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为什么要强化观点意识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51 浏览:82923

教师写作,以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最为常见.写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无绝对标准,则有相对尺度.尺度在哪里呢?尺度就是在建立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是有效的信息,并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达到清晰地表达思想之目的.

一、建立自己明确的观点

先以一篇高中生写的作文为例.作文题叫“雅与俗”.该学生一口气写了一千五百字,但泛泛而谈,一会儿写雨景,一会儿写林黛玉,一会儿又写养病.话题随意转换,叙述四处漂移.说得很多,扯得很远.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老师感到批改无从下手,指导也有点力不从心.问题在哪里呢?我正好读过那位语文老师写的教学论文,问题也就清楚了.因为那位语文老师写教学论文犯的毛病和他所教学生写的作文本质上没有区别,那就是泛化思维没有自己的观点.从教师论文看学生作文,语文教师如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视,并通过反思找出症结,那么你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多快好省,反之,则一定少慢差费.其实,“雅与俗”这样的题目,至少可以分别从三个角度去写,这不同的三个角度,也就是不同的观点.1.阅读要拒绝媚俗;2.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叫好;3.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互相融合,互为作用.朱自清说,雅俗共赏的立场就是偏重俗人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往往就找不到话.找不到话说,就只好泛化地去说,甚至让大话、空话、套话充斥全文.我们再看另一位语文老师写的一篇教学论文,题目叫《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建立起自己的观点,是写文章之第一要素.这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十分努力,也有自己的经验,但作为一篇教学论文,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不符合要求.首先看标题《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这是典型的将人所共知的“通理”误作文章的观点或论点.将“通理”作为标题,虽然比较省事,但它不具有作者独到的观点.标题无比庞大,就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后果也会和学生的作文一样找不到话说,或者只能泛泛地说.怎样修改呢?“重视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语文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错,也很好,但这样的认识不能说就是你的观点或你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说你的独特经验.谁也不会否认教语文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必须提高写作能力.如何重视呢?怎样提高呢?你对阅读与写作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或有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理性升华呢?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我们不妨对标题作这样的修改:《简论阅读写作教学的互动和动能》同样是讲阅读与写作,这样的标题和原来的标题区别在哪里呢?前者只是说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话题和不说大家也知道的一般要求,后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明确观点,有了明确的观点,反而就能有话可说了.正文可分四部分写.一、阅读、写作教学两张皮有背语文教学的本质;二、阅读写作须臾不可分离;三、写作训练将有力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度;四、读写并重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其中第二、第三部分重点写.阐述阅读、写作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又说明它们各自又是能动的.如第二部分,可就阅读的功能分四个小标题写.1.阅读作为知识累积;2.阅读作为美学熏陶;3.阅读作为思维操练;4.阅读作为情操陶冶.通过这样的解剖,我们就很清楚写文章怎样才能找得到话说,怎样去一层一层地说,怎样才能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去说.

俗话说,一个好的标题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从一定意义上看,学会建立自己的观点就等于学会了拟就一个好的标题,甚至可以说学会了寻找有独特价值、有别样视角的选题.我们不妨再对比另一篇文章的标题修改.原标题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使命》,“使命”是一个宏大又有点抒情的字眼.作为一篇小小的论文,也不一定什么都要套上新课程改革.这位老师想讲什么问题呢?他无非是想讲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特点,以及现在教师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当你想清楚了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想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标题也就出来了,修改后拟定的标题为《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分析及提高》这样,论文的主体内容也就会更加明确―第一,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和分析;第二,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二、有效地传递信息

