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教授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08 浏览:78607

李欧梵是贯通中西的哈佛学者,曾在哈佛大学读书任教数十年,这本《我的哈佛岁月》是一本知识性回忆录,从他的个人的经验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本文摘自他对费正清教授的回忆章节,略有删减.


费教授是当年美国汉学界的“太上皇”,此乃举世公认,我们学生私下也常用他中间的名字――King作为他的绰号.他为哈佛本科生开的两门课最为叫座:一为“近代东亚文化”(俗称“稻田课”),一为“中国近代史”.前者是和当年日本研究的泰斗(后任美国驻日大使)赖世和教授(Edwin Reischauer)合开的,两人为此课所写的两本教科书:《东亚:大传统》(East Asia: The Great Tradition)和《东亚:现代的转化》(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ormation)也是我们当年研究生必读的“圣经”.前者为“旧约”,后者为“新约”,可见其内容之详尽.尤其是后者,我们都把它当“史实”来读.事无巨细,我们都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连费教授的简单有力的文体也背下来了,譬如讲到1870年“天津教案”的一段,就说(大意如此)“英国领事举向等射击,不中,再射一,击毙等”,当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不中”一语,英文只有一个字――“Missed”,传神之至.

这类历史细节是费教授的特长,他授课也是如此,语调干枯而细致,面孔毫无表情,上课开讲先来一句:“Ladies and Gentlemen”,立刻进入正题,毫不浪费时间,更没有废话或“转弯”.据闻他第一次开“东亚文化”大班课的时候,为了引发低班学生的兴趣,时常辅以幻灯片,他在第一堂课放的第一张幻灯片就是一张中国的稻田,然后他不动声色地说:“女士们,先生们,这是一块稻田,这是一头水牛等”学生们因此把此课叫作“稻田课”,是哈佛有史以来持续最久(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现今)的课程之一.

费正清的文体是从“史实”的叙述出发,把制度的改革置于“人情”之上,西方的制度进入中国以后,产生的反响也是相应的制度,譬如他大书特书的清朝外交“朝贡”制度和西方之不合,以及同治中兴以后应运而生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海关,皆是明显的例子,后者的总监Robert Hart最后甚至成了费氏心目中的伟人.

我终于忍不住向费教授发炮了.在他开的一门阅读课中,我大胆地借义和团为题发表我的谬论:为什么费氏的书中关于义和团的论述基本上都从西方传教士的立场出发为什么义和团的“拳民”都是没有嘴脸的暴徒这批下层人物的“心灵世界”该如何描述换言之,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怎么没有进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领域,而只是一味抄袭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最后我竟大言不惭地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人在哪里!”此语一出,班上的同学都很惊愕,觉得我这个后生小子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然而费教授听后,非但不以为忤,还露出他罕见的笑容对我说:他也感觉到这个缺点,所以正想说动史华慈教授和他合作,另写一本教科书.

从此之后――大概是我入学后的第三年――我和费教授的关系开始接近起来.他公开称我是一个“放荡不羁者”(free spirit),可能指的是我在为学上的自由心态吧,我从此也更以此自居,逐渐在思想上独立起来,不再完全相信老师说的话都是至理名言.而费教授似乎也对我另眼相看,非但请我(当然也有其他人)参加他家的茶会――每周三下午定时举行,我也因此认得他的夫人费慰梅女士(Wilma Fairbank)――还不止一次请我和少数研究生在周末到他的避暑山庄(在附近新罕布什尔州的弗兰克林)去小住,因此我也认识他夫妇收养的两个女儿,这使我深深体会到费教授人情味的一面:对她的女儿平易可亲(其时他已六十多岁,而他的两个女儿尚未成年),而对他的夫人和老母更是敬爱有加,在这一方面他是典型的正人君子.因为他出身寒微,所以自小养成生活朴素的习惯.我们几个学生初抵山庄不久,他就带着我们去砍柴,体力劳动数小时,有一次他还率先跳进一个泥泞的小池塘中,要我们先洗一个“自然澡”.劳动过后,简单的晚餐吃得也格外开心,晚餐后闲谈一阵(往往是他夫人的话多),他就早早就寝了.第二天清晨他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书房(在住屋附近)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户,据说是数十年如一日.而费教授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严谨,每天清早起身,大概在6时左右、7时不到――甚至在洗漱时――就开始一一打给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写得怎么样什么时候写完有什么问题我个人后来写博士论文时也有此经验,他的学生无一幸免.上午4个小时他决不上课或见人,而是独自躲到他在怀德纳总图书馆(Widner Library)的书房中去看书,每天下午才去上课、上班和处理公务.他的住所――Winthrop街41号――距离图书馆仅数百步之遥,散步不到5分钟就到了.后来他对我说:“几十年来我省下不少时间!”又谆谆告诫似的说:“以后你们教书忙起来,每天能抽出两三个小时读书就够了!”我至今奉为金科玉律,但读起书来恐怕没有他那么专心.

