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学堂,让人生有个疯狂的小时刻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06 浏览:45218

1分钟可以做什么?听音乐、闲聊,还是发呆?一帮满脑子新想法的年轻人相信用1分钟可以让你学到一个好玩的心理学微知识、向你的梦想前进一小步或是认识一帮古灵精怪的人.

梁嘉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一分钟学堂创始人.在她看来,人生不能一直疯狂,但一定要有疯狂的时刻,一分钟的crazy,一分钟的梦想憧憬,一分钟分享读书的心得.许许多多的一分钟如果真的可以实实在在地被我们抓在手里,梦想也就不那么远了.

2012年2月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永芳堂的草坪上,梁嘉歆和她的一分钟实验吸引了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的年轻人参加.1分钟学堂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微知识,种未来

2010年3月,梁嘉歆研究生临近毕业.但毕业前的一阵子还是很忙碌的,找工作、写论文,通过朋友介绍,她还得到了一个到大专代课的.

每天花4个小时在路上,倒几趟车到上海一个很偏僻的郊县,学生基本是与世隔绝,生活的环境非常单调无聊.有一次,梁嘉歆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参观上海博物馆,去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回来分享一幅画.有个学生直接就跟她说:“老师,我们很穷,看不起这么高级的东西.”梁嘉歆瞪大眼跟她说:“博物馆是免费的啊!”学生说:“可是我出不起车费,出去一次要很多钱.”梁嘉歆说,如果你真的出不起这个钱,我帮你出,你去完回来拿着照片给我报销就是,没有相机也可以问同学借.后来,两个班各有几个学生去了,回来很开心地跟梁嘉歆分享他们的感受,说下次有机会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群学生几乎无一例外都不上豆瓣,如果他们玩豆瓣,就会很容易发现这个展览的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看这个活动是否值得去.有太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视作常识的东西,是这些单调环境中的孩子们不知道的.因此,梁嘉歆有了要做这个知识普及平台的想法,利用互联网,为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开阔国际视野,变成开放独立会思考的人.

2010年8月,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梁嘉歆过关斩将,争取到了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实习机会.正是那段实习经历,坚定了她从事社会公益的职业理想.那次实习后,她将“考博”、“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选项剔除了,而创办1分钟学堂公益项目的想法在心里却越来越成熟.梁嘉歆看了一下国外的公开课,感觉公开课的形式还是太传统,而且课程太长,年轻人很多坚持不下去.所以她想出了1分钟学堂——专门为懒人设计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微课程,时间长度为1—5分钟.

后来跟北京的朋友量子熊猫一次无意中聊起,他也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开始创办1分钟学堂网站.熊猫对互联网产品比较熟悉,但是却不从事开发.梁嘉歆到处撒网,改豆瓣签名、改签名,求一个靠谱程序员.

有一个男生L42y在豆瓣上看见她发的消息,给她发了很简单的邮件,说自己是一个程序员,一直希望能够做一些公益项目.就这样,不同的朋友聚拢组成了最初的团队.这批创始元老都是一批社会精英,基本是研究生学历,不少还出自名校.

在做1分钟学堂期间,梁嘉歆参加了不少公益培训和体验活动,比如英国领事馆文教处的社会企业家培训,MaD创不同之旅的曼谷社会企业探访.很多人,包括一些企业家、公益前辈都很认同1分钟学堂的理念,但是他们不了解梁嘉歆具体要怎么做.梁嘉歆发现,团队成员其实也搞不清楚这个项目究竟是做什么的.他们想怎么写作于那些二三线城市或农村的学生,但是他们对这个群体很陌生,因为他们都是名校出来的好学生,只能靠想象来做项目.


梁嘉歆决定解散1分钟学堂的团队.因为她想通几点:1.单靠一群精英学生是做不出帮助那些普通学生的项目的;2.团队四散在世界各地,对一个刚起步的团队来说,协作相对比较困难,因为有好多事情需要经常商量,接地气.于是项目最后就只剩下两个人:她和程序员L42y.认真说来,L42y是团队中唯一一个符合这个项目受众定位的人.他在农村出生,没有读大学,完全靠自学成为一个IT技术人员.而且他也比较讨厌沉闷的东西,为人没耐性,这跟大部分年轻人的情况很相似.

后来,L42y来广州工作,他们就在广州一起做1分钟学堂,并于2011年得到香港MaD创不同资金对社会创新项目的资助,一步步重新组成了现在的团队.

