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其行为模式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29 浏览:35024

〔关 键 词 〕家庭环境;心理健康;行为模式

有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2011年,我校曾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一新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到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影响巨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

一、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急剧转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持续弱化.与此同时,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加剧,离异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明显增多.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影响巨大,本课题主要研究家庭因素对我校现有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行为模式的影响.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一、高二的学生.

课题所指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行为模式指的是一个人对待外界刺激的较为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表现.

本研究中,家庭环境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为因变量.研究方法为:问卷法、量表测试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目标

探索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类型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为做好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工作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相关的建议,更好地指导家庭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四、课题研究历程

本课题自立项开始到结束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6月~9月)

在此阶段,我们认真查阅和学习了相关的资料,如《家庭环境对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分析》《当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社会转型期高中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并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2012年10月~11月)

在此阶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初步了解了高一、高二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主要进行了两次大的问卷调查.

《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我们自编的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成长经历、对父母的评价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我们收集了学生的家庭环境信息.

《大学生UPI问卷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是我国高校最为广泛应用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也同样适用于高一新生,而且在嘉兴市平湖地区的几所高中已经被使用过.于是我们将其借鉴过来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想状态,有效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和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此外,该量表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具体症状表现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之后的交流和访谈.

3.初步探讨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

根据初步收集到的学生家庭信息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类信息,我们确定了研究被试共69名学生,并对被试进行了自编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0道选择题,其中9道多选,21道单选.主要调查的内容有:是否经常和周围人发生矛盾?有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吗?是否认为自己经常不被关心?生活中是否能发现许多愉快的事情?是否感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是否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回忆起童年时的心情是什么?家里的氛围让你感到温馨、放松还是压抑、不自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你会怎样做?是否经常哭泣?是否有的念头?是否对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是否觉得老师和同学歧视自己?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吗?当有异性表示对你的好感或想与你亲近时你会怎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在正常家庭与非正常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家庭氛围的温馨和压抑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研究,初步总结和探讨了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其行为模式的关系.

4.分析归纳阶段(2013年5月~7月)

在此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境环境信息;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充分利用班主任和班级同伴的印象收集更多信息;验证、充实和修正研究检测设.研究发现,学生的行为模式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如下.

来自温馨家庭的学生更能适应环境.来自压抑家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愉快的事情,比较消极,其中多数学生(67%)感到自己不被关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45%)时常感到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对自己不满意,容易有的念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更多地感受到不被关心(78%),其中有多半(55%)认为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认为多数人都不可信任的学生有(66%),明显高于正常的家庭的学生数(39%),近一半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44%),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更容易有的念头.

5.总结阶段(2013年7月~9月)

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全面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五、结论

研究发现,来自温馨、放松家庭的学生更能适应环境,容易发现生活中一些愉快的事情,心态较积极,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具有挑战性;而来自压抑、不自在家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愉快的事情,比较消极,往往感到自己不被关心,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对自己不满意,对人对己缺乏信任感,容易有的念头.

总之,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适应社会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家庭气氛紧张、让人压抑和不自在的家庭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发展性问题,阻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往往不能给人带来和谐温暖的感觉,对孩子的身心伤害非常大. 本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温馨的家庭中,学生往往能有归属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认同,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挫折和挑战;而生活在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则很少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往往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而大大地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容易沮丧、消沉,对自己对别人都缺少信心,遇事容易退缩.

六、反思及启示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了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新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当我们得知学生的家庭环境异常,如父母闹矛盾、家庭成员病故、经济困难等时,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关心和辅导的工作.家庭的变故直接威胁着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虽然家庭是满足个体归属感需求的主要场所,但并不是惟一的场所,班集体也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在班级组建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团体活动.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动,让特殊家庭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归属感,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总是会漏掉一些急需心理帮助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家庭环境的了解,我们可以将非正常家庭的学生组成同质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调整和改变不良的认知观念,帮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更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可以结合个别咨询和班主任关爱的方式帮助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新策略——有效整合资源,共建学生健康美丽的心灵花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以往的策略和手段非常单一,完全没有能力充分开展工作.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我们应利用好学生的同伴资源,将班级中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小组,相互激励和帮助.再次,应加强班主任对班级中特殊群体的关心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对于那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我们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中学,嘉兴,314408)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