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合一、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98 浏览:37561

[摘 要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以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为目标,忽视了社会对研究型、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于“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型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中文与英语相融合”的四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28-02

[作者简介]李艳(1979-),黑龙江省密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三合一、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黑龙江大学“卓越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施.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G2013010067);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YJS_2013004);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12年货物贸易总额达3866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落后美国150亿美元.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研究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了解WTO规则,精通外语的应用型人才;熟悉海关、银行、物流、检验检疫流程,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贸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型合一的国际贸易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三型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工具、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为进一步培养打好基础.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中担任经济分析和项目规划等工作,可以从事各类外企和跨国公司的决策参谋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承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博士)等工作,还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的目标.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实务操作和相关法律,了解主要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掌握应用WTO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有较高的营销、人际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了解进出口的具体事务,能够熟练、准确地填制进出口所需的单据.适应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行业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此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报关员”、“单证员”等技能的培养.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研究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学习了大量的难度较高的经济理论,例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但不适于实践操作.“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贸易惯例.但又疏于对高深国际经贸理论的研究,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搞科学研究时,又受到高级经济理论的限制.“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只擅长于具体的贸易操作,熟悉报关单据的填写,运输手续的,却缺乏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从事政府经济咨询、决策工作、科研院所科学研究、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国际结算、外贸、物流等工作.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同,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应用,有的侧重技能.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上应该将“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在一起,既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应选择以理论研究、经贸实务或操作为主的课程序列.

二、“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应该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介绍国际贸易前沿、热点问题时,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撰写论文或成立科研项目,授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就会使学生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适应外贸一线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在岗实习两种培养途径.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配以相关的软件,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仿真软件、单证和报关软件等.同时充分寻找校外资源,主动与外贸企业、物流公司、银行、保险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培养适应国际贸易一线工作的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3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直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但是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借助基础课的培养.从事任何工作,首先都要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公共基础课的传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加大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4中文与英语相融合

推动双语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外性较强,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还要与外商进行交流,开展贸易谈判、起草国际货物写卖合同,用英文填制商业、货运单据、结算单据,审核英文信用证等.所以学校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涉外类专业提高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英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培养适合国际贸易需求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责任编辑:梁宏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