苍蝇计划,实现25岁前去土耳其的梦想

1分钟学堂喜欢网络的形式,传播好玩有趣的心理学微知识.比如,南京女生“走饭”因为抑郁症后,1分钟学堂联合果壳网介绍了一个名叫“忧郁小王子”的网站,并且在线解答了许多网友关于抑郁症的疑惑,获得了几千人的关注和转发.像这样的微小知识分享,1分钟学堂坚持每周推出一个.

有一次,梁嘉歆在网上看到一个,讲一只只有1分钟生命的苍蝇,很拼命地活着,不断完成自己清单上列出的事情,比如填饱肚子、挑战极限、结交朋友、躲避追杀等在一分钟里,过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生.其实我们从小就给自己很多做白日梦的机会,“我长大要做科学家”,“我要去环游世界”.到真正长大了,就会对自己说“工作太忙了”、“生活有压力”、“要照顾家庭”等等,然后自己的梦想就被卡拉OK、打Dota或是看美剧、刷微博的时间占据了.梁嘉歆萌生了在1分钟学堂中加入苍蝇计划的念头——如果生命只有1分钟,你会怎么做?用1个月的时间开始你的梦想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很小,比如L42y想要一个电饭煲、某人想看完一本书、整理自己的家庭相册,某人希望去西藏旅行等

梁嘉歆自己也有一个.14岁时,梁嘉歆很喜欢一本漫画,故事中女主人公穿越到了公元前2000年的哈图撒帝国,她跑到图书馆查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原来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土耳其.那时她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去这个地方看一看.因此,她的博客名字改成“25岁前去土耳其”,就是希望激励自己实现梦想.

于是她和其他9人参与了苍蝇计划,通过在论坛中规划这个计划,L42y同学实现了写电饭煲和mp3的目标; Eaglet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数学科普博客,matcha自学了基础日语,而梁嘉歆开始制定去土耳其的计划:签证、机票、筹集经费、准备行李等 当梁嘉歆抱着玩具小熊,来到小时候非常渴望的那个叫哈图撒的古国的时候,她觉得梦想成真的感觉真的很棒.回国后,她就把苍蝇计划做了个,然后找了很萌的表弟来配音,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原来,1分钟学堂除了可以教人小知识、还是一个鼓励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平台.

从苍蝇计划开始,飞屋梦想号、心理微课小赛、1分钟实验室等一系列比较有趣和搞怪的项目陆续产生.是的,前提是好玩,梁嘉歆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觉得有趣,那怎样去感染其他人呢?

1分钟学堂,从心出发

2012年的春天,激活人们思维的1分钟实验室活动启动,号召令是在微博上发出的:“曾受过10年或以上中国教育的荼毒;非211、985或重点高校的同学优先,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有了一点点的不一样,期望有一个疯狂的人生,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就是这条颇具煽动意味的微博,吸引了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的年轻人,在短短五天就有近70人报名参加1分钟实验室的活动.

这群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的人们来自各个学校,正如那条“煽动”人心的微博所说,这群被选拔出的杰出者大部分来自非重点院校,可能是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地方的一个普通人,也可能是每天循规蹈矩三点一线从未尝试改变内心却渴望改变的怯懦者.可是无论他们来自哪里,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1分钟实验室的实验员.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想与众不同,因为想让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次独一无二的尝试在这里迈开了第一步.

刚开始时,大家都比较拘谨.“来,大家先做个1分钟自我介绍.不过我们平时做自我介绍都是介绍优点,现在要反过来,初次见面,就用1分钟介绍一下自己的缺点吧.”梁嘉歆认为,“人们在介绍自己的缺点时往往更加真诚、坦率,不像介绍优点时那样喜欢添油加醋.”当天的互动结果也印证了她的判断.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年轻人慢慢“放得开”,在人来人往的校园扮演雕塑,用脚代替手来写毛笔字,甚至在1分钟内用一堆碎布将自己化身成“咸蛋超人”.

一分钟梦想展示,有人提出在厕纸上引入商业广告,解决了厕纸的费用问题,说不定卫生纸就能普及到中国每一间厕所.有人想到偏远山村里,给那些从未见过照片的人拍照,并把拍立得照片送给他们.有人打算生产“我在某站下车,到站请叫醒我”的贴纸,供地铁嗜睡者使用等

这个从心出发的活动影响是不错的,广州做过2期、北师大珠海分校做过1期,反响都非常好.梁嘉歆和队友们计划推出一个叫疯狂二次方的项目,让1分钟实验室在10所高校中接连开花.

有人问:“这个活动的意义又在哪?”梁嘉歆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个活动很好玩,让更多的人一起来玩,让人生中有那么1分钟,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就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