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09 浏览:157974

[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实际,从从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的体系、领导小组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形式,“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1]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实践效果的瓶颈.本文试就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建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认识有偏差、投入不够

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还是普遍存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也不够.

一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重视不够,落实到具体层面,更多的是停留在应付了事,既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没有设立或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筹工作,为高校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搭好桥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旅游、参观活动,而忽视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忽略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和锻炼的重要性,而一些单位则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部分学校认识、投入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做,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经常出现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课堂教学脱节,使得学生很难找到与自身特点想适合的活动.高校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往往也是杯水车薪,指导教师制度不完善,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缺乏连续性,不能保障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具体、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导致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层次不清,重点不明.

三是部分家长不支持.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简单地让学生开开眼、走过场,认为太投入去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认为在高校中参加社会实践是舍本逐末,等学生以后参加工作自然都会接触到这方面的锻炼.

四是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 缺少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二)社会实践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文明办、教育部、团、全国学联共同举办,联合发文下达通知,然而高校开展社会实践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其他部门并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一是长效运作机制不健全.各高校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完整,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的并不多.社会实践活动筹备会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等普遍存在书面性,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了解不多,真正能够落实下来的执行力度不够,也难以跟基层单位形成长效怎么写作合作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脚步不够踏实,心浮气燥,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是说旅游,与其说是搞科研,不如说使凑热闹[2].

二是支撑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经费支持制度、安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基地建设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实践后续跟进制度等的不完善难以满足众多参与社会实践师生的多样需要.现今在高校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实践考核办法和标准[3],激励创新制度相对欠缺,使得各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不能根据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更新实践活动内容,实际效果不很理想.

由于社会实践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团委和各院系的人力、物力有限,在实际社会实践落实中经常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项目管理式社会实践活动少;对院系重点团队关注多,对学生自主组队关注少,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三)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带有一定功利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两块短板同样制约着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每年全国社会实践都要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等,高校评定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有时只注重了实践材料的书写、是否实践期间有没有出现社会各界重要人士露面、是否有媒体的报道等直观的、可展示内容,往往忽视社会实践的一些创新内容和怎么写作内涵,忽视一些社会实践产生出来真正有意义建议、做法的推广.每年各个高校对学生检测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评比,进行总结、表彰,这成为了部分学生和基层组织者参与的直接动力.学生了解学校评比政策的倾向后,容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寻求媒体的报道成为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往往出现学生每到一处,先拉开旗子合影留念,之后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个形式,而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反而受到忽视,更别提长才干如何与做贡献的有效结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技术支持、文化怎么写作、理念宣传,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相互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及其总结却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实践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出现短期化的倾向,在长达两个月的暑检测时间里,组织者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一般只有三五天,走马观花式地为完成任务而已,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甚至让社会实践演变成为“媒体秀”.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研究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目标要求,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构建,需要围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为什么去实践、怎样有效开展实践、实践过后该做什么”来开展工作,还需要在思路观念的更新、实践机制的完善、实践模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一)开设社会实践课,把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社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成本, 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变短期活动为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把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组织起来,加强对社会实践内容、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规定学时和学分,实施合理的考核和考查及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健康、顺利开展.如温州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大学期间至少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拿两个学分,教师评职称与带队实践挂钩.[4]改善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片面认识,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和重要意义的学习,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考察、文化下乡、义务支教、科技咨询、社区援助、知识培训、科研项目攻关等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内容,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加强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文明办、教育部、团、全国学联共同举办,联合发文下达通知,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成为了共青团系统的事情,高校这样的支持力度是有所欠缺的,高校应建立了以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和实践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教育指导作用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聘请地方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校有阅历有经验的教师成立指导教师队伍对广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有层次地指导、协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发展规划,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筹委会会,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怎么写作.这样才能使高校社会实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事业,有了可靠的领导组织指导怎么写作保障.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避免走一些弯路,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并能够促使其转化.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筹备会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安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基地建设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实践后续跟进制度等.尤其要建立健全的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网络反馈、督查、职能部门和督查组的巡回督查、有关领导检查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反馈问题,迅速整改,要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动机和效果相结合,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绩.[5]社会实践整体机制上也要从学校主动、地方被动向学校地方联动与互动方向转化,努力形成“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特色化经营、人才化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

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以思想理论学习与宣传实践,社会考察与调研,社区怎么写作和志愿奉献,科技怎么写作、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和挂职锻炼为主.面对新形势,应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校“社”共建新模式.这一模式是对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理念的一个借鉴,更强调了大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对怎么写作社会职能,及社会对大学生怎么写作的相互体现.[6]学校参与社会共建,能搭建学校与社会共享的资源平台,促进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采取“走出去”战略,主动深入到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努力利用学校现有独特科技资源吸引社会力量“走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形成联动效应,凸显大学校园和社会力量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怎么写作终端的互动.

“项目化管理”实践新模式.邀请学校专家牵头提出部分实践项目、征集学生关注的可行性项目,进行指导老师、学生双向选择组队形成部分“项目化管理”实践团队.组队在选题、立项、答辩、实践等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亲身经历选题立项、课题实践、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等过程,将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真刀地运用到实际项目课题中去,能够增强实践和组织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