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言训练的心理准备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86 浏览:119791

收拾书桌,看见一本去年的听课笔记,随手翻翻,其中一篇二年级的语文课《秋游》吸引了我.

师:小朋友,天空很美,秋天的田野怎样呢?(出示第3自然段: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觉得农田美吗?美在哪儿?

生:美在颜色多.

师:是啊,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红了,像一个个红红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生:红彤彤.

生:雪白.

师:(出示词语)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是啊,秋天的农田五彩斑斓,一片丰收景象.快看!农民伯伯正喜笑颜开,忙着收获呢!(出示图片)怎样读好呢?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朗读和积累的教学方法.可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不妥.带着疑虑,课后我试着问了该班的学生:

师:学了这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生:农田里有稻子,高粱,棉花.

生:它们的颜色很多,很好看.

生:农田里很美.

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强调的是,语言训练首先是一种意识的训练.在一堂课开始时,学生对于进行具体的语言训练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即没有对于训练有任何心理准备,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未被调动起来,还沉睡在知识库中.这种状态持续越久,意味着学生开始真正的学习越晚,学生越游离于课堂,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事事.反之,尽早把学生的“意识”唤醒,从“无意识”转入到“有意识”,他们就能马上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思维活跃,情感快乐,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片段中,很明显,孩子们对语言对象已产生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但仍然不得要领,处在一种“语感的潜意识状态”之中,也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语言对象形成了简单共振,而这种共振还未能达到恰当把握的境地.这种状态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言训练86的最佳契机吗?语文绝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社会性的感觉.语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琢磨,达到“意会”,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这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中的黄、红、白,不是单纯的颜色,它代表了成熟的热烈和收获的喜悦,只有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这些,这句话、这三个词才能鲜活地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之中.也许有人觉得不应该让低年级的学生来理解这样深刻的东西,可我们一样不能轻视孩子对语言特别是对母语天才的理解力.朱光潜曾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讲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质.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可是这位教师却摆脱了文字的内在气韵,使训练停留在了表层形式上.她的朗读指导剥离了内容,成为纯技巧的训练;而积累则是提供了大量描写颜色的词语让学生诵记,且不说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记住多少,难道语言训练需要的是机械的简单积累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等复杂过程.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多次反复的积极重建,是一种创造过程,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忽视语言积累中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

通过课后的问答,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仍处于待启的朦胧状态,与其让他们在大脑中储存那么多无用的低效的信息,不如及早激活,使语言学习获得生命活力.

简言之,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语言学习时心理意识的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