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习怠倦心理的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8 浏览:9081

【摘 要 】中学生的学习怠倦心理对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有影响.本文探析了怠倦心理的成因以及预防学生产生怠倦心理的方法.

【关 键 词 】高中生语文怠倦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99-02

何谓“怠倦”?在《墨子非命下》中有“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一句.这里的“怠倦”大致的意思是松懈倦怠.与《后汉书郑玄传》中“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中的“怠倦”一词意思类似.在现代汉语中“怠倦”基本意思是懒惰疲沓、懈怠、厌倦.学习怠倦,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倦学习、懒惰应付的松懈状态.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竭,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成绩没有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有学者则将学习怠倦看作“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胡俏、戴春林对367名中学生做了学习怠倦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了中学生学习怠倦的概念结构,认为中学生学习怠倦结构由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综合起来,学习怠倦就是学生对教学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消极、无热情、抵触、不合作.

学习怠倦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临高考巨大压力,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怠倦既是对学习的松懈,同时也表现为心理上的怠倦.当前,高中生学习中存在怠倦心理这一看法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且备受关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教的高中三年级两个班的110名学生为对象,调查这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看法,结果如下:

总人数

有怠倦心理

有学习兴趣

感觉一般

110人

76人

25人

9人

所占比例

69.1%

22.7%

8.2%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对语文学习有怠倦心理的学生占大多数,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较少.不同的高中学生产生怠倦心理的原因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时间上看,高一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中考,步入了高中,一开始对高中的学习环境、老师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而且高一刚开始,学习压力没有中考时大,觉得学习挺轻松.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感受到了高中各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就语文来说,知识点和初中的差不多,但高中的篇目比较长,分析文章要求从更深的层面去解读、把握文章的主题.初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就会感到学得很吃力,如学习鲁迅的《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要体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些学生不能感受封建礼教是怎样“吃人”的,再加上绝大部分高中生对鲁迅不感兴趣,学习鲁迅的文章就更加寡然无味,慢慢地就产生了学习怠倦心理.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学习科目相对少一些.理科班的学生不太重视语文,认为教材和高考有一定的距离,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随之怠倦心理就出现了.高三,就像一座“高山”横在学生面前,学习的压力极大.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专项练习,综合测试,月考,市统测,省统测轮番上阵,学生疲倦又无奈,怠倦心理也就出现了.

一高中生学习语文产生怠倦心理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社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而语文却无人提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外语热在升温,考雅思、出国热只增不减,作为我们母语――汉语,却备受冷落.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学得好或学不好都没有什么影响.不少学生都有一个共识“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在高考中没有作用,高考不会考任何一篇学过的课文”,此外,学生还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怎么学成绩都提高不大,不花时间学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怠倦心理.

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化,大学生不包分配,就业难,这些因素对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又是一大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怠倦心理自然就产生了.

2.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累很重要.“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被用来形容语文的学习.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认为语文花的时间多,效果却不明显,学习的效能感较低,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学阶段,初、高中生刚入校时学习效能感较高,初二和高二开始降低,初三和高三为低点,尤其是高三降到了中学阶段的最低点.高三的学生总是乐于去做“投入少,产出高”的事,把时间投入到分值容易提高的学科上,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语文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生对于靠积累得分的语文学科怠倦心理尤为突出.

3.师生疏离

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课,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信心百倍,相反也会因为语文老师的失误或是不足感到不满,进而对其教学产生抵触情绪,时间一长便觉得语文学习毫无乐趣,产生厌学情绪.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从小学开始我就特别讨厌语文.”我问她原因,她说:“小学时,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作文本撕了,从那以后我就恨语文老师,就讨厌语文课.”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老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让学生产生挫败的情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才能相长.另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及评价老师的标准,现行的中考、高考仍旧是以成绩定成败,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容易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关爱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4.心理负荷过重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考迫在眉睫,感觉知识点落下了很多,时间又有限,学习收效甚微,产生着急、焦虑心理.高三考试频繁,都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部分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对分数低的学生责骂、讽刺,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抱着一切顺其自然的心理,从而产生怠倦心理.

5.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的方便快捷和网上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不少学生迷恋.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频繁,上网娱乐、查资料、阅读方便至极,对学生的视听觉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谓“有声有色”.

网络文化与课堂教学相比,有极强的优势,信息量多,一应俱全,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比传统的教学更精彩,更能吸引学生.课堂教学相形见绌,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心理.

二预防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怠倦心理的策略

怠倦心理既影响学习,又有碍于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怠倦心理,是社会、家庭、学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1.用爱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如同一杯咖啡,浓浓的香味中夹杂着特有的苦涩,爱,又如同大树,将荫蔽毫无保留地给了别人,却独自承受烈日的炙烤.爱,总是这样,有付出,也有收获,有甜蜜,也有辛酸.

学生是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尤其是后进生,除了学习,还应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优点.唯有以爱相对,方能让学生如花绽放,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就不易产生怠倦心理.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家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兴趣班、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全占光,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只关注孩子眼前的分数.其实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绩和孩子的未来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自尊自信,有坚强的意志力,有面对挫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