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行为心理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9 浏览:18742

摘 要:互联网在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中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同时,又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冲击,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学生上网特点、网络行为心理等方面论述这一热点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关 键 词 :中学生,网络行为,网络心理

网络以其迅猛的速度触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求异欲强,这对于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由于中学生自控力不强,加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使得他们对于接受新事物缺乏一定的免疫力,当网络渗透到他们的生活时,他们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

1.上网时间和语言行为的失控性

中学生上网之后很难下网,往往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久而久之,致使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由于这一时期的他们年龄还小,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上的任何角色都是平等的,而且绝对自由,他们可以不必在乎自己是谁,在网上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发泄感情而不必负任何责任,不必考虑会有任何风险.网络使他们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在现实中不能做的或不敢做的许多事情.

2.网络操作的熟练性

中学生对于网络的操作能力不低于成人.他们正处于求知求欲阶段,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热情,又有良好的学习新技术的条件,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各种活动都会去主动探索,积极尝试,从而能迅速地掌握运用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退学,进入网吧当上网管,更有甚者,肆意闯入他人系统制作“病毒”、盗窃他人的信息资料或搞“恶作剧”.

3.浏览的随意性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囊括了千千万万丰富多彩的内容.观念的开放,信息量之庞大加之传递速度的快捷,影响面之广都使中学生产生了对网络的无限崇拜.多数的中学生上网无明确目的,他们大都是跟着网络走被互联网所控制.这样一旦涉足、武打、暴力、、低级趣味等信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4.网上交流的广泛性

网络的全球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中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与任何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进行交流,可以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网络的浩瀚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中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分析

中学生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网络行为,与中学生这一特殊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这一时期的众多心理需要.

1.寻求自由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这一年龄段会有一次大的提升,自我意识的这种飞速发展让中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像成人一样自己做主,去体验更多的自由.但在现实中,他们是不自由的,或者说是很少有自由.在学校里,各种校纪校规将他们管得严严实实,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是异端,不能越雷池半步,在家里,父母做主,学习的好坏是唯一的奖惩标准.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发言权,怎么办去上网,在网上“我的地盘我做主”.网络的匿名性使中学生在网上享有无限的自由.

2.寻求心理安慰的需要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比较丰富,而且很不稳定的.一方面,中学生感觉敏锐,对与自己周围的有关事情往往很在意,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中学生的贴心朋友,反而给中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中学生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中学生不得不寻求其它的出路,希望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与自己的同龄人进行沟通,宣泄内心的苦闷,另一方面,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在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通常在家得不到温暖,而在网上他们提出的一点小小的要求都能够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3.同类沟通需求

中学生正处于闭锁与开放并存的心理矛盾时期,从家庭走向社会,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学生们常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敞开心扉,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迫切希望社交,显示自身的力量,二者常常产生难以排解的矛盾.不少学生经验很少,与人相处困难,不易被人理解,受人歧视.没面子、怕名誉受损,常常是造成学生苦恼、产生压力的重要方面.他们很想找到能与自己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期萌发的中学生们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种神秘的网络世界里,由于互不见面而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造成的难堪[1].由于中学生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所以他们一般在网上多交的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

4.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

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孩子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表现的,在他们的内心有很强的表现意识.他们在课堂上、课外、家中寻找表现的机会,渴望在各种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寻找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渴望被注意,被重视.可是他们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懦相随,要高傲,但自卑却形影不离的矛盾心理使他们的表现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2].网络的出现恰恰使他们的这种矛盾心理得到解决,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我,把自己包装起来推销出去,并尽自己的能力引起网络世界中的强大反响和认同,当他们收到对方的邮件或信息时,会十分激动和惊喜.

5.满足好奇心的心理需要

好奇心是人们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遇事喜欢探索,越新鲜的事越想亲自尝试一下.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的突出特点.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求异欲、好奇心强.而网络以其庞大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这些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极力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越是难进或是不允许进的网站,他们越是喜欢去冒险,从中感受到极大的满足.


三、应对中学生上网的教育对策

随着教育的发展,校园网络化和网络校园正在形成.中学生上网无论是主观要求,还是客观需要,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正确应对中学生上网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着手.

(一)学校方面

1.创造良好氛围,建立正确的导向阵地

学校可以设立有特色的校园网站或网上休闲站,屏弃那些不健康的内容,让他们安全地进行网上“冲浪”.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等,通过网络直接反映和表达出来,然后学校对其教育和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能够使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

在网络时代,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途径,可以通过个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对网络诱惑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重塑健康人格.其次,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学生谈心、组织相关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提高认识并走向成熟.当然,教育工作者自己也应该积极学习,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运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当代中学生大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长大,从而使他们缺少了对生活的认识,个人体验减少.而渴望参与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就会在网络中放大甚至泛滥.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科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认识社会,从而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二)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勇于接受互联网的挑战,学在孩子们的前面或者同他们一起学习.家长们只有具备了互联网知识,才能切中要害地进行引导,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上网,并把网络世界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事先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的规则,让忧患消除于萌芽之中.

其次,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潜移默化地加强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家长们也没有必要阻止孩子上网,家长们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监督孩子浏览的上网内容,避免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发现孩子阅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信息就应该耐心教育,与他们加强交流,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三)社会方面

随着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学生对这一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分辨率,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免疫力低下,从而深受其害.网络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社会有效的规范和控制.净化中学生成长的环境,还应该注重社会这个大环境.首先应该加快网络建设,严管网络内容,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的管理,尤其是网络内容的管理,确立网络立法,坚持“以德治网”和“以法治网”并举,运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进行监管和疏导,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网络法规和规章加强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网吧管理力度.其次,可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信息及时地跟踪监视,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加强信息审查力度,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遍,中小学学生上网人数也不断增加,加快网络建设,净化网络教育内容,已成为政府所面临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