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藏和谐的汉语课堂心理环境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90 浏览:119065

(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西藏 昌都 854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藏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心理的分析,探讨如何构建西藏和谐的汉语课堂心理环境的问题.

关 键 词 :西藏;和谐;汉语课堂;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H1—01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考试的性质和要求:首先,是基于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程的教学是第二门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的认识.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对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

由于受西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农牧民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有着如下的表现:

1、缺乏学习积极性.在西藏农牧区,传统农牧业仍居主导地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靠天吃饭是西藏农牧业的显著特征,这使得农牧民学生从小形成了“成事在天”的思维定势,在学习方面,思想上松懈怠惰,行动上拖沓懒散.西藏的全民信教,使得很多农牧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去学习,而是应付老师或家长,虽然他们也能认识到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他们的学业成绩相对落后,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小学或初中所欠下的“债”,但是他们往往又表现出消极的精神状态,不敢勇敢地正视学习中的矛盾,不能积极行动起来去努力改造客观现实,而是采取回避、逃避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


2、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学习焦虑是指学生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自我知觉、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情结.虽然有一部分农牧民学生在学习上刻苦用功,但也容易产生学习焦虑感.产生学习焦虑感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考试焦虑,是学习者因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焦虑.由于基础教育的相对落后,或者小学初中学习的随意性,散漫性和无目的性,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时感到吃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对自己通过努力取得满意的成绩缺乏信心.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典型表现是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又因自己的表现而焦急,学习效果必将受到影响.第二,对于大多数农牧民学生来说,汉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流动的控制力,不能对语言信息进行流畅的输入、加工、输出,必将导致学习焦虑.第三,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不当易引起学生焦虑.策略和方法不适宜,造成阅读时间增长,理解困难,理解出现偏差,学生艰难完成任务.甚至出现多个错误,难以取得成就感,焦虑感较强.第四,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意不明(一词多义)、所指不清、发音相似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困难,引起焦虑情绪.

3、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学生对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得过且过.由于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终导致个体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习得性无力感心理状态的形成,进而发展到厌学逃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西藏农牧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思维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情感与态度甚至是心理的问题.因此,汉语教师在实施汉语教学时,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重要是要“解惑”,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心理健康.那么,该如何构建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通过汉语学习实现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1.注重师生地位平等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的感受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师生关系上做了主次的定位,虽然经过几年课堂主体的探索,但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仍然是实际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现在的课堂虽然提倡师生的互动,但教师却担心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能打乱教师固有的教学节奏,担心课堂的安静有序被动态的变化所干扰,所以往往是张有余而驰不够.所以,准确定位师生关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真正树立学生才是教学根本的思想,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注意教师言语信息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到从前不曾做到的事.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杜绝负面语言,要切实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杜绝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的作风.善用充满哲理的故事启迪学生,剖析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自我解决心中的困惑和烦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这种言语劝说与自身的经验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言语劝说所形成的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度、声望和专长而定.

3.注意教师的评价态度

个体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态度中获取有关自己能力高低的信息.人们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个体是以他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自己评价的过程就是接纳、内化他人评价的过程,他人正面肯定的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的提高,反面否定的评价会降低自我评价.由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基础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因此他人的评价、态度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农牧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由于成绩不佳,看惯了太多的白眼、听够了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心理既敏感又麻木,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神,不能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负担.教师应在职业道德的引领下,对学生饱含期待和爱,鼓励和肯定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4.外部强化与自我强化并重

当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现了自己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成就感的建立.适当的外部强化能促进任务的完成,激励学生去努力学习,向新的目标前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西藏农牧区教师可以在本校的范围内灵活调整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因地制宜地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积极改进教学方案,加强教法的研究,上课力求生动、易懂,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实施有效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会知识与技能的成功感.

重视外部强化的同时,还需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对调节学生个体的行为非常重要,它是以自我肯定的形式激励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从而拟订一个客观的标准,并通过设立较近的目标一步步达到最终的标准.短期的目标易于达到,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总之,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使学生最终能够把握自己的内在力量,认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并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懈努力.因此,在西藏汉语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