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32 浏览:44763

摘 要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是壮族劳动人民的骄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三声部民歌,传统的三声部民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和遗忘.如今我们应用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三声部民歌,传统的三声部民歌应该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关 键 词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传承 发展 创新

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

马山县壮族三声民歌源于本县的古零镇,加方乡一带.它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谐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深受听众喜爱,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原因,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到马山县采风,发现了这里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并撰写论文把它推向世界,当即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此后,马山县全面开展了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均获得金奖,2004年自治区把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确定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六个试点项目之一,同时命名马山县为“广西民间文艺之乡”,2007年,它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它又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三声部民歌从此引人注目,并得到广泛展示和有效保护.

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发现震惊中外,到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誉为传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从挖掘、保护、传承马山三声部民歌的理念为世人所认同,当地非常重视打造马山三声部民歌文化品牌,传承形式丰富,不仅建立三声部民歌专业演出队伍,开展巡回演出活动,还在区内外乃至国际展示三声部民歌,扩大三声部民歌品牌的影响:建立承袭的马山县文化旅游美食节,构筑传扬三声部民歌永久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民歌总不受到当今时代青年人的喜爱,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焕发新的生机,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许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地地道道的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尽管三声部民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为流行,传唱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巫、师道中会者居多,青少年一般不唱,也不会唱,如不抓紧抓好传承工作,三声部民歌将在民歌长河中逐渐消失,其保护性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马山;_士族三声部民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与创新它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马山壮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新音乐,总而言之,音乐创作是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的.

(一)在传统的山歌基础上,运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传统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是非常优美动听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在保留吸收传统三声部民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的具有马山民族韵味的马山三声部民歌音乐来,如马山壮族作曲家蓝庆全写的《鹧鸪岭上叫》、《山不比天高》、《蓝天广朗朗》、《相爱嫌时短》等三声部民歌,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在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马山三声部民歌,使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创新,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时代节奏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必要和可实施.

(二)利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素材,创作艺术歌曲.

要想把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全国打响,本人认为,首先,如果都是用壮族语言来唱那就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使它在现代都市中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都能了解,熟悉马山壮族音乐.其次,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壮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因些我们的创作应该顺应时代的精神,创作手法要多样,利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材,在保留原有优美曲韵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原来的旋律上对某些小音节的音高和节奏进行前后、快慢调整.这样既可以保存原曲的轮廓,又有创新之意,也可以在民歌原型的基础上加工伸展,创作出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曲等艺术歌曲.让全国的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壮族音乐,传播;_士族文化.就如农礼生老师写的《迎客歌》、《阿妹挑担过竹桥》、《姑娘赶圩泉边过》、《阿妹今天要出嫁》、《放飞风情》、《高歌朝太阳》等具有马山民族韵味的歌曲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三)发展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教育,培养山歌手,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如今能象古时候壮家人那种田间地头所即兴演唱的山歌已经很少,普遍都是专业演员表演的山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普及到中小学的音乐课中,或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山歌比赛.培养青少年热爱山歌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对山歌产生钟爱之情.除外还可以举办山歌讲座或山歌培训班,多动员年轻人参加,请山歌师山歌手讲授山歌知识,教唱山歌:吸收中青年人参加,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以老带新,要口唱、要创作,要研究:使他们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欢山歌文化:以保证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继有人,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岁月流逝,时代在变,但我们对山歌的热爱不变,我们要不间断地为民歌的永世传承而高歌咏唱,大胆突破和创新,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推向一个新层次,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能得到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