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打造“线下互联网”的“新单位”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65 浏览:121858

刘妍的“旧单位”

出生于古城西安的刘妍,成长经历算得上顺风顺水,大学刚毕业就被上海一家外企广告公司聘用,勤奋的她一路做到了客户总监.

十年前,刘妍已经是拿着月薪两万的社会精英,广受好友羡慕.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自己的“金饭碗”,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跟随丈夫移居到了荷兰.

刘妍很喜欢拿她的荷兰主妇生活对比上海职场精英状态.对比一百次,她都是摊摊手微笑:“上海的工作实在太累了,简直是非人的工作!”

而闲不住的她到了荷兰,并非“沦落”为围着锅台转、满身奶腥味的全职太太,她不仅生了老二,还在乌特勒支艺术学院和英国营销学会拿到了艺术管理的硕士学位和特许营销师证书.

远离紧张到白热化的上海职场,刘妍没有放弃的是她与生俱来的爱折腾.这不,刚生下老二没多久,她便主动到阿姆斯特丹中文电台做义工,不久后又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先做文化交流,再做创意规划.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的文化创意活动里常见她活跃的身影.正因为刘妍的“折腾”,才使得她认识了各色可爱的朋友.比如,在鹿特丹电子艺术节上认识的策展人阿角,他也来自中国.

两年后的圣诞节,刘妍回到中国,与阿角惊喜重逢,两人很快碰撞出创意火花,决定将“三术沙龙”——艺术、技术和学术跨界交流,作为创业的项目.但刘妍很快发现这种游击沙龙的劣势.国际展示团队来华时间总是充满变数,这给沙龙的场地预订等工作带来挑战.

虽然“三术沙龙”失败了,但刘妍并不气馁,她开始琢磨下一步的路.

“宅”在家也有苦恼

事业暂时搁浅的刘妍,有段时间善于自我安慰: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SOH0族也不错.但她很快发现了在家工作的种种弊端:那时刘妍要写论文,便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保姆照顾,原以为很省心,但其实孩子一哭,她就着急心慌地跑去看看到底怎么了.一会儿家里又传来碗碟摔碎的声音,一会儿肚子饿了又得去厨房弄吃的.几次三番,折腾来折腾去,到了晚上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笔记本上不过寥寥几行字,令刘妍羞愧得想撞墙!

她意识到不能这样“宅”在家里,否则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于是,她跑到咖啡馆去“上班”.但很快,刘妍又沮丧地发现:在咖啡馆分心倒是其次,孤独才是最大的挑战.

“虽然你可以同时开很多对话框聊天,但与面对面坐下来交谈还是不同的.”对于性格本就外向且研究课题需要与很多人打交道的刘妍而言,不管是在家还是咖啡馆,都同样是一种煎熬.

刘妍向好朋友阿角大吐苦水,阿角给她介绍了自己的一位朋友——“80后海归”陈叙.陈叙前几年在伦敦跟着创意经济创始人约翰·霍金斯工作,回国后一直想实践本土创意空间的经营.她和刘妍认识后才惊喜地发现:两人竟然居住在上海同一个小区!

于是,“三个臭皮匠”碰了头,阿角天马行空的想象、陈叙的未来事业规划、刘妍的苦恼沮丧等一经碰撞,竞成就了“诸葛亮”:三个年轻人凑了十来万,开始打造中国版的共享工作室.

其实,共享工作室在国外算不上新兴事物,早在2005年便出现在硅谷等地,其后在欧美几十个城市迅速发展.它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SOH0族、自由职业者或常年在差旅中工作的人士怎么写作,因为这些脑力劳动者往往不得不忍受朝九晚五者所无法体会的孤独.而联合办公旨在为这样一群人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协作中擦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说干就干,不久后,“新单位”作为国内首个试水联合办公概念的工作室在上海定西路727号创意园区光荣诞生了.

说起如今大名鼎鼎的个性门牌,刘妍还有几分得意:创业伊始,三位BOSS都手头紧张,为了节省成本,为了一张物美价廉的办公桌,他们跑遍了整个上海.

原本计划按照“白色为底、黑色宋体字”来制作牌匾,但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支持女儿创业的刘妍父亲干脆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块灰底的小门牌.

“新单位”门牌虽然看上去拙朴单薄,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积聚了三个很酷的创业者,并且打开大门,迎接更多更酷的朋友参与.

