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43 浏览:131240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社会的共识.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文明时期,必需转向以注重生态为中心的绿色文明发展阶段[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和谐”、“以人为本”等理念的具体彰显.对于学校而言,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最有效平台,引领着社会文化意识的整体走向,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每一历史时期都会赋予校园文化不同的时代主题,在当前社会发展大趋势背景下,生态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诉求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价值[2].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从校园文化角度来诠释生态文明并以之作为实施载体,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据此,本文尝试从心理育成性角度,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观需求,来构建科学的生态校园文化体系并合理实施.

一、生态校园文化心理育成性的意义

生态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更需要从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方面来考虑.如何和怎样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使青年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们可以从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性进行探讨.心理育成是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成长特点,通过完善其心理品质,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而心理育成性是指学生的心理成长的提前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育成性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生态校园文化氛围的潜在教育效果.所以,生态校园文化心理育成性的构建在建设生态校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较突出的认知能力,首先,他们的智力水平发展处于一生中的最高水平,思维能力也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其次,青年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特征丰富、复杂、不稳定,他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新观点的影响,由于情绪和情感的可变性,他们也有可能会做出盲目偏激和极端狂热的行为.再次,青年学生的意志力较强,他们一般能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为目的,而且能够较好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为了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会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优秀的意志力确保了他们做事情的坚持性.

通过了解青年学生具有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生态校园文化具备良好的心理育成性可能.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能使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发展历程、时代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青年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能促进他们对生态校园文化的认可和接纳.青年学生稳定的意志力,有助于他们在生态文明具体建设实践中实现知行的良好统一.生态校园文化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这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空间.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探索生态校园文化的育成已具备很好的前提.

二、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途径

在生态校园文化良好心理育成性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当代青年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年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1.懂生态——增强学生的生态认知

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尤其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生态认知问题.曾有专家指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态认知系统,即对自身以外周围世界的自然和生态现象的感知和认识,这一认知系统支配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3].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持有不恰当的或盲目自大的生态认知,我们人类成为了“生物圈中第一个能够摧毁生物圈的物种”[4],对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在一些学者眼中,许多生态问题源于我们的生态认知危机,我们一方面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普遍缺乏系统的生态知识,出现了理念与现实的沟壑.对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这一问题更加明显,许多学生连当前一些基本的生态常识,诸如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淡水资源不足、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等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知道这么一回事”的状态而已.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只会谈生态,而不懂从何处着手进行生态实践.因此,只有先从生态知识入手,在学生中建立科学完备的生态知识体系才能全面发展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在知识传播方面具备速度快、面积广且成效高等显著优势.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宣传生态知识,比如:可以开展生态主题知识讲座,针对“我们的地球”、“回到侏罗纪”、“鸟类家族”、“冰之眼泪——淡水资源缺乏问题”等主题,聘请生态专家,与同学们展开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及时传递最权威的生态知识,另一方面有效解答同学们的生态疑惑,也可以开办生态宣传画展.图片具备最直观的传播效果,生动真实的图片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对生态的感性认识.有的宣传画涉及到工业废水排放、农业污染、海洋微生物污染等方面,会让同学们触目惊心,从而达到强化文明生态意识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图书、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生态知识.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生态方面的书籍或开展一系列生态知识图书展.教师可以定期在校园网站上传最前沿的生态知识信息,也可以在BBS和微博等进行生态话题的互动并解答学生们在生态知识上的疑问.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开设生态环保类的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有机会走进生态课堂,吸收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