写论文,写随笔和传递信息有什么关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写文章本质上就是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和别人交流思想.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建立起自己的明确观点具有内在要求的一致性.那么,什么叫传递有效的信息呢?就以我们常见的领导题词为例.我在淮安的一所中学讲课,阶梯教室里挂有十几幅各级领导的题词.如“加强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秉承先进办学理念,推动学校教育发展”.这些题词的内容当然都不错,很正确,但不是太好.很正确和不太好,这就是矛盾,因为这些题词的内容从语言信息的传递角度看,过于宽泛,让人抓不住.而有一幅题词的内容则恰恰相反,可以说每一个用词都有比较确切的信息.这幅题词是这样的:“苏北农村中学的排头兵”,题词者叫赵朴初.当时的赵朴初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家都知道赵朴初是真正的大家,大家的题词和其他领导的题词区别在哪里呢?苏北:江苏省的北面,指出了地域范围;农村中学:指出了它的属性,是农村中学,不是城市中学;排头兵:给了它一个主观评价.而这个评价就是针对那一所学校的.有些人经常写文章,但仍然会犯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错误,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但很有可能绝大部分的文字属无效信息或低效信息.如某教育行政部门主持编写一本书,数的主体内容是“50位校长的管理智慧”.书的前言部分就是领导的序言.前言或者序言写什么、怎么写呢?原稿的开头是这样的:进入21世纪,当教育越来越成为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兴盛等这样写,写这样的内容当然不会错,但显然不太好.21世纪也好,社会和谐也好,国家繁荣兴盛也好,与这本书的内容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不紧密.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这样的信息,对这本书和书中的特定内容和特定对象,可能是无效的.因此,修改后的序言开头就是一句话:50位校长以显著的办学实绩、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其所在学校瑰丽多姿的管理文化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素质优秀校长队伍的群体形象.同样是以一个数字开头,前者是21世纪,后者就是50位校长.前者的阐述离全书的主旨比较遥远,后者紧贴于全书的主旨及相应的内容范围.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辅导学生写作文时的切题.为什么大家都懂的道理到有些人的笔下就是做不到呢?从根本上看还是一个思维品质的问题.正如最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的一篇演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才》,他在演讲中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人才的标准分为六条,其中第一条就是“精致有效的思维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杨玉良院士把写作能力和有效的思维联系起来,充分表明,写文章是最典型的思维活动,你的思维能力决定你的文章水平.因此,要做到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出最有效的信息,就要常常锤炼自己的思维,包括从哲学的层面上,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哲学定律中寻求思维锤炼的规律. 三、清晰地表达思想


有观点,观点要和材料统一;有信息,信息要由观点统领,而文章所有的内容,都得通过语言的表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开始跟学生讲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建立自己的观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然的领悟力,那么,比较清晰地把文章的内容呈现出来,那就要有较强的表达力了.

教师写作的语言表达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种:1.叙事表达清晰度差,所叙之事与所悟之理逻辑关联度不强.这几年“叙事研究”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叙事研究总免不了叙事.叙事的选材,叙事的角度,对事件本身起承转合的链接,把你所叙之事说清楚,说得有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说理语言没有理,如“校长要用思想揭示规律,校长不要过于自我,校长的思想结晶是盛开的教育思想之花.”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通篇都是口号与要求,用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词”,这样的文章,难免空洞.写教学论文,主体内容应该是分析性语言.要注重在分析的前提下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是重点、重头,也最重要.其实,文章中的许多小标题,如果用了分析性语言,语言表达的境界一下子就不同了.如有一位教研员,他写了一篇关于“说课”的研究文章,其中谈到说课的重要性和要求,文中分别用了三个小标题:1)符合客观实际,坚持科学性;2)掌握说课内容,重视条理性;3)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效性.要有科学性,要有条理性,要有实效性,这样的通理谁也不会否定,但通理不是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达是尚未分析就有结论,很正确没有说服力.重新修改过的小标题是这样的:1)精准定向的教学目标与明确具体的教学观点的统一;2)解说的清晰度和过程展示的完整性统一;3)内容设计的创新与述说技巧的统一.虽然还是原来的内容范围,但重新拟定的小标题就有了分析的含量.3.不恰当.文章写到极致,唯有恰到.写论说类文章,恰当更为重要.恰当在逻辑上应该是严谨的,在语境中应该是最合适的.如有一位老师写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他在开头部分有意渲染“当今作文教学问题已严重到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挽回的局面”,这就不恰当了.再如一位老师在一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一节课45分钟的中学数学教学,最大的矛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这是个标准的带有过去时代特征的用词.用在课堂教学的特点描述上,就更不合适了.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有些教师写作中的文风有问题.有的属于东拼西凑,并非自己的实践所得亦并非自己的语言所表达.这样的文章,往往结构断裂,文气不畅.有的语言表达有装腔作势、故意吓人之嫌;有的以冗长充博大,以深奥饰肤浅;有的过多过滥引用,似乎举证历历,实则形同抄书.无论是教学论文还是教学随笔,浅入浅出不好,浅入深出也不好.深入深出不好,唯有深入浅出的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清晰地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