酷人请速速报到

刚开张的“新单位”便遭受冷遇:“三个臭皮匠”雄心勃勃地举办了一场主题沙龙,想邀请创意园区其他创意机构人员来参加,大家交流交流心得.结果发了一大叠邀请函,最后只有隔壁一家创意公司“赏光”.

三人受到挫败,于是开会研究解决之道,从办公地点、宣传方式再到此项目的模式,三个BOSS逐一分析后,刘妍觉得是办公地点出了问题:“既然是共享办公室,那就应该到一个更有共享欲求的环境中去才行,这边的创意工厂虽然都是做创意工作的,但都是上班族,自由职业者很少.”于是,刘妍主张把办公地点迁到中心地段,因为那里的气场更贴近现实节奏,也多了份融入城市生活的“烟火味”.

于是,“新单位”正式搬迁到卢湾区永嘉路,这里曾是旧上海法租界的中心地带.新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一套30年代的老房子里,特别符合自由职业者们的审美需求与小资情结.


这次,BOSS们再次启动网络宣传,上豆瓣、刷微博,向自由职业者、初创企业、技术师、撰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目标客户大力推介共享办公室的概念.

刘妍对她的目标客户有个很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群很不乖、很酷的人!”她坚持“联合办公”其实是一件简单又好玩的事:就是将“新单位”的窗户打开,让不同身份背景的创意人士自行组合沟通.关系也很简单平等,没有登记,不分上司与下属.这个创意空间既能聚拢很多人,便于各自的研究课题和事业,也能让更多的人在分享中收获实用的信息与资源.

“新单位”的神奇魔力

刘妍一直认为,分享实用的信息、互通有效的资源、搭建一个社区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也因此,如何经营好这个空间远比盈利来得重要.

所以,刘妍等三OSS对自己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用心熟悉租户,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专长,能否为他们推介资源、找到适合的合作者.为了将场子炒热,“新单位”创始人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组织了环保、设计、编程、艺术等等活动,吸引业界精英、广聚人气. 在刘妍等人的不懈努力下,软件开发者、设计师、新媒体顾问、策展人等个体职业者逐渐朝“新单位”聚拢,信息资源的扩容和流动每天都在发生.

于是,奇妙的联系产生了,混搭的风格令许多“新单位”成员大呼过瘾:亟须创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家,“新单位”介绍建筑师、企划人给他们;对于受制于惯性思维的企业高管,“新单位”安排草根团队与之碰面;对软件开发者、设计师等群体,就撮合他们与能够最快最好做出产品原型的厂家达成合作.

在三OSS看来,每一次成功的对接,既充分肯定了“新单位”的组织、牵线能力,也是对联合办公开放共享理念的有力响应.

从事艺术时装的租客Emlyn就非常享受这种Co-working的工作模式,平时经常与“新同事”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谈谈自己手头的项目,相互之间还会帮忙提建议,因此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她还曾和刘妍一起受到巴塞罗那一个投资人的邀请,前往当地的设计学院宣传Emlyn的自创品牌“始一雅制(C’est la Chine)”的品牌理念.这趟巴塞罗那之旅,收获不少,不但获得设计学院教授对该品牌提出的宝贵意见,还收到了那位邀请者的投资资金.

而Did Li加州大学博士毕业后归国,也成为“新单位”的“同事”之一.他与另一位“同事”Isaac Mao都有一个四五岁的女儿.他们看准了中国的幼教市场,计划将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一套儿童编程项目在国内推广.

但令Did和Isaac意想不到的是,这套以开发儿童表达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卖点的项目先是在“新单位”的“同事”问发酵并引发一场病毒式的“线下传播”:在Ideol作的交互设计师Chaz、外籍儿童教育界人士Christy Ma闻风加入这个项目,他们是由“新单位”的“同事们”介绍而来;一群志愿者也在“同事们”的推荐下加入了这个推广计划.“新单位”提供的人脉平台使得Did Li的事业迅速展开,顺利到令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便是“新单位”的魅力所在.

在“新单位”,你可以是“新同事”,包时、包月、包年地租赁自己的共享或独立办公空间;你可以是“新顾问”,作为导师专门对社区怎么写作,开展公益讲座,介绍项目或客户资源;你可以是“geek”(科技怪杰),利用“新车间”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兴趣相投的人编程、拆装电子和物理产品,甚至制造自己设计的机器人.

对于“新单位”的未来发展,刘妍自信满满,她相信他们所倡导的这种新鲜工作方式与“线下互联网”优势,将为越来越多的酷人带来心灵的沟通、业务的合作、资源的整合以及创意的实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