2.爱生态——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指由生态自然所引发的个体情感上的波动和渲染,并对个体产生的积极情感影响.情感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校园文化的功能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5].文学史上有许多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精神的佳作,这些作品的影响用生态心理学家的话讲,就是完成人类对自然的情感连接,激发人类本性之一的生态潜意识.而这种生态情感的激发,多是让个体置身于被渲染的氛围中,通过直觉或亲身体验来调动情感,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受人性生态情感的启发,借助多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沉浸在生态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生态情感,激发生态热情,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由表及里的熏陶.现在,有的学校会利用校园环境设计提升学生的生态情感,如设置温馨标语或人性化的提示牌.有的学校严格按照生态规律培植系列植物,并为每类植物挂牌取名.这样,学生在储备植物学知识的同时,也直观体验了生态构成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将生态情感与艺术审美结合起来,挑选空灵、静谧、祥和等不同主题的生态景观视频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影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生态的真实性.有的学校化被动教育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办生态主题设计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变废为宝,将废旧物做成工艺品,将平淡无奇的废布变成各式各样的服装.由此,生态意识便通过设计大赛渗透到了同学们美的创意之中.无论是一个简单的生态标语还是一台有创意的大赛,都是调动同学们生态情感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态情感,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发现美,创造美”的生态美学观,实现学生对生态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3.为生态——锻炼学生的生态意志


生态校园文化作用发挥如何,最重要的考查点就是学生的生态行为习惯,这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通过组织各类生态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校园文化的实效性.开展生态实践,可以体现在校内实践和校外延伸两种方式上.所谓校内实践是指充分立足校园环境,推举主题鲜明的生态实践项目.比如:以“节约用电”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可鼓励同学“每天早关机一小时”,可提倡同学集中在图书馆学习,节约用电.学校要用具体的省电目标和用电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节约用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要求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画纸进行两次利用,可提倡其他专业的同学把用过一面的纸装订起来,利用反面.校内实践要以班级或宿舍的学生为单位,明确生态要求规范,相互鼓励、监督,形成一种规则化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所谓校外延伸,是指除校园内的生态实践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进行生态主题社会实践.社会是学生未来真实生存的生态环境,提早参与社会生态实践,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其生态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态创意,为社会生态大环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学校要从校园文化角度对这些生态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支持,可以依托学校团委,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面向周围街道社区开展主题鲜明的环保怎么写作.此外,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社会和学校进行联合组织活动,让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比如2009年辽宁省“绿色辽宁,青春助力”植绿护绿爱绿行动,2010年甘肃“保护母亲河——种草护草,有你有我”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锻炼学生的生态意志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值得在今后大力提倡.

4.乐生态——完善学生的生态人格

人格,作为个体的社会存在特质,时刻体现在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刻通过青年学生融入不同群体组织承担不同社会角色而得以彰显.因此完善青年学生的生态人格,实质上是对上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一个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懂生态、爱生态和为生态的深刻意义,这表明他已经将生态文明的内涵转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因此,要培养学生乐生态的品质,可以增强生态校园文化营造的目的性,使生态认知、情感和意志得到有机结合,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态校园文化育人氛围[6],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操.具体而言,要实现学生生态人格的稳定发展,需要设置平台创造机会,将微观层面的生态人格培养扩展到宏观群体人格发展趋向,由点到面实现延伸.首先,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性,将生态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路径中.比如与学生党员的培养相结合,将生态性作为当前学生党员自我砥砺与成长的重要内容,在理论学习、定岗怎么写作等支部活动中开展生态性教育,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再比如,建立模范宣传团队,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生态化理念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组成各种主题的生态宣讲团,定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生态事迹宣讲.一方面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引领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优秀学生的自我激励.其次,注重生态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鼓励支持具有生态特色的研究机构、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育人机制.个体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环境,生态人格也需要这样的土壤,只有将青年学生个体置于一定的组织中,才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固化生态行为的主人翁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生的生态素质纳入到道德品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形成强有力的外力,来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态人格内化.当然,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整体氛围,青年学生视野开阔,自我成长的标准不但着眼于学校教育,更着眼于未来社会的要求.比如近年来普遍开展的无烟校园建设,就是着眼于社会整体并从法制角度进行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总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将社会生态需要进行巧妙转化,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人格塑造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时代必然,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如果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学生心理行为发展规律,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浓厚的生态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发展和生态行为的养成,从而引领整个社会共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建设生态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校园文化主题的结合,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注重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生态素质,培养出具有崭新生态理念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 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当代青年研究,2006(8).

[3] 王利华.“生态认知系统”的概念及其环境史学意义.鄱阳湖学刊,2010(5).

[4]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 王素华.生态道德教育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9(9).

[6] 彭秀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学术探索,2012(2).(责任编辑 张茂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