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张爱玲没赶上这个时代”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43 浏览:21809

夏志清十年前整理完第103封张爱玲来信之后就此搁置,直到2009年大病才想起来交代信件问题.夏志清大病后身体需要调养,连自己“”来的《小团圆》都至今未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最终的出版整理都由夏夫人王洞完成.时代周报记者连线纽约访问夏志清、王洞夫妇,请他们讲述自己印象里的张爱玲美国生活.

夏志清有些事情已经记不太清,大多数问题由王洞女士回答.提到关键问题时,夏志清会积极地在那头出声:“我来讲!”回忆模糊的时候,真正能在他脑中浮现的内容才令人唏嘘不已.夏志清能清晰地记得自己“离经叛道”给张爱玲地位时的果断,记得自己年轻时饱读诗书的自信,记得张爱玲是“a great writer”(伟大的作家),苏州腔调里夹着英文,还是一派旧时江南才子气度.

张爱玲是很有距离的

时代周报:我们在信里能看出张爱玲“保持距离”的那种姿态,但也很惊讶她和夏先生通了那么多封信,他们之间感情的维系是在哪里?或者说她和夏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王洞:大家都觉得,夏先生对她这么热情这么帮忙,她对夏先生这么冷淡.他们是完全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夏先生他喜欢开玩笑,见了人说些个没有分寸的话.可是他跟张爱玲见面不多,所以也不知道张爱玲对他有没有这种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爱玲跟夏先生年纪差不多,比夏先生大半岁,她是一个大家闺秀,可能觉得男女之间不可以太等(亲近),要保持距离.其实张爱玲和他通信不大讲隐私的,跟宋淇当然不同,因为她和宋太太是好朋友.不管是跟庄(信正)先生的信也好,夏先生的信也好,张爱玲根本不讲自己的感情隐私,都是很有距离的.

但夏先生欣赏张爱玲才华,其实连不像张爱玲这么有才的,夏先生都愿意帮忙,张爱玲他当然愿意帮忙.当张爱玲在美国出版界打不开路子的时候,只好什么都委托夏先生,换句话说,她对夏先生很信任,的合同是夏先生帮她订的.其实夏先生是很不会做事的一个人,居然给她搞了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之间就是,一个尊重,一个信任.

我觉得夏先生对待张爱玲,真的是无话可讲.

时代周报:通信里他们有对文艺作品看法的交流,他们在文学上的品位很相似吗?

王洞:夏先生和她的品位差不多.夏先生说的话,她都同意,她说的话,夏先生也都同意,但从信里看得出来,她读的西方名著并不多.虽然她的英文很好,因为她母亲很重视她的教育,希望她到英国去留学.

夏志清:她看的(外国文学)不算多.

王洞:她喜欢看一些人类学,喜欢《叛舰喋血记》,这种故事看了好多,好像经典的作家她看的不多.

时代周报:夏先生现在怎么看当初对张爱玲的评价?

王洞:当年张爱玲在上海也挺红的,可是没有很多人把她当做一个很serious(严肃)的作家.夏先生当时也当然考虑很多,很大胆地把张爱玲的地位提高了.

夏志清:I made her a great writer ,and she was a great writer (我使她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她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写了以后,大家都相信了.

我是学英国文学的,看过很多西方名著.我的看法与人家不同.我有confidence(自信心), 对自己的自信心很高.人家都听鲁迅讲什么话,胡适讲什么话,我根本用不着.

王洞:夏先生在中国是学英国文学的,他在中国的时候,不大看中国的小说,所以他就不受成见影响.别人都是,一定是鲁迅好呀,一定是老舍好呀,他自己完全是凭他的感觉.夏先生胆子很大啦,把张爱玲提得很高,我想张爱玲的确是好,就像夏先生把王德威捧得这么高,的确是这么好啦,人家就是站起来了嘛.不要说得他好像那么自大,别人比不过他,就是因为他没有受过成见的影响.

她希望做畅销作家

时代周报:很多大陆读者都很惊讶,原来张爱玲在美国过得有点落魄.

王洞:张爱玲在上海的时候挺不错.后来你看她的小说,看她的文章,她一辈子都缺钱花.到了美国,自己结婚也结得不好,嫁的老头子年纪又大,身体又不好,又穷,她一直为了谋生很忙,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很多时候又很苦,所以很多人觉得,“哎呀,不知道张爱玲这样苦”.

时代周报:怎么看待她在美国的英文写作努力?

