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史学方法的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4 浏览:18335

摘 要:新闻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对历史研究的两种解释体系(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拉斯维尔的4+1模式以及媒介现象与外部社会互动模式、问题意识等,其中问题意识对新闻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关 键 词 :方法训练;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54-01

做学问不仅要下功夫去学,还要用脑子去思考、去提问,有了好的问题做导引才能去做研究,进而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有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少一开始就去思考问题.殊不知,一直处于一个盲目的状态,自然跳过了问题的导引,而直接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先明确了自己想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会使论文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而如何去发现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一、什么叫问题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说法.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理解问题意识的:“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但是这样的理解只是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背后的理论意识,就如当代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学者罗伯特科克斯(Robert Cox)所阐述的,问题意识虽然仍以问题为基本内容,即原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但是它更是一种客观事实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问题意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科克斯的问题意识深化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科学探索性疑难”,也不仅是强烈的对问题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对于问题的能动的阐释,即问题意识是建立在研究者提出问题的理论背景基础上或者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观照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和特定的理论或方法论有关.

二、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悟性或者洞察力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定,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广泛涉猎专业著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尽力阅读大量文献和学界论文;

其次,注重研究的方法训练,从前辈的论文中汲取营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多关注学界最新动态,养成多思考,多追问的习惯.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判断,然后经过判断进入问题,在好奇和疑惑的引导下进行初步判断,但是不能把判断当作问题,因为判断可能是伪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是一个发现问题的手段,它的目的就是看同类研究的前人启示.

具体说来,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从而萌发问题;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看前人是否研究过这个问题,对此又是以何种角度来解决的,再思考自己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何创新之处,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如果看到前人在同类对象中剩下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被锁定成自己的问题;或者同类对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变化带来新问题,引发旧理论在新条件下是否使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说明理论弹性强、范围广,如果不适用,需要理论推进,于是研究就有了意义.例如:对余英时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进行文本分析,作者通篇都在以问题做导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的方式为我们阐述了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背景,思想革命的起点,长期的精神准备,他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以及思想的最终形成,最后还指出了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作者首先提出胡适归国前后,中国思想界这一段空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是胡适而不是别人填上了这段空白?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为我们阐述了胡适思想史的背景.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给我们讲述了胡适长期的精神准备.进而提出一连串问题来为我们讲述胡适思想革命通俗文化和上层文化这两个领域.通过对“胡适究竟在什么确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作杜威的实验主义的信徒?”这个问题的解答,阐释了胡适思想的最终形成.文章最后提出“如何使中西两个思想流派相通?”并用胡适的原话“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来人怎样来批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来鼓励后人努力创新.同时,也肯定了胡适先生已尽了他的本分,为中国学术与思想现状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以问题做导引使文章整体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