润有了新的研究成果,需撰写论文时,总要费一番脑筋,写出来的东西也总是杂乱无章,怎么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还好华罗庚先生总会倾力相助,才使那些科学的理论得以面世,得以实践.由此可见广泛涉猎的重要性了.

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钻过死胡同,总是读自己喜欢的,也只读自己喜欢的.而人的思想总是天生不全面的,天生肤浅的.我按照自己肤浅的喜好,读了一些肤浅的书,写东西也肤浅.那时候的“肤浅”不过是一些好听的句子,好看的文章,看不出表达的意义,而浮华的词藻一大堆.多亏我的语文老师及时让我读了一篇有关“化妆”的文章,大概是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本身的自然美,善意的美.读书、写作也是这样,读的,写的,应是文章风骨的华美,内涵的华美,倒是语言应该质朴.这时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困拘在媚俗的华丽中了,应更注重精神的实质,于是拓宽了阅读的视野,开始涉猎鲁迅、老舍等名家之作,体会那些朴素安稳的语言中蕴藏的让人震撼的波澜壮阔.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让我感触颇深,要说语言,也真不单调,比如像描写“夏天的酷热”一段,就把那种焦躁难耐、火烧火燎的情景形容得惟妙惟肖,不单调,也不浮华,没有天花乱坠之感,平和而大气.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这本书的深刻思想.那样的时代,让人畏惧,人性之善被消磨、被蒙蔽,老舍先生借车夫祥子控诉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同时也提醒了人们要守住自己心底最初的正义,最初的善良.读这样的书,更能让人看清环境,看清自己,让人清醒,让人理智.

我对华美语言也并不抵触,喜欢欣赏“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之类的句子,婉转的景中都是情的寄托,这美丽的诗句使我沉醉,使我深思.从此我爱上了古典文学,爱上了“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的秋声壮阔;爱上了“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读书不一定“有用”,却是决定品位庸俗或高雅、心胸开阔或狭隘的关键性因素.书籍教化民族于“无形”,教化人类于“无形”,这“无形”,就是庸人所说的“无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