王洞:张爱玲到美国来,刚刚出了《秧歌》,虽然不畅销,可是书评是很好的,她对自己大概也有一些的期许吧,想要用英文写东西.结果你英文写好的东西,第一要有出版商啊,出版商对你没有兴趣就没办法.她没有好的经纪人,出版弄不出嘛.后来,夏先生虽然把她捧得很高,但夏先生只是一个学者呀,但你看张爱玲,希望能够做畅销作者,能够多卖钱.

现在哈金那么出名,因为在美国有一个脱口秀主持人叫奥普拉温弗瑞,在节目上建议大家读他的书,那本书就畅销,又得奖,哈金就出名了.但张爱玲可惜没有这么一个人去捧她.

时代周报:夏先生其实为了她进入主流做了很多尝试.

王洞:是.可是夏先生没有这方面的人脉关系,只能在学术上帮助她.但她希望出名,所以她让夏先生拿给这个人看,拿给那个人看.夏先生没有为他自己或者为我求过任何人,但为了她,他硬着头皮叫教授看她的东西.一般美国人看东方小说都想看些exotic(奇异)的东西,但张爱玲的作品不对他们的胃口.

时代周报:张爱玲在美国不受认可,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洞:我想,一方面是媒体,一方面是时间不对吧.现在中国开放了,中国强了,所以大家都去学中文,中国人哪个方面都扬眉吐气了,现在这么多人去学中文.张爱玲太早了一点,没赶上这个时代.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华裔作家进入美国主流出版界,有没有一些观察呢?在张爱玲的时代,韩素英好像比较受欢迎,现在是哈金.

夏志清:哈金还可以了,韩素英不算,看她干什么? 王洞:夏先生觉得,一个作家懂英文,外国的书读得多,看法就会不一样.

说到认可,我觉得这是世界的通病,大家会觉得你在美国出了名就重视你.莫言本来也是不错的作家,拿了诺贝尔奖,在国内(内地)、香港、台湾就红起来了.张艺谋、李安,拿奖都红起来了.这跟自卑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个国际问题.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莫言有评价吗?

王洞:他没看.夏先生退休以后,身体不怎么好,看书不多.他喜欢看英美经典作家.莫言得奖了,他就说:“我要看看莫言.”王德威就送他些书看,但他后来也没看.我太忙了,就看了一本《檀香刑》,我觉得挺好的呀.

无法评价她的后期写作

时代周报:《小团圆》是在夏先生的建议下写的?

王洞:是,她自己说是为夏先生“”的.当初夏先生看她写《张看》,觉得她应该把家里的祖父祖母都写了,结果发展成了一个自传体小说,超过了夏先生给她的建议.写出来之后,很容易对号入座,那个时候胡兰成刚好在台湾,张爱玲又怕胡兰成乱说什么话,宋淇建议她不要发表,夏先生就没看过她的原稿.等到书出来的时候已经2009年了,夏先生在医院里,到现在还没看这本书.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张爱玲后半生在美国的写作有什么评价?

王洞:夏先生没什么评价了,也不能说她不努力,她在努力修改自己的东西,她到美国的后半生,都在反反复复地修改.但你看她写给夏先生的信,她根本是在为生活奔走、奔波.她是一个作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根本不是一个学院派的人,不是一个会写论文的人.这些工作就是要她教书、做研究啊,像夏济安、庄信正可以做的事,但她没这些训练做不了,虽然她比他们更有才.这些事对她来说都是一个苦差,都是为了钱,所以真的讲起来,是非常不幸的.


时代周报:有人说信件披露出来损害她的形象.

王洞:可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大家看了,当然都觉得她很可怜,我想对她的形象不该有什么损害.因为夏先生出这个东西,是希望能增进对张爱玲的了解,对张爱玲有兴趣的人,从信里能够看出她是怎么样的奋斗,是生不逢时.但她当然是一个不朽的作家.我朋友看了信以后说“我以后不要做张爱玲”.

时代周报:张爱玲在美国一直在修改作品是心理问题吗?好像有点强迫症了.

王洞:我想王德威的文章中好像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可不一定是这样.要写东西,就要写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她最熟悉的就是她从前写的东西,而且她的文章常常被盗版,被别人翻译她都不喜欢,要改.她求好心切啦,一直在改来改去.我没见过她,我相信她自己也知道她这些作品将来会留下来,她希望写得好.

时代周报:王德威还说她生病是某种身体艺术.

王洞:夏先生对这些身体艺术不欣赏,他是老一派的人,王德威这样看的话,夏先生不一定同意.

我看张爱玲写的《张看》、《对照记》,她的母亲、姑姑、祖母,都有点孤僻,也许这种孤僻是有家里影响,那种环境,还有这种遗传.她可能有一点孤僻吧,到后来变为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