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学生倾听的心理基础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40 浏览:32190

“倾听”作为现代学习和交流的一种必备的手段,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其有二层意思,一是“倾”,大胆的说,让别人清楚明白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二是“听”,认真地听,让自己明白别人的意思.学会倾听,一方面是通过交流,获取知识,达成共识,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集体氛围,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然而学生的倾听需求必定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的.通过对我校实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课题的研究中发现,必要的理论支撑是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保证.因此,我就学生倾听与心理需求的关系做如下论述.

一、层级需要理论与倾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一种行为,而对这一行为具有支配作用的是需要与动机.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行为,一般会受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支配.有的是出于对怕挨打、挨骂、受惩罚、失去上学的机会等安全因素的考虑而不得不去“倾听”; 有的是因为怕在同学中失去位置,怕被老师、同学、家长看不起而得不到关爱,因此要去“倾听”; 还有就是为了获得自己的信心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或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赏识和名誉而“倾听”.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价值也越大.无论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动机,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动机,促其“倾听”,另一方面,要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尽力往高级需要发展.

二、人格阶段发展理论与倾听.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对羞怯(2-3岁)、主动对内疚(4-5岁)、勤奋与自卑(6-11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18-30岁)、创造性对自我专注及完善对绝望.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一任务如果在本阶段未顺利完成,在随后的阶段中仍有机会得到解决.

而小学生大多都属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追求自己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平时通过勤奋努力学习而获得成功与赞许,他们应付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从而养成勤奋的品质.若平时的努力屡遭失败或得不到关心,还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会丧失信心和进取心,以致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在对待学生学习(倾听)的时候,不管做得怎么样,都应更多的给予赞许与鼓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勤奋的品质.请记住,“勤奋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否充满关注和鼓励,而自卑则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和漠不关心所造成的.”

三、行为强化理论与倾听.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行为学习理论就是要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功能的方法,心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而行为强化理论则是要研究行为对动机的影响.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所需要的行为采用正强化,对不需要的行为采用负强化或消退.如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听、会听、能表述、会表述的各种行为,都是我们所希望的行为,我们可以给予微笑、赞扬、认可、奖励、升级等形式给予正强化,从而影响动机与需要的提升.而对于不认真听,或在听的过程中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挖苦嘲笑别人的行为,是不需要的,则可以给予批评、处罚等方式进行负强化,但慎用惩罚.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针对行为本身而言,而不是针对有机体.


相关论文范文