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2007年第5期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73 浏览:103901

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压抑、焦虑、精神紧张、悲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糖的波动,所以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需要,观察心理变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改变

1.青少年对疾病的反应较强烈,他们往往不愿正视现实、不愿规规矩矩地治疗.在行为上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有的急于求成、不遵医嘱、过量服药,也有的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心理,对前途流露出渺茫感,破罐子破摔甚至产生轻生行为.也有一部分人为了上学、求职,为了不受社会的鄙视,不得不把自己的病情隐瞒起来,造成精神和心理的巨大压力.

2.青、中年人正是干事业,出成绩的黄金时间,常常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即使想去看医生、服药,但工作一忙就什么都忘了.有的患病后比较忧郁,认为疾病给家庭带来许多困难,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牵挂家人和工作的责任感,使患者考虑过多.40~60岁的人正处于“多事之秋”,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男性往往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比较敏感,多疑虑,焦虑紧张;女性更年期,出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的平衡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阵发性全身发热、头痛眩晕、心悸胸闷、手足出汗、关节疼痛等.生理的变化和身体的不适可引起情绪不稳、焦虑加重、多疑、抑郁、爱争吵、易冲动等心理反应.

3.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离退休后有一种失落感,茫然的空虚感,再加上病魔缠身,便会产生颓废、孤独无望的心理.

糖尿病患者要有平静的心态

糖尿病患者应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平静、舒畅、开朗的心理.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首先要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在具体防治措施上与医生积极配合,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要认识到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首先要靠的是自己,不能今天严格控制饮食,明天又大吃大喝.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病情至关重要,精神紧张、焦急忧虑、愤怒、恐惧都会使体内升血糖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从而使血糖水平上升,血脂分解加速,酮体增加,反过来,由于血糖升高,酮体增加会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进而又会使患者心慌意乱,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这种情况,应采取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劝导患者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处事冷静、待人宽厚;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引起病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给予及时纠正,尽快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心理防治

1.首先要明确,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找到能彻底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糖尿病又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精神放松.很多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的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尽管刚患糖尿病三五年很少致残或危及生命,但是一定要明白:从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开始了,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功能障碍,治疗就十分困难.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而,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有些人在患糖尿病以前生活规律性不强,当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以后,应当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建立新的生活规律,才能保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别想吃了,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工作上的事情要以奉献为荣,不要过分看重名利地位.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如果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对“名利”淡然处之,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饮食控制不严格,自我监测也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药不按时吃,血糖也不查,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克服这些麻痹思想,永远保持对疾病的重视,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更多地学会观察病情,了解病情,掌握治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8.生活丰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患者的交往,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9.“麻烦”是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既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按时服药,又要进行血糖、尿糖的监测等等,确实很“麻烦”.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麻烦”才确保了病情的稳定.这些“麻烦”是控制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患者要克服“麻烦”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如果不“麻烦”,饮食不控制,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糖控制不好,一旦并发症产生了,造成功能障碍、致盲、致残.到那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给家属带来的负担,与现在需要做的事比较起来,现在的“麻烦”是微不足道的.其实把观念转变一下,把现在的“麻烦事”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也就不觉得麻烦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习惯.

专家简介

刘尊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计划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慈善国际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卫国立糖尿病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国家“糖尿病综合防治规划纲要”的起草人,为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创建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SIC超强化治疗”,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十高一低”的第一人.

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糖尿病协会理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参加编撰著书11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