费教授办事效率之高,到了惊人的地步.他的女秘书亲口对我说:他每天要口述录音数十封信,由她打字后当天或次日一定签名寄出,而且有信必复.我后来也和他通过信,并从他的复信中学习他如何造词用字.他办事条理井然,而且事无巨细一定亲自料理.后来我毕业任教时发生在美居留问题,他竟然为这小事亲自打长途为我向华盛顿的官员求救,解决了我的问题,更勿论其他学生的就业、求职或申请研究费等等杂事了.他的学生甚多,结果每人都顺利找到工作,独我例外,因为我不想找工作,后来还是因为别人不能到任而被逼去附近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去教书.记得我当时论文尚未完成,百般无奈,竟要求先到欧洲去“游学”半年,并找寻写论文的“灵感”,然后才去教书.费教授非但欣然答应,还为我弄到两千美元的奖学金去欧洲各国游历.记得我成行前去见他致谢,他给我三封信,要我在适当时机交给他的三位欧洲汉学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当年在伦敦执教的Stuart Schram教授(后以研究享誉学界),记得我把费教授的信拿给他,他看后大笑说:“看来费教授要我带你到酒吧去喝酒,他说你是一个free spirit!”

这一段故事,其实在我和陈建华的“座谈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中早已讲过了,值得在此补述的是费教授一家人对我的知遇.我并非他的及门弟子,但他却处处不忘提拔我,他的夫人费慰梅(我一直叫她慰玛)更是如此.缘由之一是我的博士论文,我想研究至少五六位“五四”时期作家的浪漫心态,而费教授只要我研究徐志摩,当然我又没有听他的话.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才得知费氏夫妇年轻时曾是梁思成和林徽音的挚友,我甚至猜测连费正清也和当年仰慕林徽音的几位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慰玛更是林徽音的闺中密友,两人数十年间一直有书信来往,后来慰玛以这些书信为基础写成一本书,就叫作《梁与林》.后来我受慰玛之托联系中文译本的事,因此几乎每周日都会去拜访她,那时(千禧年前后)费教授已经逝世,慰玛把他的照片和著作放在床边,不时拿来看看,令我十分感动,更从慰玛的点点滴滴的口述中,感受到这位大教授人情味的一面.

费正清教授逝世前数年曾有一次患心脏病,幸而康复,他痊愈后发给每人一封公开信,信中叙述他大难不死的经过,极为幽默,妙趣横生,对于家人更是亲情备至.他逝世前一个礼拜才刚完成一本书的稿子,据慰玛说:他亲自把书稿递交哈佛出版社后就平静地过去了,似乎大功已经告成,了无牵挂.前年慰玛以九十余岁高龄去世时亦是如此.Laura告诉我说:慰玛饱受病痛之累,有一天她把两个女儿和她们的家人都叫到身边,宣布说自己再活下去已没有意义,于是当晚就平静地过世了.

当时我人在香港,后来她的追思会我又未及参加,所以特别写了一篇祭文,表示追悼之意.费教授在世时曾写过一本自传,书名叫《归于中国》(China Bound),据说出版后他的学生都纷纷在书后查找有无自己的名字.我当然无此非分之想,只是对费教授多年的提携和照顾感到一份歉意.据说在他的葬礼上,大部分学生都来了,我又缺席.也许,在他面前我总有一份腼腆,不像和慰玛相处那么自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