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台大2016年8期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21 浏览:55700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忙着申请作为交换生赴台学习,目标学校只有一所——台湾大学.

这种情结的缘起,是十几岁时看的台湾电影与书籍.记得两三年前,刚上大学时,读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击壤歌》,其中这样写道:“穿着睡衣拖鞋坐末班公交车,在大雨中跳探戈华尔兹,走罗斯福路一秒不停地运球回家,依在台大的尤加利树下闭眼看那自称申东坡的附中男孩射篮等”或许正是这段文字建构了我对台湾和台湾大学的想象.

大三下学期,我开始了在台大的交换生活,一个相对清晰、真实的台湾也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还记得来台湾的第一天,看到大海里绿色的一隅,农田阡陌交错,毫无大都市的喧哗.一下飞机,耳畔响起的是轻快的《外婆的澎湖湾》,心情变得像音乐一样跳跃.这便是台湾给人的感觉,虽是过客,尤感亲切.正如台湾作家舒国治所说,台北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来宿舍的第一天,房间里的电卡出了问题,工作人员从1楼到14楼跑了几趟,修好之后还特地送我一张床垫表示歉意.我的室友家在台北,对我十分照顾,邀请我跟家人一起吃饭,还送给我不少日用品,“我们家里有多余的,你就不用麻烦再写啦!”我内心感动,而回应他们的,也只有尽可能多的笑容.还有便利店里店员热情的问候,学校里给身心残障人士的资源教室,旅游时当地人详尽的指引,都让我感受到台湾对人的关怀.

虽然在台湾的日子时常遇到下雨的天气、不合口味的食物,乃至每天早上要找件“干”净衣服的困扰,但想来,台大依然给了我最理想的大学生活.我甚至觉得,这是我大学四年里,距离自己最近的一段时光,虽然距离清华最远.

多年之后,当我想起台大,首先想到的会是每一个周五.那天只有一节课《世说新语》,10点的课程,还可以赖个床,然后背着两本厚书跑到教室听板书潇洒的张蓓蓓老师讲竹林七贤的德才情,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下课后去“活大”吃自助餐,去全家便利店写一小瓶酸奶,再去隔壁的图书馆借书还书,去杂志区拿一本新的《New Yorker》(《纽约客》杂志)或者《新新闻》,去music bay(乐牙湾)窝沙发里点音乐看书,消磨午后时光.回寝室的路上,阳光依然晃眼,小松鼠从树上爬到草地上,又很快爬回去.那种光风霁月,可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在台大选的课多是通识课或者概论课,难度算不上大,但这些课程给我的收获却胜过原来那些熬夜写论文、准备考试的课程.在东亚儒家人文精神课堂上,老师不仅带领我们探讨孔孟、大学、朱熹,也讲道德经、佛经、朱舜水、徐复观,思考“台湾保存了较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命题.在心灵洞察与健康课上,老师启发我们在音乐、冥思、涂鸦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抛弃过往枷锁,开启新的生活.在爱情社会学课上,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待爱情这件复杂的小事,记住平等对待,共同奋斗.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乱七八糟的课程有什么用呢?我会用人类学课堂上老师的话回答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台大的学生不太有清华理工科给人的沉静而略显“木讷”的感觉,大多数都比较“动感”,每当听到我是来自大陆的交换学生,都会好奇而热情的问东问西,在生活上给予方便.此外,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是大陆同学中少见的.从学生社团里的“同志社”、“人陆社”,到校园媒体里的社区议题、劳工议题,从午饭时间餐厅里关于乐生疗养院(拆迁问题)的宣讲到行政官员的讲座,都让我看到他们对社会的思考,绝非“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台大的这一学期啊,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而回到清华,还是要带着台大的馈赠,一头扎进新的生活.我是“回”清华,但也是一个新的出发.

而台大干我,就如在垦丁的海边回响在我耳畔的那句话:

Seashore washed by suds andfoam,been here sO long got tocalling it home.(海水洗岸浪飞花,野荒伫久亦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