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25 浏览:36834

[摘 要] “挑战杯”竞赛自创办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各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课外竞赛活动之一.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在参加此项竞赛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及其参加比赛过程中凸显出的基本素质偏低、课题来源少、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关 键 词 ] 挑战杯;普通本科院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计划竞赛的“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1].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参与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很多问题.下面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团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届“挑战杯”河南省创业计划竞赛为例,做出简要分析.

1.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1.1 自信心不足.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挑战杯”竞赛并不陌生,有学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学生对此项活动是否知道、知道多少、怎样看待”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知道此项竞赛.在对表示知道的学生做进一步调查时,发现部分学生想参加,但不知道怎么参加,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2].也有相关学者谈到,虽然在校学生对“挑战杯”竞赛了解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参与此项活动的人数和学校现有在校生人数相比还远远不足,且能参加省赛国赛的人数少之又少[3].

就笔者参加竞赛的过程和身边同学的一些想法来看,不能正确看待“挑战杯”竞赛的学生仍然很多,大多数学生仍将其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活动,有些学生尤其是新生和低年级学生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还远远不够,对此类竞赛退而避之.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因面临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对此项竞赛活动“有心无力”.通过了解周围的同学发现有一种普遍心理,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名学生,考虑到自己实力很难与全国各知名高校选手竞争,即使参加了经过几轮角逐也被击败,还不如抽时间培养自己的其他能力.这种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普通本科学校普遍存在,成为其参加此项竞赛的很大阻碍.

1.2 不能树立正确的对待比赛的态度.普通本科与重点高校相比,教学水平相对较弱,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虽然“挑战杯”竞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较差[4].就河南工业大学历年参加此项竞赛情况来看,很多参加此项竞赛的学生因前期好感积极参加,慢慢好感消失而选择放弃.此外,有学者指出在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存在“热情高,能够坚持研究深入的少;参与者被动的多,主动的少等”问题[5].笔者在参赛前期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学校前期培训会准备时参与人数较多,到正式比赛参赛时人却越来越少,有的是因为时间太长坚持不了,有的就是所说的“兴奋劲”一过,便放弃了.笔者团队刚开始组建的时候有六七人,但到后来真正投入到参加比赛的,只剩三人.

1.3 学术思想觉悟不高.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学术思想觉悟相差较大,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6],可见学术思想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及其学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自学能力偏低,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少,对于名人讲座或者有意的活动关注的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宽泛,求知欲偏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河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课余花费在宿舍上网或者穿梭于校园中的一些地,图书馆的在馆学生数量不多,自习室也只在快考试前期人员数增多.

2.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1 学生的基本素质偏低.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特别在河南地区尤为明显,这使得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从1999年至今,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已有十余年了,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 300万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高校生源的整体质量正不断下降,这种状况在地方普通高校尤为明显.如河南工业大学许多专业在河南省或其他省份均以本科二批来招生.这使得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存在相对的弱势,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弥补自己的知识水平、求知能力、认知与见识的不足.

2.2 课题的选择来源少.课题选择的好坏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是参加此项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选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学科领域较为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正确选题,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功用.对刚刚涉入研究领域的大学生而言,科研选题绝不马虎,须认真慎重地对待.从历年的“挑战杯”竞赛中很容易看出重点院校的参赛作品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远远多于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学校科研水平较低、科研项目相对较少、师资相对较弱、实验设施相对不完善,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特别对于参加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学生,对相关作品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有的学生因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与此项竞赛失之交臂.也有的为参加此项竞赛随便选个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题,以至于后期坚持不住,选择放弃.另外,由于一些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研究.笔者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遇到很多团队由于实验设备的问题,只能局限于理论的研究,不能深入的实践,而被淘汰出局. 2.3 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普通本科学校教学体制仍在完善,缺乏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活动或者开展相关活动较晚、较不成熟.很多重点高校,平时加强重视对学生科研的训练,并举办与“挑战杯”竞赛相似的科技活动或者创业活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及北京理工大学“世纪杯”等等.普通本科地方院校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以河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例,学校组织开展的科研训练活动和科研指导讲座较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不高,使得学生接触到相关科研问题和科技创新问题的机会相对较少,平时缺乏相关科研的锻炼,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如何把握,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这对于后期参加此项竞赛有很大的劣势.笔者在参加“挑战杯”竞赛之前从未接触过如实验设备的操作、科技论文撰写、软件分析数据等相关科研的训练,接触科研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以至于后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后来在撰写论文时,存在很多错误,对科研论文的规范不太了解,导致走了很多弯路,费了很多时间.


“挑战杯”作为在校大学生主要课外竞赛活动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及其自身基本素质偏低、课题来源少,科研能力弱等值得注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挑战杯”竞赛的进一步开展和促进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将发挥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